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自主研发青贮饲料专用复合微生物菌剂》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5-02
  • 随着我国畜牧业产业快速发展,传统饲料的加工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畜牧业需求。针对农牧民急需优质青贮饲料的现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出“微青”系列青贮饲料专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成功打破了阻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优质青贮饲料加工技术瓶颈,经济效益显著。

    北京北四环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钟瑾从实验室角落里搬出一个玻璃罐子,小心擦拭着上面的灰尘。罐子里盛的是3年前他制备的青贮饲料,虽然罐子已微微泛黄,但罐子里的“宝贝”依旧新鲜如初。

    让钟瑾的青贮饲料“青春永驻”的功臣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自主研发的“微青”系列青贮饲料专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它缘何拥有如此神奇魅力?经济日报记者走访了“微青”研发团队。

    怪圈:“夏壮秋肥冬瘦春死”

    青海冬季严寒漫长,牛羊过冬掉膘严重。由此,提供高质量的青贮饲料至关重要,相关加工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圆脸上架副眼镜,说起话来慢条斯理,55岁的陶勇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也是“微青”研发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随着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传统饲料的加工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畜牧业需求。”2010年,青海省科技厅厅长解源找到微生物所,提出希望:充分发挥微生物所在微生物学研究方面的优势,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

    原来,青海冬季严寒漫长,因冬季缺草或牧民简单贮存的草质量较差,牛羊“果腹”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膘掉得厉害。一头牛/羊一个冬天常常掉膘25%至30%,甚至50%,等到来年水草丰沛时,才能恢复体重。

    但这与微生物有何关系?“青贮饲料,是以青绿植物、农副产品、食物残渣及其他植物材料为原料,在密封的青贮设施(青贮窖、青贮壕、青贮塔以及青贮袋等)中,经过微生物(乳酸菌为主)发酵后,得到的多汁、耐贮、可供全年饲喂的饲料,整个发酵过程称为青贮。”陶勇解释。

    到青海调研,陶勇发现,多数牧民都是夏天打回草后自然堆放晾干,但干草料营养损失严重,霉变损失也很大;有的牧民则是将收割后的青草打碎后直接丢进窖里自然发酵,但这种传统青贮饲料制作技术相对原始,主要利用饲草表面自然附着的少量乳酸菌进行简单发酵,因为青贮过程中杂菌多,且自然附着的乳酸菌多为异型,发酵能力弱,无法快速主导发酵进程和减少营养物质损失,导致青贮发酵品质较差,家畜不愿采食。

    如何打破牛羊养殖“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怪圈?答案是提供适口性好且能够最大限度保存青鲜草营养物质的青贮饲料。然而现实是,有些进口的用于青贮饲料加工的微生物菌剂,平均下来一吨草大约需要几十到一百多元,很多牧民只能“望而却步”;有的菌剂则是用了没有效果。优质青贮饲料加工的技术瓶颈已成为阻碍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一只“拦路虎”。

    “要想牛羊冬季不掉膘,就得解决青贮饲料匮乏问题。虽然它既不是科技前沿,也不能带来很大的个人收益,但关系着牧区农民的生计。”不久,“青贮复合菌剂”研发团队正式成立:做工业微生物的陶勇研究员、做乳酸菌的钟瑾研究员、菌种保藏中心主任周宇光研究员、做酶制剂的董志扬研究员等,从此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挑战:如何找到理想菌株

    为找到营养价值高、味道好、成本低的专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科研团队筛选了上千株菌株,最终获得针对不同类型饲草原料最有效的乳酸菌菌株。

    什么样的微生物菌剂才能达到最好效果?起初,陶勇心里并不很清楚,他只知道研究目标有两个:一是青贮饲料采用了他们研发的菌剂后,营养价值要得以完好地保存,牛羊闻了后要喜欢吃;二是降低菌剂成本,提高牧民收入。

