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工面向社会发布《太空材料商业开发行动路线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31
  • 按照三步走规划,完善太空材料商业开发模式,携手推动太空材料产业发展。30日,在湖南长沙举行的第二届军民融合新材料新工艺高峰会议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发布《太空材料商业开发行动路线图》。 记者了解到,目前航天科工的太空材料商业开发行动路线图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利用1-2年时间,围绕部分关键材料地面难以制备问题,完成典型材料地面模拟试验及太空验证;第二步,再利用3-5年时间,开展太空材料小批量试制,完成材料地面及太空应用;第三步,再利用5-10年时间,完善太空材料商业开发模式,构建太空材料产业生态。 会议透露,目前,航天科工已汇聚十余家国内材料领域优势单位共同加入太空材料商业开发计划,并诚邀国内外社会力量加入到太空材料商业开发行动中来,共同助力太空材料经济发展。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国瑛介绍,在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中,航天科工全面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将新一代材料与工艺技术及应用作为一个重大领域方向,为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聚焦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特种功能复合材料、3D打印材料、材料基因组工程等领域,推进新材料新工艺产业生态发展。 本次会议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航天基金会等联合指导,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瑞典等国家的40多位院士、专家,以及国内新材料新工艺领域的400余位代表,共同研讨新材料新工艺产业的发展。

相关报告
  • 《2017航空航天用材料大事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7-12-06
    • 人类对于天空的探索自古有之。进入20世纪后,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兴起并迅速发展,对军事、经济乃至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都知道,航空航天飞行器需要在超高温、超低温、高真空、高应力、强腐蚀等各类复杂环境中工作,因此,性能上能够应对以上极端条件的材料就成为了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近年来,航空航天材料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尤其是具备轻质、抗疲劳、耐腐蚀等特性的先进复合材料,成为了市场的“香饽饽”。ASD Reports咨询公司最新报告显示,预计到2022年,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市场总额可达429.7亿美元。 2017年有哪些新型航空航天用材料问世?国内外材料领域龙头企业有何最新布局?各大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技术研究有哪些突破性进展?新材料在线®对此进行了盘点,以飨读者。 以下以新闻发布时间为倒序,不分先后。 1.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出台增材制造路线图 10月23日消息,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于9月底提交审查文件,制定了“增材制造战略路线图”草案,路线图包含重要的监管信息,涵盖认证、机器和维护、研究和开发的问题和考虑,以及对增材制造方面教育和培训的双重努力需求。该路线图综合了多方面的贡献,包括美国航空航天局,航空航天工业协会的增材制造工作组和美国军队,并且受到了2018年政府预算的支持。 2.波音公司60万美元助力飞机“增寿”材料研究 10月10日消息,波音公司向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捐赠60万美元,用于测试复合材料部件。项目领导人UTA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教授Andrew Makeev表示,项目结束后,这一波音公司和空军希望了解并信赖的研究将能够用于分析预测复合机体结构的剩余使用寿命。该研究有助于提高航空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以及维护飞机生命周期。此外,该项工作或对飞机设计和认证产生重大影响,利用发展能力预测复合空气强度和耐久性,势必会对行业产生影响。 3.Hexcel公司740万英镑研发用于前沿航空部件的碳纤维织布 9月18日消息,赫氏公司(Hexcel)计划设立一项总投资740万英镑的研发计划,旨在开发航空和汽车复合材料结构部件用碳纤维材料。这项为期四年的多轴向灌注材料(MAXIM)项目致力于研发新型碳纤维织物和树脂,生产出成本更低、生产效率更高的非热压罐成型复合材料部件,替代机翼等复杂的金属结构件。该项目支持新材料开发,使得航空工业复合材料相关技术能够全面满足未来项目对复合材料的大量需求。 4.威格斯公司加入热塑性塑料中心 开展航空航天相关研究 9月7日消息,威格斯公司作为第一级成员加入了荷兰恩斯赫德ThermoPlastic复合材料研究中心(TPRC),并将与波音、达赫、德迪恩航空、TenCate和Vaupell航空公司等其他一级和二级成员共同合作。威格斯航空航天总监蒂姆•赫尔表示,公司将进一步开发混合成型材料和工艺技术,旨在为工程师提供飞机部件设计和制造所需的开发工具。这项技术的改进有助于使之在航空航天供应链中发挥作用。 5.航材院-曼大成立石墨烯航空航天材料联合技术中心正式揭牌 7月10日至12日,中国航发代表团先后到访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航材院-曼大石墨烯航空航天材料联合技术中心”“航材院-曼大大学技术中心”和“航材院—帝国理工材料表征、加工及仿真中心”也在英国正式揭牌。联合技术中心的成立为中国航发和两所大学搭建了进一步深化合作、人才培养的平台,有利于中国航发提升基础科研能力,加快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 6.