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发表研究,首次阐明生长素响应因子OsARF12通过调控茎向重力性影响水稻叶角的分子机制,为直立叶型水稻育种提供新靶点》

  • 编译者: 季雪婧
  • 武汉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首次揭示了生长素响应因子OsARF12通过调控茎向重力性影响水稻叶角的分子机制。他们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osarf12突变体,并结合RNA-seq、DAP-seq和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等技术,发现OsARF12在叶枕部位高表达,其缺失导致叶角增大,而过表达则使叶片直立。 通过比较野生型与三个osarf12突变体的表型,研究人员确认了OsARF12是叶角的负调控因子。进一步的分析显示,OsARF12通过直接结合LPA1和LAZY1基因启动子的生长素响应元件(AuxRE),激活这两个基因的表达。实验表明,osarf12突变体表现出与lpa1、lazy1突变体相似的茎向重力性缺陷,说明OsARF12通过LPA1/LAZY1介导的茎向重力性途径调控叶角。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生长素-OsARF12-LPA1/LAZY1模块调控叶角的新通路,还为设计适合高密度种植的直立叶型水稻品种提供了精准的分子靶点。通过调控OsARF12表达水平,有望培育出优良株型,提高作物产量。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创新群体项目的支持。
相关报告
  • 《生长素响应因子OsARF12调控水稻叶角新机制研究》

    • 编译者:季雪婧
    • 武汉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首次揭示了生长素响应因子OsARF12通过调控茎向重力性影响水稻叶角的分子机制。他们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osarf12突变体,并结合RNA-seq、DAP-seq和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等技术,发现OsARF12在叶枕部位高表达,其缺失导致叶角增大,而过表达则使叶片直立。 通过比较野生型与三个osarf12突变体的表型,研究人员确认了OsARF12是叶角的负调控因子。进一步的分析显示,OsARF12通过直接结合LPA1和LAZY1基因启动子的生长素响应元件(AuxRE),激活这两个基因的表达。实验表明,osarf12突变体表现出与lpa1、lazy1突变体相似的茎向重力性缺陷,说明OsARF12通过LPA1/LAZY1介导的茎向重力性途径调控叶角。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生长素-OsARF12-LPA1/LAZY1模块调控叶角的新通路,还为设计适合高密度种植的直立叶型水稻品种提供了精准的分子靶点。通过调控OsARF12表达水平,有望培育出优良株型,提高作物产量。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创新群体项目的支持。
  • 《中国科研团队在《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发表研究成果,首次解析木本植物毛白杨PtoPIF3.1/3.2基因通过生长素途径协同调控茎秆伸长与木材形成的分子机制》

    • 编译者:季雪婧
    • 在植物发育生物学领域,中国研究人员以毛白杨为研究对象,揭示了PIF3同源基因PtoPIF3.1和PtoPIF3.2在树木次生生长(木材形成)与茎秆伸长中的双重调控功能。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突变体,结合qPCR分析、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和外源生长素处理实验,发现这两个转录因子通过调控生长素合成和信号通路,同时促进茎秆伸长和木材形成。过表达PtoPIF3s的株系表现出显著增强的纵向和径向生长。研究还表明,PtoPIF3s通过生长素途径直接调控形成层活动和木质部分化相关基因,构成多层次的调控网络。该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上,首次揭示了PIF3同源基因在木本植物中的双重调控功能,为林木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靶标基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