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从小小“碳酸钙”中发现新材料》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19-11-27
  •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9年新增选院士名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纳米材料与化学研究部主任俞书宏榜上有名。

    碳酸钙在自然界随处可见,很多人认为没啥可做,但俞书宏从2002年回到中国科大工作后,一直在跟碳酸钙打交道,并成功矿化合成了人工珍珠母等多种神奇的新材料,被誉为材料“魔术师”。如今,这些从小小“碳酸钙”中诞生的新材料,已在航空、航天、军事、国防、民生等领域大展身手。

    “珍珠母是贝壳中的内层材料,与珍珠具有相似的组成和结构,通常含有95%以上的碳酸钙。但这种碳酸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粉末,它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结构。”俞书宏透露,他的研究就是从一个侧面来模仿贝壳、珍珠、骨骼等结构,制备出性能可以与自然界依靠生命体创造的材料相媲美的新材料

    贝壳是一种很好的层状结构,就像阶梯教室一样,一层一层堆积而成,这种砌墙式的砖泥结构强度、韧性非常好。俞书宏团队参照软体动物合成天然珍珠母的砌墙式策略,提出一种新的“组装与矿化”法,从源头上模仿天然贝壳珍珠层的形成过程和化学组分,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矿化合成了人工珍珠母。这种仿珍珠母材料的化学组分、结构,与天然珍珠母相似,力学性能相当,密度更低,具有优越的抗断裂性能。

    受北极熊毛发中空结构的启发,俞书宏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轻质保温隔热材料,未来有望在建筑和航空航天领域广泛应用。模仿竹节的结构,他们团队设计了一种“脉冲式轴向外延生长”方法,成功制备出纳米“竹子”,这种新型半导体纳米材料可以将太阳能制氢效率提高一个数量级,为开发新型高效太阳能制氢材料提供了新途径。

    实现仿生材料系列化,提升传统材料性能,是俞书宏一直努力的方向。近年来,他研究发现了聚合物和有机小分子模板对纳米结构单元的尺寸、形状、晶相的调控规律;建立人工仿生合成珍珠母、仿生聚合物木材、超弹性抗疲劳材料等多级结构材料的合成方法;提出的软-硬模板效应协同控制生长的机制,被成功用于宏量制备高质量纳米线和纳米电缆。

    当前,我国在很多高技术领域被国外“卡脖子”,其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关键材料被“卡脖子”。“我们要紧紧瞄准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为自己定下一个更高的目标,多解决材料方面的‘卡脖子’问题,为国家的发展做一点贡献。”俞书宏说,中国科学家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做更好的创新。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研究团队发现全新的二维层状材料家族》

    • 来源专题:后摩尔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08-31
    • 据科学网8月16日报道,《科学》杂志近期在线发表了新型二维材料方面的最新进展——二维层状MoSi2N4材料的化学气相沉积,该进展的研究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先进炭材料研究部。 据了解,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范德华层状材料具有独特的电学、光学、力学、热学等性质,在电子、光电子、能源、环境、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广泛研究的二维层状材料,如石墨烯、氮化硼、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黑磷烯等,均存在已知的三维母体材料。探索不存在已知三维母体材料的二维层状材料,可极大拓展二维材料的物性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2015年,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任文才、成会明团队发明了双金属基底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制备出了多种不同结构的非层状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晶体,如正交Mo2C、六方WC和立方TaC,并发现超薄Mo2C为二维超导体(Nature Materials, 2015)。然而受表面能约束,富含表面悬键的非层状材料倾向于岛状生长,因此难以得到厚度均一的单层材料。 该团队最近研究发现,在CVD生长非层状二维氮化钼的过程中,引入硅元素可以钝化其表面悬键,从而制备出一种不存在已知母体材料的全新的二维范德华层状材料MoSi2N4,并获得了厘米级单层薄膜。单层MoSi2N4包含N-Si-N-Mo-N-Si-N 7个原子层,可以看成是由两个Si-N层夹持单层MoN(N-Mo-N)构成。采用类似方法,还制备出了单层WSi2N4。 在此基础上,他们与金属所陈星秋研究组和孙东明研究组合作,发现单层MoSi2N4具有半导体性质(带隙约1.94 eV)和优于MoS2的理论载流子迁移率,还表现出优于MoS2等单层半导体材料的力学强度和稳定性;并通过理论计算预测出了十多种与单层MoSi2N4具有相同结构的二维层状材料,包含不同带隙的半导体、金属和磁性半金属等。 该工作不仅开拓了全新的二维层状MoSi2N4材料家族,拓展了二维材料的物性和应用,而且开辟了制备全新二维范德华层状材料的研究方向,为获得更多新型二维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论文信息: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4/670
  • 《中国科学院在石墨炔碳材料研究上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25
    • 伴随着可再生的风、光等非化石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方面的种种压力和问题将不断得到改善。然而像光能、风能等能源具有不稳定、不连续、不可控等缺点,而这些往往会造成巨大的能量损失。仅在2016年,我国由于不可控而造成的弃风、弃光电量就达到了500亿千瓦时,而这一数据已经超过了某些国家一年的用电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储能器件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大规模储能的瓶颈之一就是能源存储和转换材料的发展。 碳材料,特别是二维碳材料,如石墨炔、石墨烯,具有高度共轭的碳骨架、均匀分布的孔隙和二维层状平面特性,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其中由苯环和炔键链接构成的石墨炔类碳材料,具有更大的孔道构造和大量的sp杂化碳原子,能够提供丰富的离子通道和催化活性位点。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碳基材料与能源应用研究组研究发现,石墨炔碳材料可以通过前驱体控制、化学键合、热处理等方式引入特定的异原子,增加更多的活性位点或者催化中心,进而制备出电化学性能更好的储能材料、电催化材料,在电化学储能、燃料电池电催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研究组基于石墨炔类碳材料的可控制备和应用,在可充电电池、太阳能电池、催化剂和电子材料等领域均取得一系列进展。石墨炔中富含大量的乙炔链,而这些乙炔链中的sp杂化碳一方面可以作为反应的活性位点,同时也可以作为异原子的附着点位,研究人员充分利用石墨炔的这一特点,通过对石墨炔类碳材料进行异原子掺杂(如铁、氮、硫等)制备得到了石墨炔异原子掺杂材料;进一步的应用研究表明,所制备的掺杂石墨炔类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容器、钠离子电容器以及电催化等器件应用中均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相关成果已经分别作为期刊封面发表在国际期刊CARBON, Chem. Eur. J., ChemSusChem 和ChemElectroChem 上(DOI: 10.1016/j.carbon.2018.05.049, 10.1002/celc.201800300, 10.1002/celc.201800516, 10.1002/cssc.201802170, 10.1002/chem.201900477, 10.1002/chem.201900943)。 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新型碳材料的开发制备及其催化、储能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