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一线】新闻特写:严阵以待迎洪峰》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7-25
  • 文章作者:蔡倩 曾庆州 来源:长江水利网 时间:2017年07月07日

    7月6日下午,伴随着汽渡的轰鸣声,国家防总江西第二工作小组踏上了九江市九江县江新洲,查看并协助指导当地防汛工作。

    九江县江新洲是长江上的一个江心岛,四面环水,每年都是防汛重点区域。这几天,长江水位迅速上涨,江新洲干部群众和武警官兵通力合作,全力保卫42千米长江大堤。

    大堤内侧,农作物丰饶繁茂;大堤外侧,浊浪正翻卷着树枝草叶缓慢上涨。截至7月6日12时,江新洲大堤已超警戒水位1.72米。水位线每往上攀爬一分,人们的心便紧张一分。

    大堤上每隔200米就设立了一个蓝色哨棚,一字排开的巡查队员,穿梭在堤脚的物资运送车辆,一切都显得忙中有序。

    “您是村里的‘老防汛’了吧?今年的长江1号洪水快来了,堤上情况怎么样?”在江新洲大堤149号哨所前,国家防总江西第二工作小组组长、长江委总工办主任刘联兵与放哨员老刘攀谈起来。

    “今年还可以,长江1号洪水我们能顶住!”老刘告诉工作组,江新洲防汛大堤目前还未出现重大紧急险情,防汛形势较为平稳。

    “长江1号洪峰很快就要到达江西,要严阵以待,千万不能有丝毫松懈,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不放过任何一个险段!”刘联兵对防汛人员提示,长江洪峰即将到来,要进一步加大巡查频率,确保堤防安全。

    在江新洲防汛指挥部人员带领下,工作组来到了一处险情处理现场,来自江西武警第一支队的战士们正在紧急抢险。

    这是靠近大堤的一个内湖,湖坡出现了部分垮塌现象,不少战士踩在齐腰深的水里,与岸上的战士们配合着将一根根木桩固定在湖坡上。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战士们被晒得满脸通红、汗流浃背,但没有一人停下来,大家喊着号子打桩、装填石料。

    国家防总江西第二工作小组组员、长江委防办调研员张文武向江新洲防汛指挥部询问了解险情,并走下湖坡查看险情。“险情4—5米,处理长度达30米,这可能是内湖风浪淘刷引起的一般性险情。”据张文武分析,这处险情处理得当,对大堤不会构成威胁。

    “不能放松!”这是刘联兵今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洪峰马上到来,这个关键时刻,抓防汛一刻都不能停歇。我们能做到的,是协助指导地方开展工作,落实防汛责任制,督查并引导防汛工作规范化。”