赫氏公司为空客H160直升机供应复合材料 6月29日消息,赫氏公司和空客公司在巴黎航展上透露,空客直升机已经要求赫氏公司提供了一系列H160直升机部件的复合材料,包括机身、尾翼和转子叶片。此外,赫氏公司还将为空客中型实用直升机项目提供增强件,预浸料,蜂窝材料和胶黏剂,直升机预计于2019年投入正式运营。 7.索尔维和福克联手开发飞机复合材料 6月29日消息,索尔维和GKN航空福克业务部已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索尔维将成为福克轻质复合材料的首选供应商。两家公司表示,与传统的金属解决方案相比,热塑性复合材料可以将飞机部件的重量降低25%。索尔维复合材料全球业务部门总裁Carmelo Lo Faro表示,与福克业务部的合作,是索尔维成为向航空、石油、天然气和汽车行业提供热塑性复合材料领先供应商的重要一步。 8.美国空军实验室正开发飞机用液态金属天线技术 6月13消息,美国空军实验室(AFRL)研制了一种内部填充液态金属的通道系统,可以根据所需频率和方向进行重新配置天线,并在70MHz到7GHz的频率范围内间进行了测试,该工作或可精简飞机上的通信设备。目前该研究已完成在实验室的测试和试验,正计划在无人机上进行试验。科学家认为这种液态天线技术可在7-10年内获得应用。 9.中俄联合研制新一代远程宽体飞机C929 复合材料比重或超50% 5月22日,中国商飞与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的合资企业——中俄国际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成立,该合资公司主要负责中俄联合研制新一代远程宽体飞机C929项目的运行工作。据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总裁斯柳萨里介绍,C929飞机的复合材料比重将超过50%。复合材料的产能方面,预计将以俄方为主,也可能应用部分中国研制生产的。 10.俄罗斯研制出耐高温超硬的复合材料 能大幅减轻飞机重量 5月12日消息,莫斯科大学的物理学家们合成出一种新型聚合物复合材料,强度远超航空铝钛合金,为建造超轻型飞机和卫星提供可能。科学家通过两个简单环节利用不饱和炔烃、氮化合物和苯,制备出呈橙色状复合新型聚合物基体。含有这些成分制备出的聚合物超级坚固,并能承受约400摄氏度的加热温度,保持结构稳定不变形。据了解,莫斯科大学实验室合成的数批材料试样,已交由巴拉诺夫中央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和喀山图波列夫国家研究型技术大学等机构进行测试。 11.欧盟成功研制航天专用特种碳纤维及预浸料 5月5日消息,由来自葡萄牙(协调国)、西班牙和爱尔兰的科研团队合作完成的EUCARBON项目,成功建立欧洲第一条面向卫星等航天领域用特种碳纤维生产线,从而有望使欧洲摆脱对该产品的进口依赖,确保材料供应安全。EUCARBON项目于2011年11月启动,致力于提升欧洲在航天用碳纤维及预浸料方面的制造能力。项目历时4年,总投入320万欧元。除了航天领域,项目也在积极发掘特种碳纤维在汽车工业和能源领域应用的潜力。 12.先进材料助力 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 5月5日, 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成功完成首飞任务。C919大型客机的研制,实现了以第三代铝锂合金、复合材料为代表的先进材料首次在国产民机上大规模应用,总占比达到C919飞机结构重量的26.2%。C919在机体选材上开创了两个全国首次,一是先进铝锂合金的应用,一是复合材料应用范围从方向舵等次承力结构到平尾等主承力结构,国内首次在民用飞机的主承力结构、高温区、增压区使用复合材料。 13.汉高胶粘剂技术业务部门西班牙建新航空航天生产线 4月18日消息, 汉高公司胶粘剂技术业务部门已开始在西班牙Montornès地区建造新航空航天应用生产线。新生产线将满足轻量化和自动化等日益增长的全球航空航天工业需求。该生产线将包括新的厂房和设备,以增加生产和仓储能力。第一批产品预计将于2019年交付。通过Montornès的新工厂,汉高粘合技术公司将利用汽车行业的丰富经验,高品质产品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支持客户的需要和对成本的控制。 14.商业航空生产商Diehl Aircabin与德国代傲航空Diab签署长期供应协议 3月28日消息,商业航空的客舱内饰生产商Diehl Aircabin与代傲航空Diab签署了长期协议,将为其供应Divinycell F和其他用于客舱内部应用的结构泡沫芯材料。与Nomex蜂窝解决方案相比,使用Divinycell F可以节省高达20%的重量,显著地降低了成本。且Divinycell F生产线拥有业界最短交货时间和最高生产能力。 15.明日宇航入股鲁晨新材达成战略合作 开拓航空航天领域高端复合材料的应用 1月25日消息,成都鲁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四川明日宇航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成功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共同进军航空航天高端复合材料制造领域。鲁晨新材始终致力于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复合纤维材料的研发与应用。而明日宇航是目前是中国最大的飞机结构件民营配套基地,以飞机结构件减重技术的开发和服务为技术主线,与鲁晨新材高性能复合纤维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质量轻、强度高”的应用,将形成珠联璧合。
  • 《以创新驱动推进中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17
