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滑动标签使多模态空间基因组学的单核条形码成为可能》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2-17
  • 2023年12月13日,哈佛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lide-tags enables single-nucleus barcoding for multimodal spatial genomics的文章。

    最近的技术创新使个体细胞内基因表达和表观遗传调控的高通量定量成为可能,改变了我们对复杂组织如何构建的理解。然而,这些测量缺少常规和容易定位这些轮廓细胞的能力。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策略,滑动标签,其中完整组织切片内的单个细胞核被标记为空间条形码寡核苷酸,这些核苷酸来自已知位置的DNA条形码珠。然后,这些标记的细胞核可以用作各种各样的单核分析分析的输入。将滑动标签应用于小鼠海马定位核,其空间分辨率小于10 μ m,并提供与普通单核RNA测序数据在质量上难以区分的全转录组数据。

    为了证明滑动标签可以应用于各种各样的人体组织,研究人员对大脑、扁桃体和黑色素瘤进行了分析。研究人员揭示了细胞类型特异性的空间变化基因表达在皮质层和空间背景化受体-配体相互作用驱动B细胞成熟在淋巴组织。滑动标签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它很容易适应几乎任何单细胞测量技术。作为原理证明,研究人员对来自转移性黑色素瘤的相同细胞中的开放染色质,RNA和T细胞受体(TCR)序列进行了多组学测量,确定了在空间不同的微环境中驱动癌细胞状态转变的转录因子基序。滑动标签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平台,可以将已建立的单细胞测量纲要导入到空间基因组学曲目中。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837-4
相关报告
  • 《利用基因“条形码”量化珊瑚礁关键种群》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1-05
    • 在珊瑚礁系统中,几乎所有不同种类的、色彩丰富的珊瑚鱼都起源于小而无色的蝌蚪状幼虫,即使是专家也无法用肉眼识别区分它们的种类—这已成为研究珊瑚礁生态学的巨大挑战。 目前,魏茨曼科学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WIS)的Rotem Sorek教授、特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动物学院和斯坦哈特自然历史博物馆(The Steinhardt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Roi Holzman教授以及本·古里安大学(Ben Gurion University)的Moshe Kiflawi博士提出了一种准确区分珊瑚礁周围水体中的幼虫种类的方法。他们的研究样本囊括了位于Eilat和Aqaba之间的海湾中几乎所有珊瑚鱼类的基因“条形码”,研究结果不仅能显示出海湾中存在哪些幼虫,还能获得游动幼虫的数量、年龄以及栖息深度。该研究已于12月18日在线发表在《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上。 Holzman教授介绍:“了解幼虫的种类和分布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幼虫才会被水流冲刷,而成年的珊瑚鱼往往只在珊瑚礁附近游动。对于海洋生态学家来说,幼虫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未来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另外,由于幼虫的数量可以揭示成年鱼的潜在种群,监测幼虫对于渔业管理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 研究人员首先在海湾两岸附近的不同地点、深度,以及深海中部取样,每月两次,共收集了一万多个幼虫样本;之后在Sorek教授的实验室里,通过基因组测序技术识别幼虫种类。Sorek教授说:“在识别幼虫种类之前,必须建立一个包含海湾中所有珊瑚鱼类基因组的数据库,最终我们的数据库中收录了频繁出现在珊瑚礁中的约80%(~540种)主要鱼类物种的基因条形码。”据悉,基因“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基于特定基因的DNA技术,其序列因物种而异,并在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广泛应用。 (刘雪雁 编译)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17-0413-2
  • 《Nature | 后冰期西部欧亚大陆的种群基因组学》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15
    • 2024年1月10日,哥本哈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Population genomics of post-glacial western Eurasia的文章。 欧亚大陆西部在全新世期间见证了几次大规模的人类迁徙。在这里,为了研究这些迁徙的跨大陆影响,研究人员对来自欧亚大陆北部和西部的317个基因组进行了测序,这些基因组主要来自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些与已发表的数据一起估算,以获得 1,600 多名古代人类的二倍体基因型。 该研究的分析揭示了从黑海延伸到波罗的海的“大鸿沟”基因组边界。中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在该区域的东部和西部具有高度的遗传差异,新石器化的影响同样不同。随着农业的引入,西部发生了大规模的祖先转移,包括许多地区几乎完全取代了狩猎采集者,而在同一时期,该地区以东没有发生实质性的祖先转移。同样,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西部的亲缘关系有所下降,而乌拉尔以东的亲缘关系一直很高,直到公元前 4,000 年左右,这与局部狩猎采集群体的持续存在相一致。当与亚姆纳亚有关的祖先在大约5000 BP左右传播到欧亚大陆西部时,边界就消失了,导致了在1000年内到达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第二次重大更替。 亚姆纳亚人的基因起源和命运仍然难以捉摸,但研究人员表明,来自中顿河地区的狩猎采集者为他们贡献了祖先。Yamnaya 群体后来与与球状双耳瓶文化相关的个人混合在一起,然后扩展到欧洲。类似的更替发生在西西伯利亚,该研究报告了从西伯利亚森林草原到贝加尔湖的“新石器时代草原”斜坡的新基因组数据。这些史前迁徙对欧亚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