《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在棉兰老流多尺度变异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9-12
  • 近日,《地球物理学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了海洋所王凡研究组在棉兰老流(Mindanao Current,MC)多年代际长期变异的研究成果,这是该研究组继棉兰老流年代际和季节变异等一系列研究发现之后的新进展。

    棉兰老流是东北信风驱动的北赤道流(North Equatorial Current,NEC)在菲律宾沿岸分叉形成的南向分支,是印尼贯穿流和北赤道逆流的主要水源,在西太平洋暖池热收支和印度洋-太平洋海盆水质量分配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北太平洋浅层经向翻转流的西边界通道,棉兰老流能传送副热带变异信号进入赤道太平洋,在调制太平洋年代际气候变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上世纪80年代起,胡敦欣院士等就开始了对棉兰老流和棉兰老潜流的研究。近期的观测表明,棉兰老流呈现多个时间尺度变异,相对于季节和年际变异,学界对棉兰老流年代际、多年代际变异的研究极少,是大洋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中的空白领域。

     聚焦棉兰老流多年代际变异,王凡研究团队通过对多种海洋模式和同化资料的联合分析,首次定量给出了棉兰老流输运在过去60年的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其调控机理。研究发现,1961年以来,棉兰老流呈现出非常微弱的减弱趋势(-0.3 Sv;1Sv=106 m3/s)。这一趋势在多种数据的对比中并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不同风场数据在东北信风强度变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引起。本研究发现,在风场变化的背景下北赤道流分叉点的南北移动总是可以削弱棉兰老流的变化趋势。研究还进一步指出棉兰老流对信风趋势的响应存在非对称性,对西风趋势的响应更强,这主要是由西边界流的非线性引起。

    在棉兰老流的年代际变异方面,研究团队利用高分辨率再分析、模式模拟资料和数值试验,揭示了棉兰老流具有振幅~2.0 Sv的强年代际变异,指出了其与北赤道流输运变异的密切关系,强调了热带西太平洋赤道外风场变异的主导地位。这些研究弥补了学界对棉兰老流长期变异研究的不足,提出了非线性-过程在棉兰老流多年代际变异中的作用,对现有的线性动力学机制是一个补充。

