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综述: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未感染HIV人群在知晓他们的血清学状况后高危性行为改变情况研究》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 门佩璇
  • 发布时间:2016-11-21
  • 研究目的:确定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HIV病毒检测阴性者在知晓其血清学状态后是否会改变其性行为,以及如何改变。

    方法:研究通过检索EMBASE和Medline数据库,系统性地收集了2004-2014年间发表的符合要求的文献。研究的纳入标准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SSA)的成年人经HIV检测为阴性后由可量化的行为学改变,包括使用安全套、性伴侣的数量或性接触次数变化等。研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纳入了相关的数据以及研究特点和测量类型等。

    结果:在2185篇报道中,我们共纳入14个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共包含22390名参与者。由于研究间的异质性较为显著,并没有将研究结果进行定量合并。有6个研究报道参与者坚持使用安全套,知晓HIV未感染后,安全套坚持使用比例范围为7.6%→10.6%;5个研究报道参与者从未使用安全套,知晓HIV未感染后,不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40.0%→0.7%。在3个研究中,血清不一致夫妇的安全套使用有所增加。平均性行为发生数量从相对减少15.7%变化为相对增加9.4%。有两个研究报道了平均性伴侣数量相对减少,分别降低35.2%和14.0%。

    结论:除了血清检测结果不一致的夫妇外,有变量证据表明,HIV阴性个体知晓其血清学状态后高危性行为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后续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评估SSA地区人群知晓HIV感染血清状态的行为学影响。

相关报告
  • 《中国大陆MSM人群HIV/梅毒感染状况性行为特征和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的Meta分析》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13-05-23
    • 目的了解2005-2011年中国大陆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艾滋病病毒(HIV)和梅毒感染状况、性行为特征、艾滋病知识知晓的总体及随时间和地区分布的情况。方法通过相应检索策略查找2005年至2011年期间针对该人群的HIV/梅毒感染率、性行为特征和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调查文献,对其进行数据提取并建立数据库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82篇文献入选。2005-2011年,中国大陆MSM人群合并HIV感染率为4.4%[95%可信区间(CI):3.8%~5.0%],合并梅毒感染率11.1%(95%CI:9.7%~12.4%)。在各地区中,西南地区合并HIV感染率(12.1%)和合并梅毒感染率(10.6%)较高。近6个月性行为特征呈高肛交发生率(81.7%),高多性伴发生率(59.7%)和低肛交坚持使用安全套率(37.9%)。但是,该人群有较高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87.9%)。结论就现有发表文献而言,2006-2010年中国大陆MSM人群HIV和梅毒感染率较高,特别是在西南地区。该人群虽有较高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但是高危性行为仍普遍发生,亟需针对该高危人群将艾滋病防控与梅毒防控有机结合,并采取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
  • 《俄罗斯莫斯科市男男性行为人群中HIV持续护理计划的开展情况:对感染情况知晓和参与护理的横断面研究》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门佩璇
    • 发布时间:2016-02-22
    • 研究目的:早期诊断HIV感染并开展治疗对于改善HIV感染者的临床结局至关重要。本研究对俄国莫斯科市男男性行为者(MSM)人群参与HIV持续护理计划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并鉴别出了不知晓自己HIV感染情况的相关因素。 研究方法:研究自2010年至2013年,使用应答者驱动抽样的方法收集了1376名研究对象,完成了社会行为学调查和HIV血清检测。研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不知晓HIV感染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15.6%的研究对象感染了HIV,95%CI为8.5-14.7%。其中仅有23.4%在之前就明确其感染了HIV,8.7%的感染者正在接受ART治疗(95%CI为1.0-8.5%),4.4%的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不可测出(95%CI为0.3-5.6%)。双性恋身份(AOR3.69,95%CI为1.19-11.43),在过去6个月有5个及以上性伴(AOR4.23,95%CI为1.17-15.28),雇主要求进行HIV检测(AOR15.43,95%CI为1.62-147.01)等因素是不知晓HIV感染状态的相关因素。在专门的机构进行HIV检测(AOR0.06,95%CI为0.01-0.53),在过去12个月中检测过2次及以上(AOR0.17,95%CI为0.04-0.73)是与不知晓其HIV感染状况成负相关的因素。 研究结论:对HIV感染的关键高危人群开展干预,提高改善其可接受的HIV检测措施,发展可替代的检测方法,以及及时开展治疗护理,是十分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