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关之间实现石墨烯材料的高性能组装》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05
  • 马里兰大学胡良兵&NASA林奕:开, 关之间实现石墨烯材料的高性能组装. Alisa 2小时前 43浏览 前言 二维石墨烯材料由于其优异性能而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基于石墨烯纳米片的宏观结构材料(如纤维,薄膜,复杂形状的块体材料)在导电性和载流子迁移率方面等方面的性能远远小于一片单独的高质量石墨烯纳米片。这是因为随着宏观结构的尺寸增加,石墨烯纳米片横向尺寸受到限制,同时缺陷的影响变得更加显著。目前制造基于石墨烯的体相材料经常需要引入缺陷,但是这些缺陷难以完全去除,并且降低了材料的机械,电学和热学等性质。 目前常用的使用少层石墨烯或还原/氧化石墨烯为原材料的加工制造方法具有一些限制,由于这种二维片状纳米结构宏观堆叠的不可渗透性,难以完全去除溶剂或气体以实现高度致密结构。因此,开发一种新的方法来扩大和快速制造具有优异性能的高密度石墨烯架构具有重要意义。 成果简介 近日,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的胡良兵副教授(通讯作者),陈亚楠博士(第一作者),王以林博士(共同一作)和美国航空航天研究所的林奕副研究员(通讯作者)合作在Materials Today上发表研究长文,题为“Nanomanufacturing of Graphene Nanosheets through Nano-Hole Opening and Closing”。作者报道了通过控制石墨烯纳米片上纳米孔的开,关实现高密度,高质量石墨烯体相材料的装配。利用在石墨烯纳米片上诱导形成的纳米孔,实现多孔石墨烯的干法压制或模塑成型,亦可实现液相处理时的溶剂快速移除。成型后,纳米片上的纳米孔可以通过电加热方法在高温下快速快速闭合或修复(~2700K)。与石墨炉中的传统高温处理不同,焦耳电加热速度快,最快可达几毫秒[参考文献],成本低,并且在存在更高电阻的石墨烯纳米片之间的接合点处可以引起超高温。自修复热还原使得可以在缺陷处在相邻的石墨烯纳米片之间形成交联,这有助于构建高密度石墨烯结构,从而导致高电导率和热导率。分子动力学(MD)模拟表明,闭孔或修复机制涉及共轭碳结构的重建,其中碳自由基在高温下填充修复纳米孔。闭孔后的愈合石墨烯体相结构表现出优异的电导(2209 S / cm),热导(863W / mK)和机械强度等。 图文导读 图1少层石墨烯纳米片上打开和关闭孔的过程的示意图,以制造高密度和无缺陷的2D石墨烯膜和3D石墨烯组件。 图2开孔石墨烯表征。 图3闭孔石墨烯表征。 图4分子动力学模拟闭孔原理。 图5闭孔石墨烯导电导热性。 作者发现在热空气中加热石墨烯纳米片导致的纳米孔,可以在2700 K的高温处理后修复愈合。多孔石墨烯的优势为快速制造高质量的石墨烯结构开辟了新的策略,在通过焦耳加热进行快速高温处理之后,高密度石墨烯膜或具有孔的组件可以转变为无孔,高度结晶的石墨烯结构。在MD建模的支持下,所提出的纳米孔和石墨烯纳米片共轭网络的修复机制是碳原子重组和碳自由基在高温下填充孔中,形成与石墨烯一致的近乎完美的碳晶格。作者展望利用热处理在石墨烯纳米片上创建和修复孔的策略提供了调整石墨烯缺陷的新工具,用于分离,传感器,晶体管等应用,同时提供了快速制造具有超高导电性和导热性的石墨烯材料的新途径,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动汽车和航空航天业的下一代集成电路和高功率电池系统。

相关报告
  • 《石墨烯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展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06
    • 自从2004年凭借其优异的性能从众多材料中脱颖而出引发世人关注以来,有“材料之王”之称的石墨烯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股新的研究热潮——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家开始对石墨烯进行系统研究,各种极具魅力的奇特性质相继被发现。 目前,主要的石墨烯制备方法有机械劈裂法、外延晶体生长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氧化石墨的热膨胀和还原方法。还有其他一些制备方法也陆续被开发出来,如气相等离子体生长技术,静电沉积法和高温高压合成法等。 超级电容器凭借其高功率密度、优秀的倍率性能和极佳的循环性能等特质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甚至被认为有机会成为最主要的储能装置。 石墨烯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特性,是很有潜力的储能材料。作为已知最薄的二维材料,石墨烯因具有大比表面积等特性成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热门选择。 近日,在东京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RCAST),筑波大学教授、日本物质科学研究机构(NIMS)主席研究员唐捷为新材料在线®日本新材料考察团发表了题为《石墨烯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展望》的精彩演讲,引发现场讨论热潮。 日本物质科学研究机构(NIMS)主席研究员唐捷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有删减修改: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²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二维碳纳米材料,这种稳定二维蜂巢状晶格结构赋予了石墨烯力学、光学、电学和微观量子性质等极为优异的性能,被称为“材料之王”。 2004年,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用微机械剥离法成功分离出稳定的单层石墨烯,颠覆了凝聚态物理学界既往的二维材料不能在有限温度下存在的观点,被授予2010年诺贝尔物理奖。 石墨烯是人类已知最薄最坚硬的物质,单层石墨烯厚度只有0.335纳米,是头发直径的二十万分之一。作为理想二维晶体材料,石墨烯导电率可达10^6 S/m,是室温下最好的导电材料,性能超过已知最好的导体银或铜。同时,石墨烯是已知的导热系数最高的物质,是室温下导热最好的材料。 