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盐度增强两类厄尔尼诺差异的动力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29
  •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强烈的年际异常现象,因其暖位相期间在赤道东太平洋出现显著的海表增暖而闻名,即厄尔尼诺事件。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与传统的东太平洋厄尔尼诺(eastern Pacific El Ni?o, 简称为EPEN)不同,某些年份海表暖异常更弱且偏西位于中太平洋,被称为中太平洋厄尔尼诺(central Pacific El Ni?o, 简称为 CPEN)。两类事件因其生成机制以及对全球气候影响的不同而受到广泛关注。前人研究聚焦于导致两类事件差异的海气动力过程,然而对海洋盐度发挥何种作用仍不清楚。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团队关注热带太平洋盐度效应在ENSO中的作用,从海洋盐度的新视角揭示了其对增强两类厄尔尼诺差异的动力机制,相关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地学TOP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总的来看,东太平洋El Ni?o往往比中太平洋型增暖振幅更大且位置偏东。基于Argo浮标和再分析资料发现,海表盐度异常在两类事件中有着明显不同的纬向分布,具体表现为在EPEN中盐度负异常最大值出现在赤道中太平洋,而在CPEN中盐度负异常最大值位于赤道西太平洋。前人研究发现,海洋盐度通过影响海洋垂直层结和改变混合层底的冷却夹卷和混合,在El Ni?o海表暖异常的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盐度不同的纬向结构是否会进一步影响两类事件呢?

    研究团队随后深入研究了海表盐度的纬向结构对两类El Ni?o海温变率的影响。通过敏感性数值实验发现,当盐度异常出现在赤道中太平洋日界线附近时,所带来的El Ni?o增暖最显著,其强度随着盐度异常出现的位置向东、西太平洋方向递减。基于温度收支分析发现,盐度引起海温变化主要是通过增强了混合层底的垂向夹卷和混合作用来完成的。在El Ni?o期间,降水增多引起海表盐度降低,混合层变薄,混合层底的垂向温度梯度减小,减弱次表层冷水的垂向夹卷和混合作用,导致海表温度增暖而加强了El Ni?o事件。而当盐度异常出现在中太平洋时,垂向夹卷和混合作用最强烈,因而对海表温度的影响最大。

    而两类El Ni?o事件中的最大盐度异常中心,发现在东太平洋型事件中出现在中太平洋的盐度异常所造成的异常增暖更为显著,而相比中太平洋型事件出现在西太平洋的盐度异常则较弱。通过进一步的敏感性实验对照,将两类事件的淡水强迫(对应盐度的纬向位置不同)情景分别加入到两类厄尔尼诺事件中,发现相对于西太平洋的盐度异常,出现在中太平洋的盐度异常更大程度地促进了El Ni?o事件的发展。而盐度异常在两类El Ni?o事件中的纬向结构差异,使得两类事件的海温差异增加了11%。 因此,盐度在两类厄尔尼诺中不同的纬向结构,通过其在调控表层垂向层结的效果不同,进一步增大了两类事件海温异常的差异。

    该项研究丰富了对ENSO复杂性的认识,为理解ENSO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完善ENSO动力学理论和进一步提高ENSO预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团队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官聪副研究员、王凡研究员、田丰博士、胡石建研究员和美国海洋大气局Michael J. McPhaden教授组成,其中官聪为第一作者,王凡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和创新团队项目、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人才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个课题的支持。

     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1. Guan, C., Tian, F., McPhaden, M. J., Hu, S., & Wang, F. (2023). Zonal structure of tropical Pacific surface salinity anomalies affects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El Ni?os differently.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50, e2023GL105554. https://doi.org/10.1029/2023GL105554

