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宋海峡大型锚系阵列观测第三批成果在线发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07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实验室张传正/朱小华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非研究团队基于吕宋海峡周边海域的CPIES(Current-Pressure equipped Inverted Echo Sounder)阵列观测所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

    依托国家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等项目,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共同在吕宋海峡周边海域建立了由51台CPIES和两套锚系潜标组成的大型立体观测网,其观测区域覆盖南海东北部以及台湾以东海域。南海东北部因受地形、季风、热带气旋、黑潮入侵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呈复杂的动力格局,位于该海域的39台CPIES和两套锚系潜标构成了边缘海最大的CPIES阵列观测系统。

    南海东北部上层存在丰富的中尺度扰动,一方面,北吕宋暖涡在夏季携带黑潮水入侵南海,并贡献该季节近一半的黑潮水入侵(Zhao et al., 2023);另一方面,中尺度扰动不仅调控了内潮和近惯性振荡的传播(Wang et al., 2023a, b; Zheng et al., 2023),也驱动了南海深层的地形罗斯贝波(Zheng et al., 2021b, 2022b)。内潮和近惯性振荡是两种常见的高能内波,观测表明,自吕宋海峡西传的全日内潮能通量约为卫星观测值的两倍(Wang et al., 2023b),半日内潮在台湾西南海域呈典型的驻波特征(Wang et al., 2023a),台风激发的近惯性振荡能够传播至近4000 m的海底(Zheng et al., 2023)。此外,上述观测资料还刻画了深层环流的精细时空结构(Zheng et al., 2021a, 2022a),并被应用于评估GRACE卫星资料在南海的准确性(X. Wang et al., 2023)此外,团队近期还对吕宋海峡涡致热输运以及南海深层涡度平衡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

    成果一:吕宋海峡涡致热输运(赵瑞祥为第一作者,于非和朱小华为通讯作者)

    跨吕宋海峡的热输运对南海的热收支有重要影响。然而,由于观测资料稀缺,吕宋海峡热输运量存在不确定性。团队基于上述观测资料量化了跨吕宋海峡的纬向涡致热输运,总体呈西向和逆温度梯度特征。逆温度梯度的涡致热输送特征与正值的斜压能量转换相关。在此基础上,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海面高度和CPIES估算涡致热输运运量经验关系的吕宋海峡纬向涡致热输运的新计算方法,并由此得到了1993年至2022年的吕宋海峡纬向涡致热输运的时间序列。结果表明,观测断面的吕宋海峡纬向涡致热输运的长期平均值为西向3.8 TW,且存在冬季大(4.5 TW)夏季小(2.7 TW)的季节变化。该季节变化可能与层化和垂向流速剪切相关。该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卫星观测数据和CPIES观测资料相结合推导吕宋海峡纬向涡致热输运量长期时间序列的新方法,对研究南海及周边海洋热收支及相关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成果二:南海深层涡度平衡(郑华为第一作者,朱小华为通讯作者)

    根据上述观测资料,在阐明南海深层环流的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团队基于涡度方程探讨了南海深层的涡度平衡及南海深层环流的驱动因子。

    行星涡度通量与海底压强扭矩主导了南海深层的涡度收支,表明南海深层的行星涡度变化最终通过海底压强做功所平衡,这预示着南海深层环流的外部与内部驱动因子。而区域平均的行星涡度通量在大部分时间维持负值,这与前人针对整个海盆的研究结果相反。行星涡度由吕宋海峡深层输入南海深水海盆,海盆尺度的垂向输运是深层流场对涡度输入的主要响应,而观测区域相反的结果与局地流场结构密切相关,正(负)的行星涡度通量通常伴随着气旋(反气旋)特征的流场结构。在吕宋海峡西侧的东边界,正的行星涡度通量与负的海底压强扭矩维持了南海深层涡度的一阶平衡;而西边界附近的海山区呈现与东边界正负相反的行星涡度通量与海底压强扭矩。吕宋海峡附近区域的行星涡度通量在春季和秋季增强,而西边界附近的行星涡度通量仅在春季增强。此外,深海涡旋和地形罗斯贝波等深海动力过程也显著调控着南海深层的涡度平衡,使其呈现出剧烈的时间变化。

    论文引用:

    成果一:Zhao, R., Yu, F, Nan, F., Zhu, X.-H., Zheng, H. (2024). Eddy heat transport across the Luzon Strait derived from current- and pressure-recording inverted echo sounder observations.

