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发现铁死亡和相分离之间的联系,让癌细胞对铁死亡敏感》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3-07-11
  •     2023年6月28日,由慕尼黑亥姆霍兹中心的Marcus Conrad博士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称为icFSP1,它能使癌细胞对铁死亡作用敏感,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铁死亡和相分离之间的联系。研究成果以“Phase separation of FSP1 promotes ferroptosis”为题发表在nature上。    

        铁死亡(ferroptosis)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其特征是脂质过氧化物和活性氧(ROS)的过量蓄积。由于该过程依赖铁,所以被称为铁死亡。而铁死亡抑制蛋白1 (ferroptosis suppressor protein 1,FSP1) 将细胞膜上的泛醌转化为其还原型——泛醇,泛醇能抑制过氧化反应并阻止铁死亡。尽管FSP1已被认为是癌症治疗的一个有吸引力的药物靶点,但一直缺乏体内有效的FSP1抑制剂。为此,研究小组仔细评估了大约一万种小分子化合物,并确定icFSP1是一种新的体内有效药物。重要的是,该团队揭示了icFSP1的作用机制:它基于触发FSP1的相分离,这是一种类似于油和水分离的细胞物理现象。事实上,icFSP1在体内强烈抑制肿瘤生长,在肿瘤组织中有明显的FSP1凝聚物,从而提出了通过促进FSP1相分离和铁死亡来对抗肿瘤的新概念。


    编译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QWdzN0f1jMAoEnjxs5QZdA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255-6
相关报告
  • 《广州健康院利用人肝类器官发现线粒体疾病的铁死亡全新病理》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3-09
    •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课题构建了线粒体DNA缺失综合症(MDS,Mitochondrial DNA depletion syndrome)病人特异性的及其CRISPR/Cas9修复的诱导多能干细胞,进而分化高纯度3D肝类器官和2D肝样细胞作为肝脏疾病的联合模型。该研究发现MDS病人肝细胞对铁沉积导致的铁死亡(一种细胞的死亡方式)更为敏感,阐明线粒体溶酶体互作引发铁死亡的病理,并筛选出N-乙酰半胱氨酸(NAC)作为潜在的候选药物。这项研究揭示了线粒体疾病的全新死亡模式、细胞器互作机制和潜在治疗策略,相关成果于3月8日以A combined model of human iPSC-derived liver organoids and hepatocytes reveals ferroptosis in DGUOK mutant mtDNA depletion syndrome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先进科学》)上。   线粒体是真核生物细胞中最重要的细胞器之一,除了为细胞提供能量外,它还参与调控细胞代谢、氧化应激、细胞死亡等多种生理活动,在细胞生、老、病、死等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线粒体DNA缺失综合症是由于维持线粒体DNA合成的核基因突变,线粒体DNA含量严重减少,导致多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的重大疾病,受累器官通常有肝脏、脑、肌肉等。病理表型具有组织特异性,目前已发现至少9种基因突变会导致MDS。刘兴国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报道了丙戊酸诱发Alpers-Huttenlocher综合征(由POLG突变导致的MDS)肝毒性的机理,并建立了相应的候选药物筛选策略,是首次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建立遗传特异的肝细胞毒理学模型,成为解决临床问题的成功范例(Xingguo Liu*, Hepatology, 2015)。此后,在线粒体疾病方向,刘兴国团队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   DGUOK是脱氧鸟苷激酶,是线粒体内合成嘌呤核苷酸重要的酶,该基因突变是导致肝脑型MDS最常见的遗传背景因素。患者大多出生后1个月内发病,预后极差,通常一年内死于严重肝衰竭,除了肝移植,没有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肝脏铁沉积是其重要临床表型,血清学检查也显示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升高。