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物构所“X射线变色材料的性能优化与功能拓展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29
  • 12月21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王明盛主持的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滚动资助项目“X射线变色材料的性能优化与功能拓展”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项目组针对已有变色材料对X射线(尤其是硬X射线)响应时间慢等问题,采用形成高原子序数原子簇、缩短电子给受体间距离、提高电子受体得电子能力等组合策略,获得了对软硬X射线响应时间皆小于5分钟的X射线变色材料;通过引入变色竞争机制,获得了首例具有能量依赖X射线变色行为的材料,为定性区分X射线能量提供了一种简易方法;提出了在卤化铅层间内嵌变色单元的研究思路,获得了首例既能阻挡X射线,又能对X射线响应变色的材料,为铅玻璃提供了一种功能化替代材料。

      项目实施期间发表11了篇SCI论文(化学学科大类一区期刊论文有6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项目负责人获中国科学院“拔尖青年科学家”、“青促会优秀会员”等称号。

      福建省相关人才计划项目的设立为福建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术和行业技术带头人,促进了相关学科领域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2009年以来,福建物构所共有17位科研人员先后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项目的资助,其中2位获得滚动支持。

相关报告
  • 《福建物构所基于低成本锑(III)基发光材料OLED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1-12-07
    • 自主发光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技术在平板显示和照明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商用的发光材料含有Ir、Pt或Au等贵金属,提升了其生产成本,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基于钙钛矿的OLED发展迅猛且有着发光光谱窄、色纯度高、色域广等优点。 然而,低稳定性与Pb(II)的毒性是其走向商业化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降低钙钛矿的维度如生成二维(2D)、一维(1D)甚至是零维(0D)的结构时仍表现出优异的光物理性能,且构筑单元不局限于有毒的铅(II),同时由于高熔点的有机阳离子的引入极大地改善材料的稳定性。在低维非铅杂化材料中,锑(III)基杂化材料作为一类新兴的发光材料体系,由于其高的发光效率及低的自吸收特性,在下转换LED、闪烁体、探测器等光电器件领域有着不俗的表现,但锑(III)基杂化材料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却鲜有报道。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福建省科技计划和福建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项目的资助下,陈忠宁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廉价且环境兼容的0D杂化材料(MePPh3)[SbCl5]作为发光体,并通过溶液法和主-客掺杂的方式制备出高效的电致发光器件。探究了其薄膜状态的发光行为,发现其仍能保持较高的发光效率(PLQY = 56.8%),并有很好的空气稳定性及成膜性。基于以上优点,尝试制备并表征了基于此杂化材料的OLED。 研究发现当以纯的薄膜态作为发光层时,器件性能表现不佳,可能与膜的粗糙度大,器件中各功能层的能级不匹配或载流子传输性能差等因素相关。但当将杂化材料掺杂到具有载流子传输特性的主体材料中,器件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发光量度由82 cd/m2提升到3500 cd/m2,发光效率由0.7% 飙升到3.1%。此研究结果表明,低成本且环境兼容的锑(III)基杂化材料为制备稳定的、高性能的OLED提供了一条大有前途的新途径。 图:电致发光器件结构及性能 上述工作以《Highly Efficient Light-Emitting Diodes based on an Organic Antimony(III) Halide Hybrid》为题,发表在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文章第一作者为福州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李金龙和上海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桑榆丰,通讯作者为徐亮金研究员和陈忠宁研究员。
  • 《福建物构所卢灿忠课题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7-11-13
    • 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功能纳米结构设计与组装重点实验室卢灿忠课题组,设计合成了一类高效的TADF蓝光材料B-oCz和B-oTC。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同时实现了很小的最低单-三重激发态能隙(DEST)和较大的辐射跃迁速率。同时,分子的非辐射跃迁得到有效抑制。其中,B-oTC在薄膜中具有很小的浓度淬灭效应,其纯膜的光致发光效率高达94%,应用溶液加工的方法制备的非掺杂蓝光OLED器件外量子效率达19.1%。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图1 B-oCz和B-OTC的分子轨道 B-oCz和B-OTC的LUMO几乎全部位于三芳基硼基上,而HOMO主要分布在咔唑基上,并部分延伸到垂直和平行的苯环上。 图2 晶体结构和选定的B-OTC分子间距离 研究内容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在显示和照明领域的具有巨大应用潜力,而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发光材料是OLED的核心部分,目前基于铂系重金属配合物的绿光、红光材料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均已达到实用化要求,但稳定高效蓝光材料器件的开发却进展缓慢,成为OLED行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有机小分子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成为最有望在这方面取得突破的一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此前,该研究团队在一价铜及银配合物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发光机理、器件性能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www.cas.cn/syky/201711/t20171102_46204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