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五年新增国际海底区域矿区8.6万平方公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1-25
  • 1月21日,记者从国家海洋工作会议上获悉,过去5年,我国新增国际海底区域矿区8.6万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海底矿种最全、矿区最多的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海洋强国战略思想指引下,我国海洋业务支撑能力不断强化,“海洋重器”助力事业发展,蛟龙、海龙、潜龙等深海装备应用跻身世界前列,20艘执法船舶和18架执法飞机先后入列,新一代海洋调查船、浮标作业船、系列海洋卫星等投入使用并发挥重要作用。开拓极地大洋新疆域成效显著,南北极科考海陆空综合保障能力开始形成,“一船五站一飞机” (即“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雪鹰号”直升机、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北极黄河站)的极地科考平台和装备体系有效运行。

      2017年,我国在极地深海等疆域实现了诸多“首次”:首次发布《中国的南极事业》白皮书;首次穿越北冰洋中央航道、西北航道,首次获取航道精密勘测数据;“雪鹰号”直升机首次成功降落南极冰盖最高点;首次在南北极考察中,实施业务化全球海洋环境热点问题调查;首次开展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为期5年的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圆满收官;南海海底地名(10个)首次获得国际组织审议通过,我国管辖海域共有300多个海底地理实体获得新命名。此外,重大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南沙海洋综合管理的支点和平台基本确立,永暑、渚碧、美济三大岛(礁)观监测实现业务化,并首次发布海洋环境预报。

  • 原文来源:;http://www.mlr.gov.cn/xwdt/jrxw/201801/t20180123_1746857.htm
相关报告
  • 《我国出现近10年来最强沙尘天气过程 影响范围超380万平方公里》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21-03-23
    • 3月14日,受强烈蒙古气旋及其后部冷空气影响,蒙古国出现了大范围强沙尘暴天气。之后随着蒙古气旋东移南下,我国14日夜间至16日也出现了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具有波及范围广、强度为近10年最强、影响较重等特点,具体情况如下:  波及范围广:3月14日夜间至16日上午,西北地区、华北大部、东北地区中西部、黄淮、江淮北部等地出现大范围扬沙或浮尘,新疆南疆、内蒙古、甘肃西部、宁夏中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北京等地部分地区出现沙尘暴或强沙尘暴,沙尘天气面积超过380万平方公里。   强度为近10年最强:此次过程达到强沙尘暴强度,为近10年来我国出现的最强沙尘天气过程。北方多地PM10峰值浓度超过5000微克/立方米。西北地区、华北、东北地区及内蒙古等地出现6~8级阵风,部分地区9~10级,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局地达11~12级。2000-2020年,我国共出现32次大范围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年均1.5次左右,主要出现在3月和4月(3月11次、4月14次),最多的年份出现过5次(2001、2002、2006年)。本次过程从范围和强度上与2002年3月18日至22日、2010年3月19日至22日的过程相当。  影响较重:此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不仅造成蒙古国出现人员伤亡和失踪,也对我国交通运输、群众生活生产等造成较大影响,引起各界关注。我国多地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部分地区出现航班取消或延误、高速公路临时管制、列车晚点等情况,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部分地区农作物受灾和农业设施受损,内蒙古包头因沙尘天气紧急停课。 沙尘源地和成因分析   此次过程的沙尘主要源于蒙古国。根据风云气象卫星监测显示:13日,蒙古国西部最早出现沙尘天气;14日,蒙古国出现大范围强沙尘暴;15日早晨,我国西北地区中东部、内蒙古、华北、东北地区西部等地开始出现大范围沙尘天气,之后向东向南发展。   沙尘天气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蒙古国和我国西北地区干燥和裸露的地表特征提供了有利的沙源条件。去年入冬以来,蒙古国和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尤其是近30天降水普遍偏少50%以上,大部地区少于10毫米甚至无降水,地表基本无积雪覆盖。此外,近期蒙古国和我国西北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5~8℃,加速了无积雪裸露地表扩展,大范围裸露地表为沙尘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沙源条件。  