    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不同青贮原料在青贮不同阶段,其微生物菌群特征、生理代谢特征及不同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都不一样。目前,市场上售卖的一些微生物菌剂有的虽具有普适性,但因为缺乏针对性,其青贮效果或牛羊采食效果并不显著。能不能研发出适应不同种类青贮原料的青贮饲料专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研究者们决定摸着石头过河。

    能否找到理想菌株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乳酸菌是一类能利用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通称,包含42个属、430多种。“我们要找到性质优良的乳酸菌,通过多重标准分离筛选。”钟瑾等人为此几乎跑遍了国内所有重要的农牧区,采集了几十种饲草原料。此后,团队成员一头扎进实验室,开始了夜以继日的菌株分离筛选。

    经过两年多紧张工作,青贮团队筛选了包括“土著”菌及实验室分离保存的乳酸菌等菌株上千株,并在此基础上复筛获得候选功能菌株,进一步获得针对不同类型饲草原料最有效的乳酸菌菌株。其中,最早获得的就是依据燕麦草的理化、微生物菌群及其所处环境等特点,研发出的微生物所青贮1号菌剂——微青1号。

    青贮团队的成果很快在青海海南州、海北州等地迅速推广。随后推出的系列菌剂也很快在全株玉米、甜高粱、玉米秸秆等的青贮中得以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但让钟瑾最难忘的一幕发生在内蒙古多伦的一家牧场。

    那是4年前,钟瑾前往目的地准备对新研发的菌剂效果采样检测。刚打开青贮包,将使用了菌剂制备好的青贮蒿草抖落在地,几十米外,上百头牛像得到命令一样狂奔着冲向钟瑾,那一瞬间,她有点吓蒙了。接下来,牛儿们埋头吃草的情景让她恍然大悟,继而开怀大笑。

    原来,蒿草常常散发一种刺鼻气味,牛羊多避而远之不肯采食,而添加了“微青”菌剂的蒿草青贮后,散发出淡淡的酸香及醇香,不仅适口性更好,颜色更翠绿,而且大大提高了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

    目标:生产高质量青贮菌剂

    经过进一步优化菌剂配方,相关专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让牧场经营者们直接体会到了科技带来的力量。

    牛儿们的疯狂“举动”让钟瑾等人坚定了信心。“为中国生产高质量的青贮菌剂!”青贮团队向新目标再次发起进攻:进一步优化菌剂配方,针对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特点、不同类型的青贮原料,如全株玉米、甜高粱、苜蓿、玉米小麦秸秆等,推出“微青”系列青贮饲料专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并优化相关生产工艺,将一吨饲草使用菌剂的成本降到10元甚至更低。

    很快,喜讯传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教授杨红建告知,经对比,在其他饲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饲喂未添加菌剂的青贮全株玉米相比,添加“微青”菌剂青贮加工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可使一只肉羊增重11.8%,饲料转化率提高13.4%,肉羊屠宰率和肉骨比也显著提高。按照每只活羊售价10元/斤计算,一只肉羊半年可增加经济效益60多元。

    不久,山西畜牧兽医研究所再传佳音:相比未添加菌剂制备的青贮饲料,采食“微青”菌剂制备获得的优质青贮饲料,每头奶牛产奶量每天平均增加1.2公斤,相当于每头牛每天直接增加经济效益3.28元。

    苜蓿青贮的成功也给河北涿州等地的奶牛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钟瑾等人采用针对性的菌剂,结合适宜的加工工艺,获得了适口性好、营养价值提高的优质青贮苜蓿。在牧场经过配方调整替代苜蓿干草后,不仅每头牛每天节约饲料成本4元钱,每头牛每天产奶量的提高又带来4元钱的收益,而更神奇的是,奶质也得以提升,鲜乳收购价每公斤提高近两毛钱,又带来近7元的增收。优质的青贮苜蓿配合配方调整,直接给牧场带来每头牛每天近15元的效益,这让牧场的经营者们直接体会到了科技的力量。

