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C上海2025丨中兴通讯首席发展官崔丽:数智进阶,开启文明新征程》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 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6-19
  • 6月18日,2025MWC上海正式启幕,中兴通讯首席发展官崔丽在“科技企业转型:引领创新新时代”主旨演讲和“预见未来,从5G-A到6G”的2025GTI上海国际产业大会上分享了中兴通讯在AI大模型驱动下的智能革命浪潮中推动各行业数字智能化转型的创新实践和战略思考。 在主旨演讲中,崔丽以《数智进阶,开启文明新征程》为主题,指出AI大模型正掀起全球智能革命浪潮,并强调高效基础设施、高效算法和应用落地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中兴通讯通过“算力筑基、算法提效、边端协同”,融合创新推动数智进阶,打造智能基座,提升智能效益,积极推动AI与ICT技术的深度融合,并促进AI的普及和生态建设。 在2025GTI上海国际产业大会上,崔丽以《智联无界,共筑未来》为题发表演讲,介绍了中兴通讯在连接技术升级、智能算力普惠和边端协同布局等方面的探索成果。她强调,中兴通讯携手合作伙伴从5G到6G持续引领网络技术升级,并通过高效基座等手段实现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推动智能开放普惠。此外,她还提到中兴通讯将以“AI for All”为核心理念,构建全栈式智能解决方案,助力社会降本增效和低碳发展。 总结而言,崔丽在演讲中强调了中兴通讯在AI大模型驱动的智能革命中的创新实践和战略思考,表示公司将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合作,助力各行业实现数智化转型升级,共同构筑一个无界连接、无限智能的未来。
  • 原文来源:https://www.cnii.com.cn/rmydb/202506/t20250618_666282.html
相关报告
  • 《数字中国开启我国信息化发展新征程 解读《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5-15
    •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报告》分析了数字中国面临的形势,评估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中国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与基本经验,提出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一份指导和推动我国信息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报告。《报告》指出,数字中国开启我国信息化发展新征程。建设数字中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战略举措;是抢抓信息革命机遇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信息化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需要。   建设数字中国是深化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举措   建设数字中国是贯彻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战略举措。十八年前,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提出“数字福建”的战略部署,成为数字中国重要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是体系化、科学化推动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引领驱动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发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大势,作出实施网络强国、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决策。近年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我国经济发展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发展进入整体转型期。在此形势下,建设数字中国成了驱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举措。   建设数字中国是新时代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新战略。《国家信息化战略纲要》明确了未来十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将“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作为“十三五”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总目标,这些战略部署为数字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建设数字中国是我国信息化深化发展历史进程的集中体现。一段时间以来,各方面对数字中国有各种认识,有人理解为“数字化的中国”、“大数据中国”、“数字经济驱动的中国”等。个人理解,不能将数字中国建设简单理解为大数据的建设或数字经济发展,也不能片面理解为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某一类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因为不论是哪种技术,都可以视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一个侧面,都是数字中国内涵中不可割裂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创新、集成应用,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积极贡献。因此,建设数字中国,是信息化步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下,中国信息化历史进程的集中体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包括“宽带中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电子政务、新型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多方面内容,其内涵更加广泛,体系更加多维,战略意义也更为深远。   建设数字中国面临的新形势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当前乃至未来一个时期的信息化发展,都处于一个更为迫切、更为复杂的状态,要深刻理解数字中国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加快发展信息化,“不仅是”中国实现弯道超车的战略举措,更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必然要求。“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根据国际形势作出的深刻战略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很快,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农业时代的国家,慢一拍可努力追赶;工业时代的国家,慢一拍可能要追赶若干年;而在信息时代的国家,哪怕慢半拍可能要花百般力气追赶。当前,信息化自身能力的强弱,信息化与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深浅,信息领域网络空间规则权和话语权的多寡,已经成为当代决定国家战略竞争力的关键。数字中国建设,要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形成自己的杀手锏和非对称优势,要充分融入全球生态体系,参与网络空间的规则制定和话语权争夺,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方案,亮出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网络强国姿态。   二是加快发展信息化,“不再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方式,而是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当前,随着信息技术从单点技术突破迈向体系化创新,信息基础设施从行业设施迈向无所不在的综合性战略性设施,信息化正从政府提升履职效率、民众获取公共服务的外延性手段,内化为增强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内生性动力源。信息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日益展现出全局性、战略性作用,成为新时代发展的容器与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不能置身于信息化洪流中抢抓发展机遇,就如同缺失了滋养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实现创新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推动信息化发展,将成为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的基础环境。   