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前8月自华进口电动汽车电池同比增逾110%》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10-09
  • 根据韩联社报道,韩国贸易协会10月8日发布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韩国进口的中国产电动汽车电池同比增长114.6%,为44.7亿美元,已远超去年全年进口额(34.9亿美元)。

    韩国今年的电动汽车电池进口总额为46.3亿美元,其中中国产占97%。而同期韩国电动汽车电池对华出口额为6600万美元,同比腰斩。由此,电动汽车电池对华贸易逆差近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约325亿元),成为主要逆差品目之一。

    据业内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有越来越多的韩国车企为降低产品价格而选择使用中国产磷酸铁锂(LFP)电池。业内人士认为,预计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等韩国电池厂商也将正式开始量产LFP电池,但截止到2026年的“空白期”内,中国产LFP电池的进口将继续扩大。

    另据统计,韩国8月自华进口电动汽车为2.5亿美元,同比大增155.6%,其中包括特斯拉中国工厂制造的搭载中国产LFP电池的相对低廉车型。

    贸易协会供应链分析组长金庆勋表示,今年第一季度进行调查当时,自华进口电动汽车电池中的85%是与韩企之间的贸易,目前韩国企业之间的相应贸易减少,中国企业出口的LFP电池增加。在入门级电动车型扩大使用LEP电池的情况下,预计这种趋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81840.html
相关报告
  • 《前4月中国纯电动汽车累计销售27.8万辆 同比增长65.2%》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10
    •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纯电动汽车累计销售27.8万辆,同比增长65.2%。从市场增速、产业链成熟度、投资热度等指标衡量,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道亮丽风景。    上市仅40天,就收到超过2000张订单。5月11日,纯电动SUV上汽名爵EZS在北京向首批1000名用户交车,这也是国内新能源汽车最大规模的集中交付。    无独有偶,一个月前,在新加坡上市的吉利纯电动轿车几何A,预售20天国内订单就突破9300辆,其中绝大多数是私人用户。4月27日,广汽新能源首款纯电动平台轿车Aion S上市,当天更是手握3万台实付订单。    一次交付1000辆车,上市当日就已拿到上万张订单,电动汽车的火爆可见一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纯电动汽车累计销售27.8万辆,同比增长65.2%。 “政策+市场”双驱动,电动车市场渗透率最高达到6%    “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完成销售125.6万辆,同比增长61.7%;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98.4万辆,同比增长50.8%。”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说,能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双积分”(平均燃油消耗量、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起到了关键作用。    苗圩说,截至2018年底,94家境内生产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24家进口整车企业共完成了积分交易107笔,交易金额7亿余元。在“双积分”管理办法的推动下,全行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车型投放速度,提高产品性能质量,进一步激活了市场。    “2015年,中国电动车市场渗透率(销量占汽车总销量比例)首次突破1%,2018年已超过4%,其中2018年第四季度达到6%。”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发展迅猛、超出预期”,是我国电动车市场的显著特征之一。此外,电动车增长开始从政策的单轮驱动,转向“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比如,2017年前,北、上、广、深等政策推动型市场,占据了比亚迪电动车销量的70%,2018年,这一比例下降到50%以下。    “在Aion S的订单中,来自四、五、六线城市的消费者远超预期。”广汽新能源总经理古惠南说,过去,电动汽车的主力市场是北京等限牌、限行一线城市,但市场调查发现,由于安装充电桩方便,使用成本又远比燃油车低,四、五、六线城市的消费者开始对电动汽车产生浓厚兴趣。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总裁兼CEO安聪慧举例说,刚刚上市的几何A,综合工况百公里耗电为13.5度,按北京市居民用电价格,1公里只要7分钱。而根据大数据测算,北京平均通勤距离为26.4公里,驾驶几何A每天通勤费用不到2元。另一项针对北京地区使用电动汽车成本的统计分析显示,同款汽车的电动版和汽油版相比,电动汽车的充电费用约为燃油汽车油费的1/5。    技术水平上台阶,八成纯电动车续驶里程超300公里    “截至2018年底,我国量产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了265瓦时/千克,成本控制在1元/瓦时以下,提前达到2020年目标。较2012年,能量密度提高了2.2倍,成本下降了75%。”苗圩介绍,此外,电池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和整车电控系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来自工信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纯电动乘用车产品续驶里程高于300公里的比例,已经达到81%,系统能量密度140瓦时/千克以上的产品已成为主流,行业领先企业如吉利、比亚迪、广汽新能源、长安等部分产品NECD工况续驶里程超过了500公里。    “4年前,吉利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当2021年补贴完全退出后,在那些纯电动车与燃油车享有同样路权和准购权的城市,如何打开纯电动私家车市场?”安聪慧告诉记者,吉利的答案是,针对安全、续驶里程、充电效率、成本等私家车用户痛点,打造最符合需求的产品。 为此,吉利已经在新能源研发及产业布局上投入超过300亿元,拥有了300多项技术专利。比如,为了提高电池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吉利采用液冷温控系统,可以实现最高55℃、最低零下30℃的安全保障。又如,鉴于风阻系数每降低0.01,将增加约10公里的续航里程,吉利设计了隐形门把手等七大模块,使几何A的整车风阻系数低至0.237,超越特斯拉Model S成为同级车全球第一。    国内其他骨干新能源车企,也纷纷加大研发力度,产品性能质量再上新台阶。比亚迪率先实现车规级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大规模量产,百公里电耗降低了约3%;广汽新能源率先量产了纯电专属模块化平台首款产品Aion S;上汽凭借智能热泵空调系统、实现全制动能量回收的智能电控制动系统,让荣威Marvel X以52.5千瓦时的装电量,实现了其他品牌75千瓦时装电量才能实现的续航里程。    全产业链投资累计超2万亿元,2025年迎来高速成长期    电动汽车的普及离不开配套环境的日益完善。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李冶介绍说,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建成公共充电桩近30万个,私人桩46万个,充电设施总量达到了76万个。 “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投资累计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苗圩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还有效带动了全球主流汽车企业加速转型,跨国企业纷纷加大投入,2020年前后,将国产上市各自的新能源车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说,国内外研究显示,2025年电池系统的价格将会达到100美元/千瓦时左右,而更严格的排放法规将提高燃油车的成本,纯电动汽车性价比会实现大的突破,迎来突飞猛进的大发展。    “乐观预计,到2030年,我国电动汽车产销将超过1500万辆。”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指出,伴随着电动汽车性价比超过燃油车,太阳能和风能等发电成本低于化石能源,市场将以强大的力量驱动电动汽车发展,并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智能电网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升级、产业链的调整和改造……“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
  • 《韩媒:韩车企为生产电动汽车,开始探索与中日等海外电池企业合作》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25
    • 韩国车企为生产电动汽车,开始探索与中国和日本等海外电池企业合作。据《韩国经济》日前报道,由于韩国三大电池公司将主要精力和产能投向北美市场,韩国车企在本国购买国产电池面临诸多困难。 2023年2月3日,中国上海一家汽车经销店展示一辆比亚迪电动车(EV) 图源:路透社 韩国汽车业内人士日前透露,KG Mobility(前身为双龙汽车)正以2025年1月投产为目标,与比亚迪商谈在韩合作建造电池组厂。如果最终成功,这将是韩国整车厂商与海外电池企业合作在韩设立合资工厂的首个案例。KG Mobility方面表示,工厂的地点和规模等细节尚未确定。KG Mobility准备在今年9月推出的中型SUV电动车型Torres EVX安装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组,这也将是韩国首款配备中国企业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组的电动汽车。KG Mobility还计划在2025年推出的电动皮卡车和大型电动SUV上使用比亚迪生产的电池。 工厂位于釜山的雷诺韩国汽车公司也开始与海外电池企业进行广泛接触,除了宁德时代、比亚迪、远景动力等中国企业,还有日本索尼、欧洲Northvolt等。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今年年底前确定电池采购方案。雷诺韩国汽车公司计划2026年开始生产电动汽车,此前曾与LG能源解决方案、三星SDI、SK ON等韩国企业商讨合作,但上述厂商均存在供货量不足等问题。因为受美国《通胀削减法》的影响,只有在北美地区生产的电池才能享受美国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因此韩国主要电池企业正将精力投向北美市场。韩国电池业内人士表示,韩国车企与海外电池企业合作的案例将越来越多。 “韩国电池企业正在强化与中国同行的合作。”韩国《数字经济》23日报道称,尽管美国《通胀削减法》令人担忧,但韩国电池企业依然坚持扩大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根据韩国业内统计,目前正式表示与中国企业合作的韩国电池企业共有7家,包括LG化学、LG能源解决方案、SK ON、 EcoPro、浦项制铁未来M、浦项制铁控股等。其中,LG能源解决方案7日与华友钴业在浙江举行了成立合资公司的签约仪式,新公司明年年底有望投产。上月,宁波容百新能源从韩国政府拿到了在韩国新万金地区投资建设年产8万吨三元前驱体及配套硫酸盐生产基地的许可。 虽然中韩电池合作在加速推进,但美国的“外国敏感实体”仍是一大隐患。目前美方并没有发布企业名单,业内推测认为,这反映了美国政府也认为排斥中国组建新的全球电池供应链困难重重。有媒体称,美国要构建排华全球电池供应链可能需要20年时间。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副社长詹姆斯·吴表示:“如果在电动汽车生产供应链中彻底排除中国企业,电动汽车生产会遭遇困难。”还有分析认为,对韩国电池企业来说,这些合作将成为在被中国支配的电池市场上拥有技术力量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