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双相高碳钢的机械强度和流动特性与速率有关:实验研究》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12-12
  • 奥氏体和马氏体双相结构高碳低合金钢广泛应用于矿山工业的磨削。这种材料的应用由于应变率和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形。本文旨在了解高碳钢在不同工作温度下的速率依赖性流动行为。压缩测试进行了大范围的应变率(2.56?×?10−4到2.56?×?10−1 / s)在不同的温度下(25 - 175?°C)和随后的物理断裂表面的变化是严格检查。除了屈服强度和延性的变化外,还研究了强化机制对材料应变硬化行为的影响。应变硬化速率随各应变速率和温度有效应力值的增大而减小。室温下观察到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高温下观察到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形成。断裂表面显示的晶内及晶间裂纹试样变形在低(2.56?×?10−4 / s)和高(2.56?×?10−1 / s)在环境条件下应变率分别。在较高的温度下,观察到抛物面状凹陷和微空洞,表明除了碳化物析出物的形成外,还存在塑性变形模式。

    ——文章发布于2019年1月28日

相关报告
  • 《奥氏体-马氏体高碳钢在高周疲劳下的疲劳断裂行为:实验研究》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2-13
    • 双相高碳钢广泛应用于采矿行业的磨削应用,因此承受了大量的重复载荷循环。研究了奥氏体-马氏体高碳钢的高周疲劳行为,建立了结构-性能的并行关系。在高周疲劳和甚高周疲劳工况下,对沙漏试件进行了悬臂式旋转弯曲疲劳试验。S-N曲线呈双线性斜率,表明裂纹萌生方式和循环变形的微观机制发生了变化。根据断裂面的检测结果,将疲劳裂纹的萌生分为两类:(a)寿命较短区域的表面诱导裂纹(SI)和(b)寿命较长的区域的非包裹体诱导裂纹(NI)形成鱼眼状。GBF的边缘的应力强度因子(ΔKGBF)中观察到的范围5.2 - -5.75 MPa。接近裂纹扩展有效阈值的m1/2。核平均错向(KAM)图显示,在奥氏体-马氏体相界面发生了强烈的局部变形,在奥氏体晶粒内部逐渐减小。透射电镜(TEM)研究证实了这一观察结果,该研究显示位错在相位边界处堆积。三维表面粗糙度参数随着疲劳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表明材料在长寿命状态下位错活性的增加。 ——文章发布于2019年2月5日
  • 《以微机械为基础描述在烘烤硬化过程中双相钢的强度增加》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07-31
    • 本工作旨在研究双相(DP)钢中的烘烤硬化行为。确定BH参数的机械性能和BH值,并与特定的微结构特征相关,以表征年龄和应变硬化行为。利用代表性体积元(RVE)方法进行微机械模拟,用于描述BH对DP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数值考虑了微结构特征。 2D RVE是基于真实微观结构创建的。使用基于泰勒型位错的加工硬化方法对单相的流动行为进行建模。还对奥氏体 - 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进行了建模,铁素体预制区域被认为是GND的储存场所。然后通过数值单轴拉伸试验对RVE施加2%和5%的预应力。然后,在预应变RVE上实施BH退火,以研究退火过程中的应变分布。随后,对烘烤硬化的RVE进行数值拉伸试验,以研究微观结构上的应力 - 应变分布。最后,将BH处理和常规DP钢的模拟流程曲线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实验与模拟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文章发布于2017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