肝脏作为人体内主要的铁贮器官,铁过载时肝脏首当其冲成为铁毒性攻击的主要部位。然而铁在这个疾病中起何种作用?相关研究至今一片空白! DGUOK突变的MDS病人进展如此迅速且严重的肝衰竭病理机制至今尚未解释清楚,更无有效的针对性治疗药物,亟需深入研究,探寻有效治疗手段。   团队为了攻克这一医学难题,将病人皮肤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iPSC,进行CRISPR/Cas9基因修复,保证了遗传背景的一致性。接着,团队利用高纯度3D肝类器官分化培养技术排除胆管细胞干扰,并结合2D肝样细胞分化技术,建立了一个更为强大可靠的体外肝脏疾病模型。   团队发现病人肝细胞线粒体DNA缺失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ATP合成减少、和活性氧(ROS)大增。病人3D肝类器官和2D肝样细胞均对铁沉积导致的铁死亡更敏感。这一铁死亡是线粒体与溶酶体的细胞器互作事件:首先线粒体活性氧激增及谷胱甘肽耗竭,继而核受体共激活因子4(NCOA4)介导铁蛋白在溶酶体中降解,铁蛋白里的铁释放到胞质中,引起脂质过氧化增加,最终导致肝细胞铁死亡。进一步的工作筛选出谷胱甘肽的前体—N-乙酰半胱氨酸(NAC)可以显著抑制病人肝细胞铁死亡。   该研究首次将高纯度3D肝类器官技术应用于遗传性肝病研究,论证了MDS疾病发生铁死亡这一全新病理,揭示了其临床肝脏铁过载的奥秘,并筛选出有效的抑制铁死亡候选药物。更重要的是,不限于MDS,线粒体DNA缺失广泛存在于衰老、退行性疾病和其他遗传性疾病中,所以该发现具有广泛的潜在病理和治疗意义。   本研究与山东大学合作完成,获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经费支持。
  • 《Nature | 7-脱氢胆固醇决定铁死亡敏感性》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2-01
    • 2024年1月31日,同济大学王平团队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7-Dehydrocholesterol dictates ferroptosis sensitivity的研究论文。 铁死亡是一种独特的受调控的细胞死亡方式,由于其在各种病理生理条件(包括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器官IRI)中的关键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铁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铁依赖性磷脂过氧化,这有助于膜损伤。细胞具有内在的防御系统来保护自己免受磷脂过氧化。半胱氨酸/半胱氨酸-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GPX4)轴是抑制铁死亡的主要途径,其作用是将过氧化氢磷脂解毒为磷脂醇。可选的保护机制包括自由基捕获抗氧化活性介导的机制,如铁死亡抑制蛋白1 (FSP1) -辅酶Q10 (CoQ10,也称为泛素-10),二氢羟酸脱氢酶(DHODH) -辅酶Q10和GTP环水解酶1 (GCH1) -四氢生物蝶呤(BH4)轴;(2) MBOAT1/2介导的细胞磷脂重塑。 7-DHC是远端胆固醇生物合成途径的代谢中间体,通过DHCR7转化为胆固醇。作为一种不饱和甾醇,7-DHC在其B环上含有5,7-二烯,可以作为脂肪酸过氧自由基的有效H原子供体。然而,除了7-DHC衍生的氧甾醇对神经元和视网膜细胞造成的细胞毒性外,7-DHC的生物学作用尚不清楚,尽管DHCR7突变是Smith-Lemli-Opitz综合征的标志,并在Burkitt淋巴瘤患者中被发现。 该研究利用全基因组CRISPR-Cas9筛选,发现参与远端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酶通过决定7-脱氢胆固醇(7-DHC)的水平在调节铁死亡中具有关键但相反的作用。7-脱氢胆固醇是远端胆固醇生物合成的中间代谢物,由甾醇C5 -去饱和酶(SC5D)合成,并由7-DHC还原酶(DHCR7)代谢,用于胆固醇合成。研究人员发现,MSMO1、CYP51A1、EBP和SC5D等通路组分是铁死亡的潜在抑制因子,而DHCR7则是一个促铁死亡基因。 在机制上,7-DHC通过使用共轭二烯发挥其抗磷脂自氧化功能,并保护血浆和线粒体膜免受磷脂自氧化,从而指示铁死亡监测。重要的是,通过药物靶向EBP阻断内源性7-DHC的生物合成可诱导铁死亡并抑制肿瘤生长,而通过抑制DHCR7增加7-DHC水平可有效促进癌症转移并减轻肾脏IRI的进展,支持该轴在体内的关键功能。综上所述,该研究揭示了7-DHC作为一种天然的抗铁毒性代谢物的作用,并表明药理学操纵7-DHC水平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癌症和IRI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