近期大气环流的剧烈调整为沙尘天气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此次过程前的近一个月,欧亚中高纬地区以纬向型环流为主。14日开始,大气环流出现剧烈调整,西伯利亚高压增强,亚洲中纬度环流经向度加大,蒙古气旋快速发展并东移,大风卷扬起的沙尘随上升气流输送到高空,并在高空和地面偏北大风引导下,影响了我国大范围地区。  沙尘天气趋势及建议   预计未来五天,西北地区、华北等地部分地区仍将有沙尘天气。受沙尘影响,届时空气质量较差,部分地区可能出现能见度较低的情况,公众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同时,出行也要注意交通安全。具体预计如下:  16日下午至夜间,西北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北部及湖北北部等地部分地区仍有扬沙或浮尘,新疆南疆盆地部分地区有沙尘暴。  17日至18日,新疆南疆盆地、甘肃西部、河南南部、安徽中部、湖北东部等地有扬沙或浮尘。  19日至20日,新疆南疆盆地、甘肃西部、内蒙古中西部、宁夏、陕西中北部、山西等地有扬沙或浮尘,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局地有沙尘暴。  另外,预计3月下旬至5月,北方地区沙尘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少,沙尘强度总体偏弱。但由于前期沙源区气温明显偏高,冻土层解冻后沙层松动,在大气环流形势有利情况下,仍然存在发生强沙尘天气过程的可能性,公众需注意关注天气预报。
  • 《中海油今年拟开放南海东部海域1000平方公里油气区块》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17
    • “2019年到2025年,中海油深圳分公司需投产约12个油气项目、开发29个新油气田,及动用油气储量近4亿吨,才能在2025年达到2000万吨的油气产量目标。”中海油南海东部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兼总地质师、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田立新在会上表示。 他指出,与2018年相比,2025年中海油在南海东部的油气产量有望增长1/3。 中海油今年在南海东部的勘探开发速度已有明显提升。截至2019年4月底,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已在南海东部打了15口油气井。田立新表示,预计2019年全年,南海东部的探井数量将超过45口。 2018年,中海油深圳分公司的探井数量为35口。 “除自营油田外,今年,中海油在南海东部计划推出五个开放的油气区块,面积将近1000平方公里。”田立新称,目前,南海东部有12个对外合作的区块。 截至2018年底,中海油在南海东部的总钻井数量为425口,自营井数量为232口,占比54.6%;合作井数量为193口,占比为45.4%。 中海油深圳分公司主要负责中海油南海东部的油气资源开发,勘探总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覆盖52个矿区。 2018年,该公司的油气产量当量约1500万吨。它也是中海油首个油气产量当量超过千万立方米的分公司。从1996年起,其油气产量当量已连续23年超过千万立方米。 田立新表示,目前中海油在南海东部的油气储量主要分布在中浅层,深水发现所占比例不大。“希望该地区的深水天然气开发,能在今年取得相对较好的成效。”他说。 据田立新介绍,目前南海东部区域的石油探明程度约20%,折合约11亿吨,该地区仍有将近50亿吨的待发现资源量;天然气的探明程度不到10%,仍有近2万亿立方米的待发现资源量。 “南海西部也会加大勘探开发力度,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建设陵水17-2气田,并建立连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以及粤西广西地区的天然气管线。”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下称中海油湛江公司)副总经理李绪深在会上表示。 据他介绍,目前天然气管线项目已经立项,管线建成后,可成为海上不同气田、用户和地区进行一体化联动调试的关键配套设备。 “目前,中海油湛江公司的总部设在湛江市坡头区,明年可能会搬到海南省海口市。”李绪深表示,在位于海南省区域的陵水17-2气田的北边和南边,中海油会推出一大片合作区域,包括可能拿出部分股份和外资公司合作。 2014年,中海油在南海西部地区发现了中国首个深水自营大气田——陵水17-2气田,这成为中海油自营的第一个千亿立方米深水大气田。 除酝酿与外资公司合作外,中海油南海西部目前在与国内民营公司进行合作。 “以乌石17-2油气田为例,我们正在与国内民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下一步将组建联合公司,由联合公司主导下面的开发和生产。”李绪深表示。 与中海油深圳公司负责的范围互补,中海油湛江公司主要负责东经113°10′以西的中国南海海域,以及南海中南部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生产。 中海油湛江分公司旗下有29个矿区,勘探开发面积约为15.6万平方公里。 截至去年底,中海油已在南海西部海域和东部海域分别建成两个年产千万吨级油气产能,约占该公司2018年油气产量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