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日本共同研发新型脱盐膜 可用于海水淡化》

  • 来源专题:水体修复
  • 编译者: 王阳
  • 发布时间:2017-09-14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原子中心主任与日本信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出一种基于石墨烯的脱盐膜,比目前的各种过滤膜更坚固耐用、效率更高。这一技术未来可用于海水淡化、蛋白质分离、废水处理,以及制药和食品工业等。

    “我们的梦想是研制一种智能膜,具有高通量、高效率、长寿命、自修复等特点,可为缺水地区消除水体中的生物污染和无机污染、获取清洁水提供解决方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物理化学与材料科学工程教授毛里西奥·特罗内斯(MauricioTerrones)介绍说,“这项研究工作正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本研究开发的杂化膜采用简单的喷涂技术将溶液中的氧化石墨烯和少量层状石墨烯包覆在聚乙烯醇改性聚砜的骨架支撑膜上。支撑膜增强了杂化膜的牢固性,使其能够承受强烈的横流、高压和氯接触。尽管目前该技术还处于开发的早期阶段,膜样品已可过滤掉85%的盐,制取的水虽还不能直接饮用,但已可用于农业灌溉。研制的膜还能够过滤掉96%的染料分子,因此可以用于纺织工业的废水处理,防止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污染环境。

    氯通常用于降解废水中的生物活性成分,但它也会使目前的各种聚合物膜的性能迅速降低。而这种基于石墨烯的新型膜具有很强的抗氯能力。

    众所周知,石墨烯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多孔石墨烯具有很强的过滤能力,几乎可以100%过滤掉水中的盐分,是一种潜在的理想的脱盐膜材料。然而,将石墨烯扩展到工业量方面还有许多挑战,包括控制缺陷和处理二维材料需要复杂转移技术等。研究团队正在试图克服可伸缩性问题,并在生产规模上提供廉价、高质量的膜。