    2. Guan, C., Tian, F., McPhaden, M. J., Wang, F., Hu, S., & Zhang, R.-H. (2022). Zonal structure of tropical Pacific surface salinity anomalies affects ENSO intensity and asymmetry.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9, e2021GL096197. https://doi.org/10.1029/2021GL096197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11/t20231128_6938454.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波浪调控海表风应力关键动力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2
    • 海表风应力(海气动量通量)是上层海洋的主要驱动力,准确描述风应力是海洋动力模拟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侯一筠课题组揭示了波浪调控海表风应力的关键动力机制,并发展了适用于大洋中复杂海况的风应力参数化方案,相关成果近日在《物理海洋杂志》(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发表。 理解和准确描述海气间的动量交换(风应力)是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的核心问题,围绕海表风应力已开展了大量的的理论和观测研究工作,目前已明确海表波浪是影响海气动量通量的关键动力过程,关于风浪如何影响海气动量交换已有较为充分的认知并发展了相关的参数化方案。然而,对于涌浪如何影响海气动量交换仍不十分明确,仅考虑风浪影响的参数化方案对涌浪存在较大误差。在实际大洋中,涌浪普遍存在并在低纬度区域有显著特征,因此需要发展一种能综合考虑风浪和涌浪影响并且适用于大洋复杂海况条件的风应力参数化方案,为海洋动力场模拟提供准确可靠的边界驱动。 以往研究认为,涌浪主要在低风速下影响海气动量交换,这一影响在中等风速下十分有限。侯一筠团队通过观测发现,中等风速下涌浪也会显著影响海气动量交,并通过理论分析揭示了这一影响的物理机制,即涌浪作用于风浪减弱了气流分离效应,加强了风浪短波主导的海气动量交换,进而增强海表风应力。基于这一物理认知,考虑到平均波参数相较主波参数能更好涌浪对风浪的调控作用引起的海表动力粗糙度的变化,创新性地提出了使用平均波特征参数代替传统的主波特征参数定量描述风拖曳系数的新思路,通过观测进一步验证了平均波参数和海表动力粗糙度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关系。 研究同时分析评估了几种主流风应力参数化方案的可靠性,揭示了波陡在开阔海域对风应力影响的局限性,并确定波长和相速是描述海表动力粗糙度的关键参量。综合上述认知,发展了一种新的定量描述海表动力粗糙度参数化方案。将该方案与目前国际主流使用的COARE 3.5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比较,发现新发展的参数化方案在描述不同波况下的海气动量通量变化的可靠性更强,可为上层海洋动力过程模拟提供更为准确的边界驱动方案。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水清副研究员是论文第一/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Li, Shuiqing*, Zhongshui Zou, Dongliang Zhao, and Yijun Hou, 2020: On the Wave State Dependence of the Sea Surface Roughness at Moderate Wind Speeds under Mixed Wave Conditions.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doi:10.1175/JPO-D-20-0102.1 Li, Shuiqing*, 2023: On the Consistent Parametric Description of the Wave Age Dependence of the Sea Surface Roughness.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DOI: 10.1175/JPO-D-23-0021.1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南海表层盐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23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团队在南海盐度变异特征及其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南海表层盐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对于完善ENSO影响南海过程和机制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JCR:Q1,IF=6.79)。 海洋盐度作为海洋动力过程和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参量之一,其变化可以影响海洋密度、海洋层结、海洋热力和动力结构,进而对海洋环流系统和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南海盐度的变化对于南海障碍层形成以及环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由于海洋盐度观测资料的不足,目前,针对南海盐度的变化尤其是在年际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仍相对较少。 研究团队基于Aquarius和 Soil Moisture Active Passive (SMAP) 的卫星遥感盐度数据、Argo实测数据和再分析资料,揭示了南海表层盐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南海表层盐度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其与ENSO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南海表层盐度的年际变化主要受ENSO的调制影响。厄尔尼诺期间,南海表层盐度表现出明显的正异常。进一步研究发现厄尔尼诺所引起南海表层盐度的升高并不能完全由海表淡水通量来解释,表明了海洋环流动力过程的重要影响。厄尔尼诺期间,吕宋海峡黑潮入侵的增强是导致南海北部表层盐度升高的主要原因,而在南海南部,表层盐度的升高主要是由局地淡水通量主导的,海洋平流作用起次要作用。厄尔尼诺所引起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是海表淡水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一研究有助于加深和完善对ENSO影响南海过程和机制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南方海洋实验室(广州)项目等共同资助完成。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齐继峰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尹宝树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南海所杜岩研究员和池建伟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李德磊副研究员、中山大学易李达玲博士。 论文链接: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748-9326/ac6a6a 文章信息: Qi Jifeng, Du Yan, Chi Jianwei, Yili Daling, Li Delei & Yin Baoshu. 2022. Impacts of El Ni?o on the South China Sea surface salinity as seen from satellite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7,054040. http://doi.org/10.1088/1748-9326/ac6a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