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机组吊装完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14
  • 近日,随着德建号施工船将最后一台风机第三只叶片与轮毂在百米高空精准对接,山东首批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项目风电机组全部吊装完工。这是继11月28日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项目风电机组吊装完工后,山东海上风电项目再次传来的捷报。蔚蓝大海,波涛澎湃,58台风机迎风列阵,即将进入全容量并网发电。

    据悉,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项目,位于海阳市南侧海域,场区中心离岸42公里,水深约31米,是国内目前单桩基础水深最深、单机容量最大的大型海上风电场之一。项目总装机容量30.16万千瓦,建设58台单机容量5.2兆瓦风电机组,年发电量8亿千瓦时,可有效替代标煤2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2.4万吨,计划2021年底前全容量并网发电。

    东方风来,半岛潮涌。聚焦海洋强省建设目标,山东坚定不移将海上风电作为经略海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板块,科学布局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研究制定配套推进政策,加快半岛南3号、南4号海上风电两大试点项目建设,力促2021年底前全容量建成投运。

    抢抓施工机遇期。针对海上风电“抢装潮”、施工窗口期少、作业环境复杂、高空深水作业风险大等诸多挑战,国家电投山东分公司采用一人一战位、一机一方案、一吊一总结“三个一”施工方式,以“人盯证”“人盯货”“人盯船”三盯措施,加速办证、订货、施工作业,高质高效按期完成各个工程节点。

    5月14日,首根风机基础沉桩;6月22日,首台海上风机吊装;9月2日,海上升压站吊装就位;9月11日,陆上集控中心受电一次成功;9月29日,首批风机并网发电;11月17日,58台风机基础沉桩完工;12月5日,全部风机吊装完工……艰辛鏖战200余天,“年内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即将实现。截至目前,项目完成35台风机并网,累计发电量3000多万千瓦时。

    勇于创新求突破。项目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以创新提质量,以创新保安全。创新采用4腿导管架型式吊装方案,使全省最大5200吨“钢铁心脏”——海上升压站,仅用24小时便完成发货、运输、吊装;创新“一机一策”,量身精准施工,首次在30米以上水深海域使用坐底式安装船吊装作业,创出单月吊装17台风机、单台风机吊装最短用时16小时等多项新纪录;创新采用高压并联电抗器对海缆容性无功补偿,成功解决外径263毫米220千伏47千米长海缆远距离电力输送难题;国内首创采用吸气式烟感系统和高压细水雾消防系统,为项目安全高效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智慧赋能提质效。除拥有全省最大的“钢铁心脏”,项目还有自主可控、海陆一体的“最强大脑”——海上风电智能一体化监控平台。平台集云计算、数据流治理、大数据中心于一体,采用先进传感设备,通过对叶片、海缆、塔筒等在线监测,实现运营自动化、智能化;应用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船舶人员定位、气象预测等现代技术,实时掌握机组运行状态、机组降容预警等信息,为项目安全高效、智能运行等提供数据支撑。投运后,项目组织效率可提高20%,发电量提升1%左右。

    风劲扬帆正当时。下一步,山东将加速渤中、半岛北、半岛南三大片区海上风电资源开发,全力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同时,重点推进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开发试点,推动全省海上风电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海上风电开工1000万千瓦、建成500万千瓦目标。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5034吨! 山东半岛南海上风电项目海上升压站吊装完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9-15
    • 近日,三航局承建的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海上风电基地U场址一期450兆瓦项目,完成1000兆瓦海上升压站上部组块与海上导管架精准对接,标志着该海上升压站顺利吊装完成。 此次吊装的海上升压站上部组块重量达5034吨,为二层钢结构平台,每层面积相当于7个标准篮球场,是目前已知的国内单体容量最大、集电线路电压等级最高、北方重量最重的交流升压站。 作为连接海上风电场与陆上电网的重要中转站,因其能保证长距离输电电压稳定、在电网之间协调电压和频率等功能,被称为海上风电运行的强大“心脏”。 行业内一般直接采用吊带吊装上部组块,吊装竖向角度在30度以内。然而,根据此次吊装的升压站吊耳的结构受力要求,吊装角度不得大于5度。 项目部特邀专家研讨,充分进行吊装可行性分析,为这座“海洋之心”量身定制专用吊具,使上部组块各吊点满足垂直起吊的技术要求,通过保证其与导管架的“严丝合缝”来保障起吊安全。 考虑到上部组块“巨无霸”的身形,项目部协调选配甲板宽度达47米的“亚庆海洋”运输驳承载出运任务,多措并举保障安全出运。 通过对运输全过程的建模推演,多次进行运输海绑设计、船舶稳性验算、调载分析,项目部还编制了论证专项运输方案,加装双轴倾角仪和加速度计,对运输及吊装过程中升压站的姿态进行动态监测,并出具了绑扎加固专项方案,确保出运“四平八稳”。 在施工重点环节,项目团队反复推敲,充分分析海况条件,组织专家论证,模拟吊装环节进行全流程推演,不断改进优化,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安排专人驻场对接,在上部组块出厂前完成相关前序工作。项目部还选配了国内唯一符合吊装条件的海上重器“振华30”轮作为起重装备,做好“万全准备”。 项目团队精心准备、科学策划,仅耗时12小时便精准完成上部组块与升压站导管架的对位合体。
  • 《单机年发电量1亿度!全球最大海上风电机组完成吊装》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9-01
    • 8月29日,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山东完成吊装,为我国风电向深远海挺进提供技术支撑。 此次吊装的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由超过3万个零部件构成,轮毂中心高度相当于50多层居民楼高,其风轮扫风面积达7.7万平方米,是目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长的海上风电机组,并且实现全国产化设计制造。 吊装完成后将对机组进行调试完成机组并网,并网后,单机每年输出1亿度电,可满足5.5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发电能力可媲美传统小型风电场的海上巨无霸 此次安装的最大挑战,在于“高空精准作业”与“复杂场地限制”的双重考验。要在近200米高空完成200多根连接螺栓的毫米级对接,同时需应对滩涂地基承载力不足、施工场地狭小的问题。为此,施工团队创新采用“桩基加固法”强化地基稳定性,同时调用全球最大的40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承担吊装任务,通过“地面预调平+高空精准协同”的方案,确保机舱平稳就位。 为了应对我国大部分海域盐雾腐蚀强、夏季台风多等特点,本次吊装的风力发电机组不仅采用了全密封结构防盐雾腐蚀方案,让风机能够更好地在海上满足25年的使用寿命需求,并配置了软硬件相结合的双重抗台风技术方案,减小大风的影响,可抵御17级超强台风。 专家介绍,这次机组采用的新技术,可以在提升可靠性的同时,大幅压缩整机体积与重量。与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相比,它的整体尺寸基本相当,重量仅增加10%。机组设计可覆盖20兆瓦至26兆瓦容量区间,能适配不同风区、不同海域的开发需求;按额定工况计算,它每旋转一圈可发出62度电,单机年发电量媲美一座传统小型风电场。 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加速挺进深远海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依托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等地的全产业链布局,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加速从近海开发向深远海迈进。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4420万千瓦,占全球海上风电总装机量的一半以上。随着大容量机组推广与深远海项目落地,预计到2030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将达到1.5亿千瓦,海上风电发电量占东部沿海地区用电量比重将达到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