    一切为了防汛抗洪,一切为了人民安全。他们正以高度的责任感、辛勤的汗水,完成着这项神圣的使命。

相关报告
  • 《工业机器人取代一线工人? 目前根本不存在》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7-06-20
    • 调查发现,目前根本不存在大批一线工人下岗的隐忧,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尤其沿海地区,一线工人供给是严重不足的。而真正令人担忧的,诸多企业正为弥补人力不足而盲目导入自动化装备,而人才培养理念没有同步革新。   每当提及企业大规模机器换人的潮流,将抢夺工人饭碗时,便会引起较大范围的社会争议。的确,部分机械工人必将被机器所取代,这也是全球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但这是否意味着工人变得不再重要?   工业机器人取代一线工人? 目前根本不存在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机器换人究竟是一个拉式需求,还是一个推式需求。究竟是机器换人导致一线工人下岗,还是因为找不到一线工人而寻求机器换人?答案是后者,中国多地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进行机器换人,背后是当地工业人才严重不足、企业极力争抢工人的现实。   台达在做中国市场中长期规划,调查发现,目前根本不存在大批一线工人下岗的隐忧,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尤其沿海地区,一线工人供给是严重不足的。而真正令人担忧的,诸多企业正为弥补人力不足而盲目导入自动化装备,而人才培养理念没有同步革新。也就是说,关键在于工业机器人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培育。目前,没有及时更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也会让企业在导入工业自动化设备中,陷入低端应用的境地。   一边是国产机器人使用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一边是偏向中低端的应用水平,这种尴尬处境下,诸多传统企业发现智能制造设备导入后的生产效果并不显著,问题的形成,多要归因于智能制造人才养成工作的缺乏。   智能制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中国正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随着全球经济的明显提升,中国在多项利多政策主导下,使用机器人的台数方面有较大跃增。2014年开始中国工业机器人使用量大幅攀升,约占全球25%,至2016年已占全球33%左右,在2017年有机会突破35%。可以说全球每生产三台工业机器人,就有一台在中国的产线上。据工信部数据统计,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约6.85万台,2016年增加至7.2426万台,2017年有机会突破10万台。   然而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却偏向低端。相比全球工业国家,高精密微型机器人在中国使用量较低。针对工业机器人的不同形态,我们发现,中国最普遍的两种类型是,码垛机器人和传统工业机械臂,占总量的80%,这两种类型只可取代部分非精密生产产线。第二,就中国工业机器人目前保有量来看,进口机器人占总量四分之一。   以行业来看,国内工业机器人应用,排名第一的汽车产业约占50%,排名第二的是电子零配件产线占据20%,排在第三是橡塑产业约占10%。另外机床生产约占8-10%。   智能机器人应用和导入正受到人才匮乏的影响。我们的发现是,国内在智能制造上有很多补贴,导致企业一窝蜂购置智能产线,但当我们实地探访这些产线,部分企业可以说是仍在做工业2.0的补课,也就是在智能制造导入时大部分企业面临观念和知识的不足,很多甚至连数字化的系统平台等基础设备都没有。我们发现,企业缺乏基础工作准备,在标准化平台、数字化平台方面准备不足。这源于企业缺乏智能制造基础人才的养成工作。因此,台达也出台了工业4.0的客户服务方案,对于如何实现智能制造这一远大目标,为客户提供了整合咨询工作。   智能制造需要的是能和机器互通的人。近两年,我们发现韧体系统工程师和软体系统工程师是目前智能制造转型中需求量最高的人才。   举例来说,传统工人的工作中,一部分是将产品进行组装、产品包装,和机器没有直接操作关系,另一部分是和机器一起工作的员工,例如拿智能电锁作业人员要很小心地把螺丝放到电锁上面而不能歪曲,又不能锁太浅,但作业人员操作上会否符合标准是不可控的,只能依靠个人习惯。所以一直以来作业人员的操作都让管理者提心吊胆,这造成了一定操作风险。拥有智能电锁,可以在操作位置不对时实现智能报警,经过进一步设计,目前可实现机械臂研发完全替代这一工作。   把所有操作过程从作业人员变为机器人,这需要操作者既有传统产线的工业制造能力,同时要能了解智能化设备的运用。因此,公司的产线安排越来越多的小组,将作业手和工程师作为一个工作小组。在智能制造的产线上,建立这样的工作组合越来越有必要。目前,台达集团拥有5类工业机器人成熟解决方案,包括控制类产品、驱动类产品、运动类产品、SCARA工业机器人系列以及叉车充电系统。   一线工人供给缺口正在加大   中国一线工人的严重不足,让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制造产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2年中国人口红利出现拐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劳力增长率开始下降,人力成本开始攀升。台达集团在服务客户时所感受到的,是企业招工的难度一年比一年高。   人才供给缺口正在加大。