    • 动推进中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 研习科技创新重要论述 高红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调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工)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性、高科技、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中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技术创新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强调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工坚持把技术创新放在创新工作首位,狠抓“五个新一代”和“四项基础技术”创新,推动基础性、前瞻性、颠覆性技术拓展及产品研发,掌握了一批又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了一批又一批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产品,创造了我国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圆满完成一系列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科研任务,一系列大国重器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国计民生的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 实践证明,中国航天事业是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的重要支撑,唯有自主创新并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关键产品,才能赢得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以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工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根本路径,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理念,创建我国首个提供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航天云网”,构建和涵养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的云制造产业集群生态,为推动我国新一轮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中国制造业改革发展承担了重要责任。 实践证明,高科技人才只有走出“象牙塔”,高新技术成果只有从文件柜和展览室走向市场,才能不断提升高技术产业化发展和协同发展能力,才能走好“将成果转化为产品”“将产品转化为商品”的历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 以管理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工以管理创新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搭建企业专有云和公有云平台,大力建设“智慧企业”平台,集聚航天科工内外部创新资源,推动制造资源深度协同和共享。作为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航天科工将“双创”作为一项事业,建立了专项政策鼓励干部职工“在岗创新、在职创业”,引导并帮扶社会“双创”项目近5000个。探索形成了培育期、孵化期、加速期,创意池、种子池、产品池的“三期三池”内部“双创”推进模式。推出了设备精灵等一系列市场前景广、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新项目。 实践证明,管理创新是跟随性的保障支撑,能够放大技术创新对于提升生产力和改善生产关系的作用。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国防建设、国计民生 航天科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要求,努力做到以创新驱动深入推进中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落实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主动迎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力开展核心关键技术创新,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瞄准部分产品“性能不变成本降低50%以上,成本不变性能提升50%以上”的创新目标,努力发展导致技术换代的原创技术,导致产品替代的颠覆性技术,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国际用户更加便捷地分享中国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成果,为实现和平利用太空美好愿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是主动服务国防建设,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贡献力量。始终坚持强军首责,重点加强世界新兴战略科技领域、国防新型装备和科技前沿技术发展,大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产品研发,努力形成新一代装备发展格局。创新研制迭代方式与管理模式,全面推进模型、数据和流程驱动的数字化科研生产体系建设。重点在空间运输系统、空间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等领域,推进商业化运作、高性价比、产业拉动作用强的新一代航天发射技术及应用产业化发展,全力打造体系完整、重点突出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三是主动服务国计民生,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贡献力量。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深化开展智能协同云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研究,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加强核心技术在各类智慧产业领域的应用,为优化公共事务管理、生产性服务、商业服务以及方便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公共平台和适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