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表位分级外:指导结合蛋白互补对的体外选择。》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 苑晓梅
  • 发布时间:2019-12-01
  • 许多生物技术应用要求亲和试剂同时与不重叠的目标表位结合,最突出的例子是夹心免疫分析法。通常,亲和对是通过对未选择互补性的克隆进行事后功能分析来鉴定的。通过直接选择(RAPIDS)过程进行快速亲和对鉴定,可从约109个变体的体外文库中高效鉴定作为互补对的亲和试剂。我们使用RAPIDS开发了针对结核病生物标记物的高度特异性亲和对RAPIDS过程对数十万个潜在亲和力对施加选择性压力,以有效地识别与单独的表位结合的互补对,而无需额外的反复试验筛选,这些亲和力对增加了多种测定形式的实用性。不互相束缚或非靶标,可产生灵敏且特异于设计的诊断分析。

  • 原文来源: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1769955
相关报告
  • 《成功地在体外重建出负责纤毛内运输的蛋白复合物》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7-16
    • 2018年7月8日/生物谷BIOON/---每个活的有机体都产生细小的被称作纤毛的细胞突起。鞭毛虫需要它们移动,蛔虫需要它们寻找食物,精子需要它们移向卵子。纤毛在肺部中形成保护性的细绒毛,并在胚胎内的器官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TUM)的研究人员重建出负责纤毛内运输的蛋白复合物---鞭毛内运输复合物(intraflagellar-transport complex, IFT复合物),其中这种蛋白复合物在纤毛的功能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econstitution reveals motor activation for intraflagellar transport”。 真核细胞的这些多余物(即纤毛)甚至确保人类心脏最终长在正确的位置上---纤毛控制着发育中的胎儿体内的这个器官发育。慕尼黑工业大学物理系生物物理学家Zeynep Ökten博士说,“这种多功能性绝对是吸引人的。” 仅在最近几年人们才发现纤毛在信号转导中的重要性。Ökten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哪些生化过程控制这么多功能知之甚少。这就使得理解这些基本机制变得更加重要。” 这些研究人员对着光线观察一块含有薄薄的充满着液体的毛细管的玻璃板。并没有观察到什么---仅是透明的液体。仅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时,绿色染料标记的IFT复合物的运动才会像绿点一样可见,所有这些都在一个方向上进行。就像在高速公路上一样,这些IFT复合物沿着纤毛的细小通道迁移。但到目前为止,IFT复合物是如何启动的仍然是一个谜。这就是为何Ökten和她的团队决定重建这种蛋白复合物的原因。 在这项研究中,这种蛋白复合物的构成单元(building block)来自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它利用纤毛来寻找食物并发现危险。生物学家们已鉴定出许多影响线虫纤毛功能的蛋白。 Ökten解释道,“在这项研究中,经典的自上而下的方法达到了极限,这是因为这种重建涉及太多的构成单元。为了理解鞭毛内运输(IFT),我们采用一种相反的方法,即从下往上研究单个蛋白及其相互作用。” 蛋白海洋中捞针 这项研究类似于谚语中的大海捞针。各种分子化合物成为考虑的事项。经过数个月的实验,这些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了四种蛋白的最小组合。一旦这些蛋白组装成一个复合物,它们就开始通过这种样品载体(即前面的玻璃板)中的毛细管迁移。 Ökten回忆道,“当我们观察荧光显微图片时,我们立即知道:如今我们找到了启动这种IFT复合物的谜团。如果这种IFT复合物中的一种组分因遗传缺陷而缺乏,那么这种IFT复合物就会发生功能故障---鉴于纤毛的重要性,这会在一系列严重疾病中得到反映。”
  • 《靶向E-选择蛋白的超小超顺磁性纳米粒子:体外和体内小鼠的合成和作用》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6-21
    • 目的:我们开发了一种用于靶向E-选择蛋白表达的造影剂。我们在经历了鼻咽癌(NPC)转移的裸鼠体内使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测了该药剂。 方法:Sialyl Lewis X(sLeX)与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纳米颗粒结合。测量USPIO-聚乙二醇(PEG)纳米颗粒和USPIO-PEG-sLeX纳米颗粒的流体动力学尺寸,多分散指数和ζ-电位。通过热重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USPIO,USPIO-PEG和USPIO-PEG-sLeX的纳米颗粒中的组分变化。使用NPC转移到裸鼠腹股沟淋巴结的模型来研究USPIO-PEG-sLeX纳米颗粒的体内特征。我们研究了T2 *值的能力,T2 *值(ΔT2*值)和增强率(ER)的变化,以定量评估USPIO-PEG-sLeX纳米颗粒在转移组和对照组的小鼠中的积累。对每只小鼠进行四次MRI扫描。在通过尾静脉施用USPIO-PEG-sLeX纳米颗粒(0.1mL)之前进行第一次扫描(t0)。其他扫描在注射后0(t1),1(t2)和2小时(t3)进行。平均光密度用于反映E-选择蛋白表达。 结果:sLeX成功标记到USPIO上。在体内,在施用USPIO-PEG-sLeX纳米颗粒后,组之间存在显着的相互作用和T2 *值的时间。六个参数(t2处的T2 *,t1处的ΔT2*,t2处的ΔT2*,t1处的ΔT1,t1处的ER,t2处的ER和t3处的ER)与平均光密度相关。 结论:USPIO-PEG-sLeX纳米粒可用于定量评估E-选择素的表达。使用这种分子探针可以检测NPC的早期转移,更准确的分期和治疗监测。 ——文章发布于2018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