    此外,研究团队在2010-2014年的菲律宾海潜标观测中发现棉兰老流和棉兰老潜流存在明显的半年周期变异。通过分析观测资料和进行高分辨率模式试验,团队提出了此半年周期变异可能的物理机制。在该区域的次表层,第二斜压模态的作用很明显,其与第一斜压模态的叠加是半年周期变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另外,研究还指出了次表层涡旋与大尺度环流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对半年变异有一定的贡献。这些结果加深了对西太平洋环流多尺度变异机理的认识。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xwzx/kydt/201909/t20190912_5382796.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太平洋深层经向翻转环流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8-0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团队在太平洋深层经向翻转环流(又称深层西边界流)的结构和多时间尺度变异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基于长期连续的潜标观测资料揭示了3000米以深经向翻转环流在雅浦-马里亚纳海沟连接区的结构特征和季节内-季节的变异规律。 太平洋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没有不断冷却失热而形成的高密度水,因此太平洋3000米以深的深层水和底层水均由深层经向翻转环流携带南极的高密水向北输运而来,这一过程在全球经向和垂向热量再分配和气候长期变化上起到重要作用。相比于经向翻转环流的大西洋深层分支,其在北太平洋深层的分支受观测数据稀少等限制以往的研究不多,但太平洋拥有全球最大的海域面积,具有全球最大的热量和碳存储能力,在全球变暖且越来越多的热量向深海转移的背景下,太平洋深层海洋过程值得重视和关注。 雅浦-马里亚纳海沟连接区是深层经向翻转环流进入西太平洋的关键要塞通道,王凡研究团队在这一区域开展了长期的潜标观测。基于上述数据,团队发现深层经向翻转环流上下两个分支(L-PMOC和U-PMOC)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位于通道西侧3800-4200米北向的L-PMOC在12月至次年5月流速较强,可达20 cm s-1,6月至11月,流速较弱,且在通道东侧4000米以深存在南向的L-PMOC回流,其具有和L-PMOC一样的季节位相,但强度相对较弱;而位于通道东侧3000-3800米南向的U-PMOC,其季节位相与L-PMOC相反,即12月至次年5月,流速较弱,6月至11月,流速较强。L-PMOC和U-PMOC的季节变化分别伴随着上层绕极深层水(UCPW)和下层绕极深层水(LCPW)的季节性入侵。 除季节变化外,团队还发现该深水通道3000米以深的深层流和温度存在显著的30-90天季节内变化特征,而且季节内变化强度随深度增加,在4200米深度上观测到的流速和等温线垂向振幅可分别达45 cm s-1和600米。经过深入分析,团队揭示了上述季节内深层强化现象是由地形罗斯贝波引起,深层流速和温度变化振幅的垂向结构特征符合地形罗斯贝波的特性。结合模式数据,团队进一步讨论了该深水通道地形罗斯贝波的产生机制,其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一是表层的强涡旋通过位涡调整激发产生地形罗斯贝波;二是大尺度平均流的正压和斜压不稳定激发产生地形罗斯贝波。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杂志《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支持。 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Jianing Wang, Qiang Ma, Fan Wang*, Youyu Lu, and Larry J. Pratt,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deep limb of the Pacif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at Yap‐Mariana Junc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2020, 125, https://doi.org/10.1029/2019JC016017.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29/2019JC016017 Qiang Ma, Fan Wang*, Jianing Wang*, and Yilong Lyu, Intensified deep ocean variability induced by topographic rossby waves at the Pacific Yap‐Mariana Junc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2019, 124, 8360-8374.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29/2019JC015490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棉兰老流年际变异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6-16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室海洋与气候动力学(筹)团队在棉兰老流年际变异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该团队使用船载水文观测资料和锚定潜标数据,结合卫星高度计数据,揭示了棉兰老流流量的年际变化和动力机制。 棉兰老流是沿菲律宾棉兰老岛东岸向赤道流动的一支强流,对西太平洋暖池和热带气候系统特别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有着重要影响。历史上,由于缺乏观测,对这只强流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主要基于数值模式,结论与零星的实测结果不符。这一认识不足,制约着热带海洋环流和气候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国际CLIIVAR计划专门设立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NPOCE)的研究计划,全力攻克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的动力学问题。“十一五”以来,我国持续开展西太环流的调查研究。依据这些资料,对菲律宾以东的海流结构和变异取得了长足的认识,但对于西边界流流量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仍缺乏基本认识。 研究发现,2010-2011年拉尼娜冬季,棉兰老流的流量增加了约5-10Sv。卫星数据和模式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年际变化受环绕菲律宾的开尔文波的传播控制。拉尼娜期间,下降的赤道罗斯贝波在棉兰老岛以南海域激发沿岸开尔文波,从苏拉威西-苏禄海进入南海,并沿菲律宾群岛顺时针传播回到西太平洋,引起菲律宾东岸的海平面上升,海平面向东倾斜增加,地转效应导致西边界流出现南向流量异常。厄尔尼诺年的情况则与之相反。以上结论,与过去的模式结果相反,颠覆了传统的认识。 分析表明,2010/2011年拉尼娜期间,棉兰老流的年际输运异常与整个太平洋内区经向输运的积分相当且同号,说明西边界流年际变异在ENSO期间西太暖池的充放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棉兰老流离开菲律宾海岸以后,在西边界缺口海域回转向东进入北赤道逆流(NECC),过去关于棉兰老流在缺口海域的路径研究是空白。 团队分析1993年至2019年的卫星高度计海表地转流,结合潜标观测和卫星水色数据印证,发现棉兰老流在菲律宾以南海域有强烈的季节和年际摆动(Wang et al., 2024):棉兰老流主轴在拉尼娜年倾向于塔劳群岛北部向东回转进入NECC北部,在厄尔尼诺年则异常大弯曲入侵北马鲁古海,再回转与南赤道流交汇并进入NECC南部。棉兰老流路径的年际移动受罗斯贝波的西向传播影响,比尼诺3.4指数超前约2-3个月,可能对ENSO事件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该系列研究成果,系统揭示了棉兰老流流量的年际变异及其动力机制,强调了其在西太暖池和ENSO变异中的重要作用,较完整地揭示了罗斯贝波的非线性西边界反射,及其控制西太与边缘海交换和西边界流变异的动力学过程,丰富了对海洋环流动力过程的认识,为预测未来ENSO事件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依据。 该系列工作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袁东亮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李博博士共同完成,研究成员还包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坤祥博士生等。论文发表在美国气象学会《物理海洋学报》(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杂志上,袁东亮是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75/JPO-D-23-0124.1 https://doi.org/10.1175/JPO-D-23-0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