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放大镜】IF=12.4!华南理工孙大文院士团队食品顶刊发文:海洋来源的海藻酸盐树状胶体与甲壳素纳米晶构筑的具水泥-砂浆结构的超强绿色塑料》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5-10-24
  • 近期,华南理工大学现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孙大文院士团队在国际期刊《Food Hydrocolloids》(Q1,中国科学院1区,IF2024=12.4)发表了题为“Ultra-Strong Green Plastics from Marine-Sourced Alginate Dendritic Colloids and Chitin Nanocrystals with a “Cement–Mortar” Structure”的研究论文(DOI:10.1016/j.foodhyd.2025.112142)。华南理工大学孙大文院士为唯一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张夕佳。 石化塑料日益加剧的环境负担迫切需要兼具强度、柔韧性和防水性的可生物降解替代品。本研究将源自海洋资源的海藻酸钠与甲壳素纳米晶体整合,制备出超强绿色塑料。通过微波辅助氯化铁六水合物水解法可持续制备甲壳素纳米晶,并调控脱乙酰化反应优化表面电荷密度,以增强与海藻酸钠间的氢键及静电作用。同时提出环境友好的超高速剪切均质化技术制备藻酸盐树状胶体,其作为柔性节点与刚性纳米晶共同构建水泥-砂浆结构体系,实现协同增强效果。这种支化的胶体网络具有更好的分散性和空间连通性,易在薄膜内部形成致密的物理支撑框架。与纯海藻酸钠薄膜相比,该种生物塑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杨氏模量分别提升196.03%、150.80%和44.41%。流变学与等温滴定量热分析证实了静电平衡与胶体网络的关键作用。膜在保持透明性和生物降解性的同时,展现出增强的热稳定性、耐水性及阻隔性能。该可扩展策略为海洋资源基包装薄膜提供了可调界面,解决了多糖材料中长期存在的强度-延展性权衡问题,为生态塑料发展带来希望。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oodhyd.2025.112142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DQxNjM3MQ==&mid=2247631184&idx=2&sn=4fd7b6015473d44880c04634d16445b9&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食品放大镜】集美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肖安风教授团队:海藻多糖/氨基酸复合微凝胶构筑高环境稳定性食品级Pickering乳液》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7-14
    • 集美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肖安风教授团队:海藻多糖/氨基酸复合微凝胶构筑高环境稳定性食品级Pickering乳液 近日,集美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肖安风教授(通讯作者)、肖琼副教授(通讯作者)与陈姿舟(第一作者)、王秀玲及刘美希(共同第一作者)等人,于国际权威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s》(JCR一区,影响因子12.5)发表题为"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ickering emulsion stabilized by agar-phenylalanine complex microgel particles"的研究论文。该成果由生物加工与绿色制造研究团队完成。 研究背景 食品工业中乳液体系广泛应用于饮料、酱料及调味品等产品,然其稳定性常受物理化学因素制约,易在加工与贮藏过程中发生相分离或降解。相较之下,固体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因显著抗聚结性与长期稳定性备受关注。当前无机颗粒稳定剂(如二氧化硅、黏土、石墨烯)虽具优异机械强度及热稳定性,但其生物可降解性与生物相容性不足,限制了在食品与医药领域的应用。因此,开发可持续食品级Pickering稳定剂新来源具有迫切需求。 基于多糖的微凝胶颗粒(Microgel Particles, MPs)以其天然来源、低致敏性及资源丰富性,在Pickering乳液构筑中展现出显著潜力(如卵清蛋白-阿拉伯胶、甜菜果胶-蛋白质复合颗粒、玉米醇溶蛋白/羧甲基糊精纳米颗粒等)。蛋白质-多糖复合虽可提升乳化性能,但活性蛋白质在食品体系中存在潜在致敏风险,且高压或热处理诱导的蛋白质构象变化及其固有pH敏感性易导致颗粒聚集失稳,进而影响乳液长期稳定性。研究表明,氨基酸较蛋白质具有更优的消化吸收特性、更低致敏性,其非极性侧链可有效增强多糖润湿性并调控乳液凝胶流变行为,表明氨基酸-多糖复合物在Pickering乳液构筑中的存在相对优势。 琼脂作为来源于红藻的天然可降解多糖,其亲水特性导致乳化性能受限。现有化学修饰方法虽可改善性能,却面临工艺复杂性与溶剂残留等问题。本研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绿色途径赋予琼脂两亲性并拓宽其乳液的环境稳定性范围。