    “虽然青贮是个老技术,但我国没有专门研究青贮菌剂的研究队伍。没有优质的青贮,牛羊冬季就没有好口粮。”青贮团队与当地的农户、肉牛养殖场、奶牛养殖场等多家企业合作,在青海海南州、内蒙古通辽、呼伦贝尔等多地开展现场培训会,指导当地农户或企业规范青贮制作流程,为更多基层用户提供相关科技支撑服务。

    “把论文成果体现在农牧民的笑脸上,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目前,“微青”菌剂已在青海、内蒙古、河北等12个省、自治区的玉米、甜高粱、燕麦、天然牧草及玉米秸秆等不同饲草原料上应用示范达几十万余吨。“我国甘蔗尾叶年产量约2600多万吨,大量尾叶被废置或燃烧,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眼下,钟瑾等人瞄准甘蔗的主产地广西,准备大干一场。

  • 原文来源:http://www.im.cas.cn/xwzx/jqyw/201803/t20180328_498718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发现裂谷热病毒治疗性抗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4-11
    • 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RVFV)属于布尼亚病毒目白纤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经蚊虫传播,可感染动物和人。RVFV可引起反刍动物流产,而且患病幼崽死亡率近100%,历史上RVFV曾对畜牧业造成多次重创。人感染后通常出现发热、头痛、出血、休克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死亡。2000年至2018年6月,全球向WHO通报RVFV重症感染病例4830例,其中967例死亡病例,病死率近20%。然而,自1931年鉴定以来,目前仍无商业化的人用疫苗和特异性治疗药物。RVFV的流行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但是2000年,RVFV突破地域限制,登陆阿拉伯半岛,在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地区造成大范围疫情。2016年,我国也报道一例输入病例。因此,RVFV是典型的、可造成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高危病原。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严景华长期从事治疗性抗体和新型疫苗研究,研发了针对MERS冠状病毒(MERS-CoV)的新型疫苗及在动物模型上有预防和保护作用的MERS-CoV人源化抗体。严景华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所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高福合作,曾率先筛选出Zika病毒人源中和抗体。此次两个团队再次合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一例RVFV感染的康复病人体内率先分离到高效中和RVFV感染的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在小鼠模型上能有效治疗RVFV感染,有望成为治疗其感染的候选药物。4月1日,该研究成果以Neutralization mechanism of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Rift Valley fever virus 为题发表在《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上。 RVFV病毒表面含有Gn和Gc两种囊膜蛋白,是负责病毒与细胞粘附和膜融合的关键蛋白。高福团队曾率先解析白蛉病毒属重症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与RVFV的Gn的结构。针对RVFV的感染,研究团队首先检测到一例RVFV感染患者体内存在高水平的Gn和Gc的结合抗体,说明Gn与Gc可以同时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因此以Gn和Gc为“诱饵”,研究团队从康复患者的体内筛选到8株结合Gn及1株结合Gc的抗体。然后,通过细胞水平的中和实验,研究团队发现靶向Gn的抗体具有极高的中和活性。相比之下,分离到的Gc抗体则显示出较弱的中和活性。相应地,在小鼠感染模型上,Gn特异性抗体也显示良好的预防和治疗RVFV感染的效果,而Gc抗体则无明显保护作用。研究团队进一步通过流式分析发现Gn抗体可以阻断Gn蛋白以及RVFV病毒粒子对易感细胞的粘附,而Gc抗体则没有这样的效果。这些结果说明Gn抗体通过结合到病毒粒子上的Gn,阻断病毒与细胞的粘附,从而中和RVFV的感染。研究团队分别解析了Gn与4株中和抗体的复合物结构,鉴别出Gn的结构域I(domain I, DI)上存在3个中和抗体结合位点(A,B与C),其中抗原位点A与B是中和抗体的结合热点,超过半数的Gn抗体都靶向A与B。 此项研究首次揭示出RVFV感染人体时Gn是优势抗原,并且Gn上存在至少2个中和抗体的结合热点,这为RVFV疫苗的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团队筛选、分离到的高效人源中和抗体将成为预防和治疗RVFV感染的重要候选药物。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次发现能在温和条件下高效降解PBAT塑料的海洋微生物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1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超岷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从海洋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B1中发现的两种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高效降解酶,为处理PBAT以及复杂塑料废物混合物提供了新的生物技术方案。 