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由蜱叮咬传播的黄病毒科分节段RNA病毒》

  • 来源专题:重大疾病防治
  • 编译者: 梅梅
  • 发布时间:2019-07-11
  • 研究首次报道了一种由蜱叮咬传播的黄病毒科分节段RNA病毒——阿龙山病毒(ALSV),并提示该病毒可能导致我国东北部的某些发热性疾病。这也是今年首篇由中国团队在该杂志发表的原创性研究性成果。

    阿龙山病毒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个感染人的分节段黄病毒。该研究涉及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疲乏、昏迷、精神沉郁、恶心、肌痛、关节痛、皮疹等,其发病时间集中在5-7月;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蜱叮咬史;疾病潜伏期3-7天。此外,研究人员检测了该病毒的可能宿主及传播媒介,发现上述地区的牛、羊、蜱、蚊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

    阿龙山病毒的发现对于蜱传疾病的防控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蜱传病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 原文来源: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805068?url_ver=Z39.88-2003&rfr_id=ori%3Arid%3Acrossref.org&rfr_dat=cr_pub%3Dpubmed
相关报告
  • 《一种流感药可阻断雪貂体内新冠病毒传播》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2-09
    • 英国《自然·微生物学》杂志日前发表一项最新病毒学研究称:一种流感药物的再利用,能减少雪貂上呼吸道的新冠病毒载量,并抑制病毒传播。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正作为新冠肺炎治疗药物进行Ⅱ/Ⅲ期临床试验的药物MK-4482/EIDD-2801,或能用来阻断新冠病毒的社区传播。   当前治疗新冠肺炎的措施,如瑞德西韦和康复期血浆,并不适用于控制社区传播,因为它们无法口服。MK-4482/EIDD-2801可以口服,并已被证明能在豚鼠模型中预防流感传播。雪貂是研究新冠病毒的一种很好的模型,因为它们能快速传播病毒,但临床症状又很少,这与人类青壮年感染者的传播模式很像。   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科学家理查德·普乐姆珀及其同事,给3个一组、共4组雪貂接种了新冠病毒,让感染12小时的雪貂每天两次、每次接受5或15mg/kg的MK-4482/EIDD-2801,或是让感染36小时的雪貂每次接受15mg/kg的MK-4482/EIDD-2801。接受治疗的雪貂,其上呼吸道的新冠病毒水平明显减少,而对照组雪貂的鼻甲(鼻道)在感染3.5天后仍携带可检测到的病毒载量,并到研究结束都一直具有传染性。所有雪貂的鼻组织内都检测到了新冠病毒的RNA,但其水平在接受MK-4482/EIDD-2801治疗的雪貂组明显减少。   研究团队还评估了MK-4482/EIDD-2801是否能抑制新冠病毒的传播。他们给3个一组、共两组雪貂接种了新冠病毒,其中一组在感染12小时后接受MK-4482/EIDD-2801治疗。感染30小时后,接受治疗的雪貂单独与两只未受感染的雪貂关在一起。   3天后,与接受治疗的雪貂关在一起的未感染雪貂中,没有检测到具有传染性的新冠病毒颗粒,包括在鼻组织中也没有。相比之下,与未接受治疗的雪貂关在一起的未感染雪貂都受到了病毒的感染。这种接触在24小时后开始产生传染性的病毒颗粒,到研究结束时,传染的复制阶段达到了峰值。   但研究人员还指出,MK-4482/EIDD-2801在人体内的抗病毒功效尚不明确。不过,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药物或具有阻断新冠病毒传播的潜力。
  • 《mBio:发现蜱传脑炎病毒受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2-20
    • 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是一种由蜱虫传播的黄病毒,感染人可导致脑炎、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死亡。TBEV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其细胞受体未知,阻碍着对病毒感染致病机制的理解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崔宗强团队发现T细胞免疫球蛋白域粘蛋白域蛋白-1(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 1,TIM-1)是TBEV的功能性受体,揭示了TBEV病毒入侵的关键机制。 通过病毒结合细胞膜蛋白的质谱分析,研究人员筛选出一种能够与TBEV病毒粒子结合的宿主蛋白TIM-1。异位表达TIM-1可显着增强非敏感细胞对TBEV的易感性。通过基因敲除和病毒基因组RNA转染试验,证实了TIM-1在病毒复制周期的侵入阶段发挥作用。TIM-1与病毒粒子可共同内化进入宿主细胞。通过基因敲除、基因敲减、抗体封阻等抑制TIM-1蛋白功能,能够显着抑制病毒感染A549和Vero等细胞。在表达TIM-1的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中,拮抗TIM-1也可显着降低病毒的感染水平。 进一步,研究人员构建了TIM-1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在动物体内证实了TIM-1受体在病毒感染和致病中的作用。模拟蜱虫叮咬途径,通过足垫注射病毒感染小鼠,发现TIM-1基因敲除可显着抑制病毒在外周血及脑、肾脏、肺脏等组织器官的感染与复制。与功能正常小鼠相比,TIM-1基因敲除可显着降低致死率,延长生存时间,并减轻肌肉震颤、后肢麻痹和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该研究发现了TBEV的首个功能性受体,揭示了TIM-1受体介导病毒入侵的关键作用,对理解病毒的感染与传播机制具有意义,有助于开发新的抗病毒靶点和策略。 相关成果发表在mBio上。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分子病毒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