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所在微生物产氢代谢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6-10
  • 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是下一代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燃料,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微生物产氢是重要的生产途径之一,属于绿色制造的新兴发展领域,用以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电能微生物学”研究团队,通过热处理耦合纳米水铁矿(Nano-ferrihydrite)添加的方法,分别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天鹅湖和渤海沉积物等样品中定向富集分离获得了若干具有电化学活性的发酵型异化铁还原菌菌株,已获发明专利授权。研究发现,纳米水铁矿被还原的过程显著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代谢途径,同时提高了碳代谢和产氢效率。

    此外,研究以产氢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转录组学、电化学、酶学和化学计量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异化铁还原过程促进产氢菌株富集并提高碳代谢和产氢效率的机制。研究发现,纳米水铁矿中的铁还原过程与发酵过程相耦联,使得产氢反应在热力学上相对更加容易发生;铁还原过程会接受电子,从而改变碳流和电子流的方向,产生更多氢气;纳米水铁矿还能够调控菌株基因表达,二组分系统(TCS)、葡萄糖磷酸转移系统(PTS)、NADH脱氢酶和氢化酶等基因均被不同程度地被上调表达;此外,铁还原过程还能够消耗质子,缓解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累积,维持pH值的相对稳定,从而更有利于氢气产生。

    系列研究建立了筛选高产氢菌株的技术方法,并且获得了系列菌株资源。研究成果有助于促进微生物产氢领域的技术升级,为海岸带区域经济的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已经陆续在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IF 6.97)、Fuel ( IF 5.128)、Bioresource Technology (IF 6.669)和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等重要国内外期刊上发表。

    本研究致谢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XDA22050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91751112)和“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计划(tsqn20161054)等项目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yic.cas.cn/ky/kydt/202006/t20200608_5603270.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所在湿地电微生物驱动产甲烷过程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9-23
    •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大气甲烷浓度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湿地是最大的自然源。深入了解甲烷的产生过程对于认识湿地甲烷的排放规律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电微生物学”团队继证实湿地土壤中存在电子驱动的古菌还原二氧化碳产甲烷过程后(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 2018, 5, 436),团队在黄河三角洲原位关键带(红色夹粘层)中发现电微生物可驱动矿物的转化(将不导电的三价铁矿物转化成具有导电性的磁铁矿)。红色夹粘层中生物源的磁铁矿可显著提高产甲烷古菌的竞争力,更加有效地利用电子以还原二氧化碳产生甲烷。另外,团队综合利用土壤学、微生物学,材料学、电化学等学科的相关技术,研究发现在湿地土壤和人工厌氧系统中均存在电子驱动的乙酸歧化过程。借助模型分析、热力学和自然丰度碳同位素分馏等手段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过程显著贡献甲烷的产生。相关研究紧密围绕“认知海岸带规律”主题,为进一步了解电微生物参与下的湿地甲烷排放提供了新的认识。相关研究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Catena等杂志上。 以上研究受到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山东省相关人才计划”,“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项目支持。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渤海地区大气硝酸根长期演变特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17
    • 随着我国空气污染的治理深入,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组分正在发生着明显变化。硝酸根(NO3-)在PM2.5中的占比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冬季灰霾发生的关键诱导因子。因此,客观认识NO3-的来源和形成过程,是采取有针对性措施,进一步提高我国空气质量的关键。 本研究基于2014至2019年10次渤海走航观测,发现研究期间PM2.5中NO3-的比例从0.08增加至0.16。δ15N-NO3-范围为-4.1‰~+20.5‰,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冬季尤为显著。δ18O-NO3-平均值为+72.6 ± 13.5‰,蒙特卡罗计算结果表明[OH]途径对NO3-形成贡献在冬季下降了27.4%,意味着观测期间大气氧化性的增强。贝叶斯混合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燃煤排放仍然是本区域NO3-的最大贡献源(46.6 ± 15.9%),但已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大气氧化性的增强和微生物过程排放的增加对渤海大气NO3-的贡献越来越重要。 此外,在稳定氮同位素技术解析大气NO3-来源的应用中,各类氮氧化物(NOx,NO3-前体物)排放源的δ15N-NOx源值是重要的基础数据。目前关于这些排放源的δ15N-NOx源值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我国本土研究较少。非本地化的δ15N-NOx源值是增大我国NO3-来源解析结果不确定性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开展了我国机动车排放、燃煤燃烧、生物质燃烧等典型NOx排放源的实测研究,初步建立了我国本土大气NOx排放源稳定氮同位素特征源谱库。结果显示我国机动车排放δ15N-NOx值为 -12.58 ± 2.16‰,燃煤燃烧排放δ15N-NOx值为+17.9‰ ± 3.1‰,生物质燃烧排放δ15N-NOx值为+1.3‰ ± 4.3‰。 相关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岸环境地球化学过程与模拟研究组宗政博士为第一作者,田崇国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rant No. 41977190,4190719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联合基金(U1906215)等项目的支持。 相关论文: 1. Zheng Zong, Chongguo Tian, Zeyu Sun, Yang Tan, Yajun Shi, Xiaohuan Liu, Jun Li, Yunting Fang, Yingjun Chen, Yuhao Ma, Huiwang Gao, Gan Zhang, Tao Wang. Long-term evolution of particulate nitrate pollution in North China: Isotopic evidence from 10 offshore cruises in the Bohai Sea from 2014 to 2019.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Atmospheres 2022. (IF=4.261). 2. Zheng Zong, Xiaolan Shi, Zeyu Suna, Chongguo Tiana, Jun Li, Yunting Fang, Huiwang Gao, Gan Zhang. Nitro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NOx from residential biomass burning and coal combustion in North Chin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22, 304, 119238. (IF=8.071) 3. Zheng Zong, Zeyu Sun, Leilei Xiao, Chongguo Tian, Junwen Liu, Qinge Sha, Jun Li, Yunting Fang, Junyu Zheng, Gan Zhang, Insight into the variability of the nitroge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vehicular NOx in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54(22), 14246-14253. (IF=9.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