近年来,随着全球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开发有效的塑料降解技术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PBAT作为一种生物可降解塑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在包装材料和农用薄膜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然而,PBAT含有较难降解的芳香族成分对苯二甲酸(是生产PET塑料的主要原料),使其自然降解效率较低,存在演变为微塑料的风险,进而影响各种生物的正常理化过程。尽管目前已有一些关于PBAT降解酶的研究,但均需在高温(如60-70度)条件下才能有效降解PBAT塑料,欲实现规模化处理需要额外提供大量热能,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不利于将来的工业化应用。因此,如何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实现PBAT塑料的高效降解是亟待解决的科学和技术难题。 为解决这一挑战,孙超岷团队着眼于海洋微生物,自2016年开始即从青岛近海采集塑料垃圾,进行塑料降解菌的筛选工作。经过大量筛选,获得了一株海洋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B1,该菌株不仅能降解传统聚烯烃塑料如聚乙烯(PE),还展现出高效降解PBAT塑料的潜力。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进一步分离并表征了该菌株中两种具有PBAT降解能力的角质酶AaCut4和AaCut10,为开发工业应用的高效降解剂提供了新的可能。 该研究的亮点之一是AaCut10在温和反应温度下展现的优越性能:AaCut10能够在20-45°C下高效降解PBAT,其37°C下24小时PBAT解聚率达到82.14%,并在48小时内可实现PBAT的完全降解。在海水中,AaCut10保持了96%以上的催化活性,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盐度和离子耐受性。相比之下,另一种已知最高效的PBAT水解酶TfCut-DM Q132Y的降解效率仅为AaCut10的44.8%(37°C下)和16.26%(23°C下),进一步证明了AaCut10在温和条件下的降解优势。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定向突变和反应条件优化进一步提高了AaCut10的单体生成率,为未来的酶工程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除了PBAT,研究团队还对AaCut4和AaCut10的其他底物适应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这两种酶不仅能够有效降解PBAT,还表现出对其他生物可降解塑料如聚(3-羟基丁酸)(PHB)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的良好降解能力。广泛的降解底物范围使其在处理复合塑料或混合塑料废物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AaCut10作为一种海洋真菌源水解酶,展现了在工业化塑料废弃物处理中的巨大应用潜力。其在温和条件下高效降解PBAT的能力以及水解产物相对单一、未出现产物抑制效应以及耐盐等特质,尤其适用于复杂海洋和陆地环境中的塑料废物管理,为可降解塑料的回收和再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目前,这项研究成果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2023年,全国PBAT生产总量已达139万吨,PBAT正逐渐成为传统聚烯烃塑料的重要替代品。然而,市场规模扩大背景下的PBAT末端处置水平亟待提高。利用基于AaCut10的生物酶解技术,PBAT废弃物的回收能够与绝大多数现有的PBAT制造工艺无缝衔接,通过高效的无溶剂方法将PBAT废料再生为塑料制品,从而避免额外的成本支出及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未来,AaCut10一方面可用于生活中PBAT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另一方面,在山东、新疆等PBAT农业地膜大规模使用的省份,可与当地聚酯生产企业建立PBAT回收和再生产的产业基地,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闭环,即塑料的“生产-消费-回收-再造”。 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费凡为第一作者,孙超岷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国际科学组织联盟重点合作研究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泰山学者计划等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 Fan Fei, Zhenjie Su, Rui Liu, Rongrong Gao, Chaomin Sun*. Efficient biodegradation of poly(butylene adipate-co-terephthalate) in mild temperature by cutinases derived from a marine fungu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4, 136008, DOI: 10.1016/j.jhazmat.2024.136008.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389424025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