    这项成果发表在8月28日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论文第一作者亚伦·莫雷洛斯·戈麦斯(AaronMorelosGomez)说:“我们研制的过滤膜克服了氧化石墨烯的水溶性问题,用聚乙烯醇作为粘合剂,使它能抵抗强烈的水流和高压冲击。通过将氧化石墨烯与石墨烯混合,我们还可以显著提高其耐腐蚀性化学制剂(如氯)的腐蚀。”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citywater.org/zwdt/gjsw/99923.shtml
相关报告
  • 《以海水淡化利用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9-16
    • 《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全面系统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自然资源工作进行的深邃思考、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推动新时代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海洋科研院所,我们要牢记职责使命、加强科技攻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海水淡化利用作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领域,对于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推动海洋产业升级、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规划和政策逐步落实,我国海水淡化利用在规模化发展、技术创新、产业带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目标基本实现   一是工程规模和单机规模提升显著。《2024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58个,总规模达285.6万吨/日,目前在建规模60余万吨/日,有望超额完成《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的290万吨/日以上的“十四五”规划目标。在现有海水淡化工程中,万吨级及以上的有61个,工程规模达263.9万吨/日,其中浙江绿色石化基地海水淡化项目总规模达51.5万吨/日;天津南港工业区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是目前国内建成单机规模最大(3万吨/日)的膜法淡化工程。上述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建设有效保障了沿海工业园区用水需求,规模化利用效益凸显。   二是重点区域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沿海10个省(区、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和海岛。山东、浙江、天津、河北的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分别为86.7万吨/日、80.5万吨/日、45.6万吨/日和39.1万吨/日,海岛地区海水淡化工程总规模达87.7万吨/日。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设及运行,有效保障了沿海地区高耗水行业以及缺水城市、海岛地区居民的用水需求,特别是在一些淡水资源匮乏的海岛地区,海水淡化水已成为当地主要的供水来源,对区域供水保障起到了关键作用。据统计,2024年全国海水淡化供水量超过4亿吨。   海水淡化核心装备国产化获突破   海水淡化反渗透膜作为核心部件,过去长期依赖进口。近年来,我国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重要突破,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的反渗透膜在性能上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稳定脱盐率达到99.8%以上,沃顿科技、碧水源等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反渗透膜在多个海水淡化项目中成功应用,正逐步打破国外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局面,有望进一步降低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我国自主研发的能量回收装置性能不断提升,初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联合哈电集团研发的阀控式能量回收装置,单机处理量达550立方米/小时,为同类产品最大,有效能量转化效率超过95%,与国际知名品牌产品性能相当。   这些关键核心装备的技术突破,为海水淡化工程国产化率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增强了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自主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新建成的天津南港工业区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一期15万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中,一套单机3万吨/日海水淡化系统从反渗透膜、预处理超滤膜、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等关键装备,到管道、阀门、控制仪表等通用装备与材料,全面采用国产产品,标志着我国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具备完全国产化能力。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建万吨级以上海水淡化工程中,膜法海水淡化核心装备国产化应用比例尚不足10%,亟待加大国产化装备的应用和替代力度。   海水淡化应用受到广泛关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水淡化利用工作。“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海水淡化和海洋能规模化利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等出台政策,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四五”期间,海水淡化作为重要内容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水网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非常规水源配置、绿色低碳发展、污染防治、节约用水、工业绿色发展等规划纲要、指导意见、行动计划或鼓励目录中。天津、山东、河北等沿海省市纷纷出台海水淡化支持政策,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迅速,全国相继建成多个万吨级、十万吨级海水淡化工程。海水淡化在解决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海水淡化浓盐水排海对近岸海域产生的生态影响也成为社会热点。   目前全球大多数海水淡化工程浓盐水都采取直接排放或与冷却水、污水等混合后排放入海,并已有多个国家对海水淡化浓盐水排放的生态影响进行监测,结果表明盐度影响仅在排放口附近几十到数百米的范围内。近年来,我国一些机构开展了海水淡化工程浓盐水排海环境监测工作,根据调查监测结果并结合历史调查数据分析,浓盐水排放引起的盐度升高值小于周边海域盐度年际自然波动。现有的监测结果暂未发现浓盐水排放对海水水质产生显著影响,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类群也未发生明显变化。   海水淡化对经济支撑拉动作用成效显现   一是海水淡化产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推动了海洋经济发展。《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其中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337亿元,比上年增长3.9%,对海洋经济增长起到了直接的拉动作用。同时,海水淡化还带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海洋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二是海水淡化在落实“四水四定”原则、保障资源供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全国海水淡化产水量超4亿吨、海水冷却水用量达1883.36亿吨,为沿海钢铁、石化、电力(核电)等高耗水行业提供了稳定水源。以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为例,2024年该基地海水淡化工程产水1.4亿吨,支撑其石化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726.4亿元,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海水淡化技术已广泛拓展应用于苦咸水淡化、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土壤盐渍化治理等应用场景,为资源和环境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促进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推动海水淡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要加快装备国产化水平提升及应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聚焦源头创新,着力开展海水淡化有关工艺、材料、装备等方面的原始创新和突破,打造技术创新策源地;加大专项科研经费投入力度,通过设立国家科研专项,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高性能海水反渗透膜、大型海水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关键装备全国产化技术;支持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支持推进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和全国产化大型海水淡化试验场建设,满足核心装备、材料和部件的国产化研发、制造、测试、评价和工艺技术验证、熟化和迭代升级要求,加快国产设备产品熟化和规模化应用。   二要努力提高海水淡化经济效益。进一步降低海水淡化成本,从能源角度上,深化可再生能源与海水淡化耦合技术工艺研究,利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为海水淡化提供动力,实现“绿电制绿水”,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海水淡化能耗和制水成本;从工程建设上,鼓励采用国产设备,支持海水淡化设备以旧换新,降低总体工程造价;从新技术应用上,鼓励利用海水淡化浓盐水开展盐差能开发利用,既能实现对浓盐水的资源化利用,又能产生额外的能源收益,提高综合效益。推进海水淡化高品质水应用,坚持优水优用、优水优价,沿海各地因地制宜推进海水淡化水在生活、工业等领域的应用,现阶段着力推动海水淡化在沿海工业园区中的替代利用。   三要大力推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开展海水中战略元素提取利用研究,深化从海水中大规模提溴、提钾的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同时加大海水中锂、铀、铷、铯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加强技术储备,谋划未来发展,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加强海水制氢的研究与模式探索,结合海上风电特别是深远海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消纳,开展海上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海水制氢—氢储运全链条技术集成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四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海水淡化科学和技术国际联合开发,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申报项目等形式,开展海水淡化基础研究和新技术、新工艺等研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加强国产技术装备和标准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应用,分享中国装备、运营经验、管理技术,为缺水国家和地区提供海水淡化的中国方案。
  • 《多功能纳米涂层膜用于高速率的高盐海水脱盐》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10-27
    • 自然于2020年10月26日发布关于纳米涂层膜的文章,文章指出:表面加热膜蒸馏克服了传统膜蒸馏技术固有的一些局限性。本文报道了在不锈钢丝布(hBN- sswc)上原位生长六方氮化硼(hBN)纳米涂层的成功,及其作为可伸缩电热加热材料在表面加热膜蒸馏中的应用。新型的hBN-SSWC具有优良的透汽性、导热性、电绝缘和防腐性能,这些性能对于长期的表面加热膜蒸馏性能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高盐溶液中。通过简单地将hBN-SSWC附加到一个商业膜和提供电力交流供应家庭的频率,我们证明hBN-SSWC能够支持一个超高功率强度(50千瓦m−2)淡化咸水环境解决方案与异常高水通量(吞吐量),单次的水回收和热利用效率,同时保持稳定的极佳材料。我们还演示了hBN-SSWC在可伸缩和紧凑的螺旋缠绕电热膜蒸馏模块中的卓越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