基于琼脂热可逆凝胶特性,系统探究琼脂 - 氨基酸复合微凝胶颗粒( Agar-Amino acid Microgels, AAMs )稳定 Pickering 乳液的机制:通过氢键与疏水作用将非极性氨基酸包埋于琼脂基质,构建绿色食品级 Pickering 稳定剂;重点阐明复合微凝胶提升表面疏水性及乳化稳定性的结构 - 界面机制,揭示热可逆凝胶化过程中氨基酸物理包埋对性能的增益作用,并全面评估 AAMs 稳定乳液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 研究结论 本研究成功开发新型食品级Pickering乳液稳定剂——琼脂-氨基酸复合微凝胶颗粒(AAMs)。通过氢键与疏水相互作用将非极性氨基酸(苯丙氨酸等)整合至琼脂凝胶网络,经高压均质制备AAMs。该复合微凝胶颗粒表面疏水性显著增强,可有效降低界面张力并在油水界面形成致密吸附层,实现对Pickering乳液的高效稳定。实验证实,AAMs稳定乳液在宽域环境条件(pH 1–11, 温度4–70°C)下均保持高度稳定性,彰显其在多元化食品体系中的应用潜力。相较于传统琼脂微凝胶及化学修饰衍生物,AAMs通过物理包埋方式将氨基酸固定于琼脂网络,在规避化学修饰复杂性及溶剂残留风险的同时,显著提升乳液稳定性。此绿色可持续的Pickering稳定剂构建策略,为功能性食品(如酸性饮料及需热处理的乳液体系)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01941)、(2227817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22J01331)、厦门市自然科学基金(3502Z20227054)、集美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ZQ2020029)及集美大学科研基金(ZQ2021046)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arbpol.2025.123985
  • 《【食品信息学】IF=15.4!华南理工大学孙大文院士团队食品顶刊综述:人工智能加持食品品质无损检测——实现精度与效率的协同提升》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10-15
    • 2025年10月,华南理工大学现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孙大文院士团队在食品领域国际著名期刊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IF=15.4,JCR一区,中国科学院一区)发表题为“Intelligent non-invasive testing of food quality: advancing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power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综述性论文(DOI:10.1016/j.tifs.2025.105357)。华南理工大学孙大文院士为本文唯一通讯作者,华南理工大学蒲洪彬副教授为论文共同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余静孝为论文第一作者。 成果简介 随着现代食品工业和食品供应链的快速发展与日益复杂化,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这一趋势促使食品企业需要快速、高效且全面的监测系统,凸显了对快速可靠检测方法的迫切需求。虽然无损检测(NIT)技术能提供高效且非侵入式的品质评估,但对智能数据解读和自动化决策的需求依旧在增长。人工智能(AI)为提取有意义的数据模式提供了强大工具,使智能、精准且可扩展的食品品质监测成为了可能。NIT与AI的融合代表着关键性突破,不仅能提升检测精度(如将校准误差降低10~20%),更能提高检测效率(如在数分钟内完成食品质量与安全评估的快速筛查)。 提升检测结果可靠性并扩大快速检测规模,可有效增强NIT技术在食品生产流通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本综述旨在系统探讨AI如何辅助NIT技术应用于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重点聚焦两大核心维度:准确性与效率。本综述涵盖广泛的NIT技术与食品检测目标,围绕两大核心视角展开:(1)通过因子校准、数据增强、特征提取与模型优化提升准确性;(2)借助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便携设备、高通量模式及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提高效率。通过总结这两大视角下的关键方法与进展,本综述为智能食品质量安全评估的未来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了全面框架与技术参考。 总而言之,AI与NIT的融合显著提升了食品质量安全评估的准确性与效率。当前挑战主要体现在可解释性不足、数据多样性欠缺以及产业化部署滞后等方面。短期内可行进展主要包括:可解释与可迁移AI模型、多源传感器数据融合、实时监测的边缘AI技术。长期来看,神经网络架构搜索、类脑计算、量子机器学习等颠覆性技术有望实现变革性突破。本综述通过区分短期可行发展与长期颠覆性机遇,为AI赋能的食品NIT领域搭建了连接科学创新与产业实践的桥梁。 图文赏析 图文摘要 图1. 21世纪与食品品质无损检测及人工智能相关的文献发表量与被引量。 图2. 使用人工智能进行食品品质无损检测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tifs.2025.10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