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揭示了青藏高原湿地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构建的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11-17
  • 氨氧化过程在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过程高度依赖于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的活性。尽管已有研究表明AOA和AOB分布广泛,受到环境因子的调控,但对于高海拔湿地生态系统中氨氧化微生物的了解却十分有限。

      为了解释氨氧化微生物群落在不同地理距离及环境梯度下的分布模式,武汉植物园湿地生态学学科组的科研人员周雯等在刘贵华研究员和刘文治研究员的指导下,在青藏高原选取了河流、湖泊和沼泽等不同类型的31个自然湿地,分析其氨氧化古菌和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格局。结果表明,湿地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的丰度、群落组成和活性存在较强的异质性,空间距离和环境变化均影响着微生物的群落构建,但环境因素对青藏高原湿地氨氧化微生物群落格局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具体而言,气候条件对AOA群落构建影响更大,而年均温、植物丰富度及土壤条件与AOB的群落组成显著相关。该工作基于青藏高原湿地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大规模调查,其结果将提高我们对高海拔偏远湿地氮循环过程的认识,并拓展高海拔湿地的管理思路。

      研究成果以“Environmental factors, more than spatial distance, explain community structure of soil ammonia-oxidizers in wetlands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Microorganisms。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71479)、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7388)和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ZDRW-ZS-2017-3-2)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011/t20201117_5750273.html;https://www.mdpi.com/2076-2607/8/6/933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青藏高原湿地植物多元素含量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1-06
    •  植物元素含量的研究对揭示植物对变化环境的响应和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研究大多局限在对陆生植物及核心元素碳、氮和磷元素的含量等方面,未对高寒湿地植物的多元素含量开展深入的研究。   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通过对青藏高原湿地植物24种元素的含量和变化的大规模调查,发现无论是何种生活型的湿地植物,其大量元素的变异程度均较小,而微量元素的变异程度相对更大,符合限制元素稳定性假说。研究结果还表明,分类和系统发育对于青藏高原湿地植物多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有限,土壤和水体的多元素含量及理化性质对湿地植物多元素格局的影响大于空间和气候因子的影响。尽管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未纳入最佳选择模型中,但仍不能忽视。该研究的结果使我们对湿地植物元素的认识超越了核心元素的框架,促进了对高寒湿地植物多元素的格局和驱动因素的理解。   研究结果以“Variations of multi-elements in wetland plant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re mainly determin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湿地生态学学科组周雯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水生植物与水生态系统健康学科组邢伟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70346,32170375)、武汉应用基金前沿项目(2020020601012287)的支持。
  • 《武汉植物园在塘渠动态水网系统的微生物响应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2-20
    •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水体环境受到极大破坏。大量生产生活废水直排进入塘、渠、溪流等,严重威胁水体安全和人类健康。修复水网系统的生态结构和功能是提高水体流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前期研发的塘渠水网系统在消纳农业面源氮磷污染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然而水网系统的微生物聚磷代谢机制尚不明确,根系分泌物如何调节根际微生物,进而影响水网系统养分去除的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湿地生态学学科组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净化与恢复生态学学科组联合研究了塘渠水网系统的微生物响应机制。水网系统中与聚磷代谢相关的多聚磷酸激酶(PPK)和酶解磷酸酶(PPX)活性均随时间增加,在第30天达到峰值,与沉积物中总磷(STP)和有机质(OM)显著负相关。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可能是好氧生物除磷的优势基团;而厌氧生物除磷中,节肢杆菌属占主导地位。路径模型分析发现,W-temp、DO和OM通过调节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和STP含量对PPK和PPX活性的产生影响。该研究阐明了水质参数、土壤条件和细菌类群之间的反馈对水网系统中聚磷代谢过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microbial communities jointly regulate biological dephosphorization process in pond-ditch circulation systems (PDCSs) for rural wastewater treatment”为题发表在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武汉植物园马琳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水生生物研究所贺锋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塘渠水网系统中植物根系分泌物蛋白质与微生物Simpson指数负相关,有机酸乳酸和酒石酸与大部分土壤参数紧密相关。乳酸、蛋白质和氨基酸与土杆菌属相对丰度呈正相关;芽孢杆菌相对丰度受含水量影响显著。根系分泌物,尤其是蛋白质、氨基酸和乳酸对水网系统养分去除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根际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来实现,且这种影响取决于细菌的种类。本研究以“Effects of root exudates on rhizosphere bacteria and nutrient removal in pond-ditch circulation systems (PDCSs) for rural wastewater treatment”为题发表在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武汉植物园马琳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水生生物研究所贺锋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研究人员进一步比较了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根际和非根际的微生物Chao1指数与所测沉积物性质均呈显著正相关。根际微生物Shannon指数与浊度和总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非根际Shannon和Simpson指数与氧化还原电位呈显著相关。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乳酸、蛋白质和氨基酸对根际土杆菌属和梭菌属有较强的正向影响;非根际芽孢杆菌和梭菌属受沉积物氨氮和硝态氮影响显著。本研究以“Response of sediment microbial communities to the rural wastewater in the pond-ditch circulation system”为题发表在期刊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水生生物研究所贺锋研究员、武汉植物园马琳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