经过持续不断和地方高校在智能化培养上的合作,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和高校合作举办学生创新竞赛,我们发现学生在高校毕业后动手能力略显不足,大多需要在工厂中得到前辈2-3年的教导才能正式加入工作团队,这因为高校智能化知识和应用的基础研究,到了实践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将高校毕业生培养成基础应用工程师,再到行业解决方案工程师,一般来说需要超过3年时间,这个人才缺口很大。   在我们帮助工厂提供解决方案时,发现对方有资金、有智能化改造需要,但当我们帮助他们提供智能化设备导入时,发现最不足的往往是人力,当企业拿到的智能化改造版本需要升级时,往往必须找回我们完成技术调整工作。而基于这种需求,台达也将智能化设备操作人才添加进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如橡塑、电子等这些搞机器换人最火的产业,普遍在沿海地区,这是近年沿海地区劳力数量不足的一个体现。“互联网+”的趋势为内地的服务业带来新一轮就业趋势,让很多内地年轻人可以不用来沿海地区打拼,这同时也带来了沿海地区的一线工人不足。就台达的状况而言,机器换人不会造成工人下岗,是工人不足才导致企业拼命以机器取代人。   针对很多年轻人不愿到沿海来工作的问题,公司目前在杭州、南京、武汉,未来也将在北京、西安等陆续建立智能人才培训,助力智能人才的养成。包括可编程控制器的人才养成,以及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人才养成,还有对外的人才培训。希望内地更多年轻人可以在当地接受到正规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培训,帮助他们未来有机会投入到智能制造事业中去。   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看出中国工业人才的不足。中国汽车会随着一带一路实现大量外销。中国电梯占全世界7成,家电占9成,空调占8成,中国机床占全世界3成,可以看出和这个保有量相比,中国的工业人才是严重不足的。
  • 《长江上中游水库群拦蓄百亿方洪水联调联控防洪效益显著》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7-25
    • 本站讯 受6月22日至7月2日持续强降雨影响,洞庭湖水位超过保证水位,洞庭湖支流湘江发生了超历史最高水位的特大洪水,资水、沅江发生超保证水位大洪水,长江干流莲花塘至大通江段和鄱阳湖水位超过警戒水位,长江中游7月1日形成1号洪水,为中游型大洪水,防汛抗洪形势严峻。国家防总、长江防总统筹兼顾,科学研判,紧急调度三峡水库连续5次压减出库流量,同时联合调度上中游水库群拦洪蓄洪、削峰错峰,有效减轻洞庭湖区和长江中下游干流防洪压力,避免了干流莲花塘超过分洪保证水位,洞庭湖城陵矶站超保证水位时间缩短6天,防洪减灾效益十分显著。   一是提前预泄腾库,掌握洪水调度主动权。今年汛前,国家防总首次组织制定并批复了长江上中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方案,将中游7座水库纳入水库群联合调度范围,使联合调度的水库数量由21座增加至28座,长江洪水调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得到加强。依据方案和水库蓄水情况,国家防总、长江防总精心组织制定水库群汛前消落方案,汛前调度三峡及上中游水库群按计划消落,共腾空防洪库容530亿立方米,为迎战长江洪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本次洪水到来之前,湖南省防指提前对五强溪、柘溪等大型水库实施预泄调度,五强溪、柘溪水库在汛限水位以下分别增加调蓄库容4.83亿、8.83亿立方米,分别较设计防洪库容增加35.8%、83.3%。   二是科学研判形势,把握时机联调联控。7月1日,长江干流莲花塘站水位超过警戒水位,长江出现2017年第1号洪水,同时洞庭湖及其支流湘江、资水、沅江水位快速上涨,部分站点预计会突破保证水位甚至历史最高水位,干流莲花塘站将突破分洪水位,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国家防总、长江防总多次紧急会商研判,根据水雨情及未来趋势,决定利用三峡水库及上游金沙江、雅砻江水库同步拦蓄洪水,与洞庭湖水系水库联合运用,实施针对城陵矶地区的防洪补偿调度。7月1日开始,长江防总34小时内先后发出5道调度令,将三峡水库出库流量由27300立方米每秒逐步压减至8000立方米每秒,拦蓄率达60%以上,有效减小了城陵矶地区水位上涨速率和幅度。至7月6日8时,三峡水库累计拦蓄水量49.68亿立方米,上游其他水库累计拦蓄水量25.38亿立方米。湖南省防指调度资水、沅江水库拦洪削峰,柘溪水库入库洪峰流量15800立方米每秒,最大下泄流量8500立方米每秒,削峰率46.2%,拦蓄洪量11.85亿立方米;沅江五强溪水库入库洪峰流量32400立方米每秒,最大下泄流量22500立方米每秒,削峰率30.56%,拦蓄洪量15.48亿立方米。上述水库群合计拦蓄洪量102.39亿立方米。   三是江湖水位降幅明显,水库群联调联控成效显著。据初步测算,经过三峡等上游水库群和中游五强溪、柘溪等水库联合调度,降低洞庭湖区及长江干流莲花塘河段洪峰水位约1.0~1.5米、汉口河段洪峰水位约0.6~1.0米、九江至大通河段洪峰水位约0.3~0.5米,降低沅江下游桃源站洪峰水位约2.5米、常德站洪峰水位约2.0米,避免资水下游桃江、益阳等地溃堤灾害,确保了长江干流莲花塘水位不超分洪保证水位,缩短洞庭湖城陵矶站超保时间6天左右,显著减轻了洞庭湖区及长江中下游干流的防洪压力。目前,长江干流洪峰已过汉口站,汉口以上长江干流、洞庭湖及其支流水位已出峰回落,重要堤防尚未有大的险情发生。   据气象水文预报,7月5日起长江上游将有一次强降雨过程,三峡水库将出现较大入库洪峰流量,考虑到洞庭湖、湘江水位已退至保证水位以下,资水、沅江已全线退出警戒水位,为确保三峡水库风险可控,国家防总与长江防总紧急会商后,在不增加中下游防汛压力的前提下,决定适量加大三峡水库出库流量。7月6日8时,三峡水库出库流量已由8000立方米每秒增加至10000立方米每秒,此后逐步加大,并视来水情况逐步调整,为迎战长江上游洪水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