单层石墨烯对光的吸收率仅为2.3%,且对任何波长都有效,打破了目前常用半导体化合物如砷化镓等的吸收带仅在可见光和近红外端的限制,可制备透明导电薄膜,替代ITO,用于触摸面板、柔性液晶面板、太阳能电池及LED照明等。 石墨烯具有2630 m^2/g 的超大比表面积,能够作为强力吸附剂与过滤材料,应用于环保、海水淡化等领域,还能充当储能材料负载。 日本物质科学研究机构(NIMS)主席研究员唐捷与考察团合影留念 超级电容器凭借其高功率密度、优秀的倍率性能和极佳的循环性能等特质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甚至被认为有机会成为最主要的储能装置。 事实上,超级电容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已经很广泛了,比如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都用它作为辅助设备,家电回收上也用到了超级电容器。 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只是表面的吸附,所以它反应非常快,充电时间特别短,所以我们希望保持超级电容器充电时间短,又希望能够提高它的能量密度。现在超级电容器用的材料是活性炭,因为中间有很多微孔,它的能量密度并不大,没有起到作用,性能也不好。 我们做石墨烯超级电容器就是希望能够实现高速充电,大容量和大输出。我们主要通过石墨烯加纳米碳管做成一个三维纳米的构造,希望能够做成一个新型、大容量的材料。将来用在电动车上。 纳米碳管是一个被看好的材料,因为它导电性好,强度又高。日本政府花了几十亿元日元用于纳米碳管超级电容器的研究,最后发现纳米碳管可以提高性能,可以耐高压,但是比容量没有得到提高。因为纳米碳管的性能好,纳米碳管超级电容器的成本是现有的活性炭的一百倍,所以几乎是没有汽车的厂家愿意使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希望找到一个能提到超级电容器容量的材料,选择石墨烯这种材料是因为其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又有很好的导电性,这样我们通过它的比表面积可以提高容量密度,又因为它有很好的导电性,又可以实现大的功率密度,达到了提高容量与缩短充电时间双重目的。 根据储电规模不同,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的目标和市场包括手机、便携式计算机、汽车等领域。要将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用在汽车领域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走。 据了解,新材料在线®日本新材料考察之旅的目的是带领国内业界精英深入了解日本最先进、最前沿和最全面的新材料发展动向与科技成果;了解日本知名企业先进管理水平及技术,开拓视野,提升企业管理思维和能力;与日本知名高校材料研究所的教授交流探讨新材料技术及应用;通过本次标杆学习之旅,寻找到自身企业管理运营升级及技术创新的解决方案。 本次活动为新材料私董会系列活动之一。新材料私董会聚焦新材料行业的企业家学习、交流与社交,汇集新材料行业的企业家、投资机构合伙人、券商高管、行业资深专家等群体智慧,解决新材料企业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难题。打造高端圈层俱乐部。
  • 《石墨烯和多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学性质和应用前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27
    • 多孔材料(PMs)具有可调的孔隙率、高比表面积(SSA)等优异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因而在储能、催化、气体吸附和分离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其极高的表面积与质量或体积之比使得在表面和内部多孔空间中都可以与各种有机或无机物质发生紧密的相互作用。石墨烯是一种典型的sp 2 杂化碳二维(2D)薄片,具有高SSA、高杨氏模量、高固有电子迁移率等优异化学和物理性能。其中,氧化石墨烯(GO)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是两种典型的含有氧化基团和缺陷的单层石墨烯衍生物。此外,它们可以通过sp、sp 2 和sp 3 杂化轨道与许多不同的原子键合,从而生产出可有效结合PMs和石墨烯优点的多孔石墨烯(PG)。目前,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GO)作为两种独特的材料,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研究领域,而多孔石墨烯材料(PGMs)结合了多孔材料和石墨烯的优点。因此,对石墨烯和PGMs进行总结显得非常有必要! 成果简介 基于此, 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的成会明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吴忠帅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 联合总结报道了石墨烯和多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学性质和应用前景。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功能化石墨烯和GO的化学性质和处理方法,并介绍了构建多孔的典型步骤(面内孔、2D层状孔和3D互连孔组件等)。其次,总结了自组装以及定制PGMs的机制以突出显示精确控制孔的形态和孔径的意义。由于PGMs具有独特的孔结构、不同的形态和优异的性能,因此它们在能量存储、电催化和分子分离等各种应用中用作关键成分。最后,讨论了从了解化学自组装到特定应用中与PGMs相关的挑战,并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挑战的方案。总之,这为了解PGMs的化学性质和未来的应用发展提供了深刻见解。研究成果以题为 “The Chemistry and Promising Applications of Graphene and Porous Graphene Materials” 发布在国际著名期刊 Adv. Funct. Mater.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