    成果二:Zheng, H., Zhu, X.-H., Wang, M., Chen, J., Nan, F., Yu, F. (2024). Regional Abyssal Vorticity Balance in the Northeast South China Sea: External and Internal Dynamics of Abyssal Circul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 原文来源:https://www.sio.org.cn/a/yjcg/22396.html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吕宋海峡溢流和南海深层环流长期变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0-18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大洋环流及潮波动力学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连续发表了“Weakening Trend of Luzon Strait Overflow Transport in the Past Two Decades”(https://doi.org/10.1029/2021GL097395)和“Decadal Weakening of Abyssal South China Sea Circulation”(https://doi.org/10.1029/2022GL100582)两篇论文,在南海深层环流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我所朱耀华研究员为上述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魏泽勋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这两项研究分别发现了吕宋海峡溢流和南海深底层环流的年代际减弱趋势,提升了对南海深底层环流的认识,对进一步理解南海域际热盐和沉积物输运、南海三维环流结构与动力机制、局地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和海冰融化,全球海水质量不断增长。由于风、海表热通量和蒸发降水等因素具有长期变化趋势和局地不均匀的特性,海水质量的重新分布会引起海洋深底层环流发生变异。由于现场观测难度大、实测资料匮乏,目前对吕宋海峡溢流和南海深底层环流如何变异一直没有清晰认识和观测证据。研究团队抓住吕宋海峡溢流是南海深层环流的主要驱动力和研究南海环流的突破口这个关键点,通过对2003~2016年海底压力资料的分析,结合动力守恒的ECCO海洋模式资料,给出了吕宋溢流以每十年0.43 Sv的趋势减弱的直接证据,并研究指出季节变化是吕宋溢流的主要变化周期。研究得出的吕宋溢流在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方面与锚系海流观测资料吻合良好。研究团队进一步利用南海全覆盖的海底压力资料,定量研究了南海底层环流的变异,首次揭示了其年代际减弱的趋势及其机制——风场、海洋温盐场等变化引起的海水质量在南海南部具有较快的增长趋势,形成反气旋环流异常并在陆坡附近被地形效应强化,从而削弱了南海底层气旋式的边界环流。吕宋溢流和南海深底层环流的共同减弱趋势体现了研究团队提出的深层环流理论的逻辑自洽和海底压力资料的物理一致性。 研究团队近期还在《Acta Oceanologica Sinica》发表了“Vertical velocity and transport in the South China Sea”(doi: 10.1007/s13131-021-1954-4)和“Variability of the deep South China Sea circulation derived from HYCOM reanalysis data”(doi:10.1007/s13131-021-1952-6)的论文,揭示了南海深层环流从季节内到年际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变化的不均匀性,阐明了南海深底层水上升的源地和机制,厘定了南海垂向输运和水平环流之间的联系,构建了南海三维环流的框架,取得了南海环流研究成体系的成果。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利用珊瑚碳氧同位素指标揭示吕宋海峡黑潮变化规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0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团队与孙卫东研究员团队、天津大学、台湾大学等合作,利用珊瑚地球化学指标成功重建吕宋海峡黑潮流量,并揭示了吕宋海峡黑潮流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为研究历史时期洋流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Top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论文通讯作者为胡石建研究员与刘羿教授,第一作者为李小花博士。 黑潮是西北太平洋上一支强大的西边界流,途径吕宋海峡时由于失去陆坡支持而入侵南海,对南海的海洋环流和水团特性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缺少连续观测资料,对入侵吕宋海峡黑潮流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了解较少。由于吕宋海峡黑潮流量的变化对吕宋海峡的水文和温盐属性有很大的影响,而珊瑚的δ13C和δ18O分别可以记录海水溶解无机碳δ13C和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变化,因此,珊瑚的碳氧同位素指标是记录吕宋海峡黑潮流量变化的独特载体,为研究吕宋海峡黑潮流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研究团队利用在黑潮入侵路径上、位于我国台湾西南部小琉球采集的滨珊瑚样品,开展了月分辨率的δ13C和δ18O分析,得到了近30年的时间序列。研究发现,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增强的吕宋海峡黑潮流量会产生强烈的上升流,携带冷的、盐度高的、13C减少的次表层海水到达表层,引起表层海水理化性质改变,从而被生长在此的珊瑚记录下来,导致珊瑚δ13C降低及δ18O增加。研究团队进而利用珊瑚δ18O重建了1977-2003年的吕宋海峡黑潮流量变化,发现1970s以来吕宋海峡黑潮流量具有减弱的趋势,并且与北赤道洋流分支纬度的南北移动有关。北赤道洋流分支纬度北(南)移,会导致上游黑潮流量减弱(增强),吕宋海峡黑潮流量增加(减弱)。本研究为今后利用珊瑚地球化学指标记录洋流变化提供了参考,可以利用化石珊瑚示踪古洋流的变化。 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论文详情:Li, X., J. Ma, Y. Liu*, S. Hu*, W. Sun, F. Nan, and C.-C. Shen (2023), A monthly resolved coral δ13C and δ18O record of changes in the Kuroshio Current into the South China Sea via the Luzon Strait,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615, 111468, doi: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3.111468.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10182230008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