三是信息化“不等于”独立发展的简单自变量,而是成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经济社会活力的复杂因变量。随着信息化向纵深发展,信息化与经济社会的物理变化渐渐引发更多的化学反应,信息化不再是曲高和寡的独立变量,而凭借其在打破信息垄断、消除不对称、动态优化要素配置等属性和特点,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对传统的分业监管、准入监管、条块分管管理运作机制产生根本性影响,倒逼体制机制改革,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形成密不可分的交织关系。通过合理设计、有效规范利益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全面激发市场、社会和政府的活力,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释放信息化红利,让信息化成为大变革时代经济社会转型的承载者、推动者和见证者。   建设数字中国的 未来三大着力点   数字中国建设,要用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紧扣《国家信息化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部署要求,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分析和挖掘制约信息化发展的技术能力、产业生态、应用成效、发展环境、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短板,针对问题,创新引领,切实做到有所作为、有所创造、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坚持目标导向,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在技术与产业创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发展、信息服务普及等方面,合理制定并设置可量化、可执行的指标体系,以目标牵引和倒逼信息化建设,推动数字中国发展。具体而言,要从能力增强、应用服务和环境保障三方面着力推动数字中国建设。   在信息化发展自身能力建设方面,要增强以信息技术、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为代表的信息化能力“三驾马车”。一是创新为要,以核心技术创新突破贯穿建设始终。要遵循技术发展规律,统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应用部署、标准制定与安全各环节联动协调发展,实现核心技术生态体系化建设、系统性突破。二是夯实基础,筑牢作为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基石。加快以信息传输为核心的网络设施向融合感知、传输、计算为一体的智能化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的演进,形成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三是突破藩篱,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开放释放数据红利。探索建立信息资源的登记、确权等管理制度,健全信息资源基本制度体系,构建数据交易流通规则,促进信息资源合法有序的充分流动。   在信息化应用服务成效方面,要围绕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重点,释放数字经济活力,提升信息惠民、便民、利民水平。一是融合发展,围绕数字经济加快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二是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互联网服务全面增强群众获得感。大力发展互联网政务,深化网络扶贫,推动美丽中国行动,以远程化、网络化方式创新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服务提供模式,让城乡居民享受普惠、便利的公共服务。   在信息化发展政策与保障方面,要突出完善政策环境、优化对外开放格局、提升网络安全保障水平。一是完善环境,构筑和谐、合规的信息化发展政策环境。要营造监管创新环境,完善法律法规制度环境,优化市场参与环境,并注重加强数字中国发展与信息化战略规划的衔接、实施与评估。二是开放合作,拓展发展新空间。围绕基础设施、数字经济、跨境贸易、技术交流、人文合作等领域,加快发展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互惠共赢合作。构建网络空间利益共同体,提升网络空间治理话语权。三是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树立整体、动态、开放、相对和共同的网络安全发展观念,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安全可控地利用世界范围先进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强化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全面增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 《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中国如何实现碳达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2
    • “十四五”期间,中国在着力推动降碳减排和碳达峰的过程中,也开启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征程 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首次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12月,中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说,这一系列重要宣示,标志着中国气候变化应对工作进入全新阶段,应对气候变化路线图越来越清晰,基本思路就是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有条件的率先实现碳达峰 “十三五”期间,中国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18.2%,全国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炭机组达到8.9亿千瓦,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86%。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超低排放清洁煤电供应系统,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全国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23.4%。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分析人士指出,这是首次提出“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标志着中国逐步进入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的新发展阶段。 “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前提,碳达峰越早、峰值越低,碳中和的代价越小、效益越大。”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说,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具有高碳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惯性大、路径依赖强,要用不到1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再用30年左右时间实现碳中和,意味着碳排放达峰后就要快速下降,几乎没有缓冲期,实现减排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如何实现碳达峰? “促进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快速下降,首先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抑制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高能耗强度产业发展,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说,到2025年,工业部门特别是高能耗强度的重化工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要力争达到峰值,东部部分省市率先实现达峰,为“十五五”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奠定基础。 同时,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速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何建坤表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加强能源体系的技术创新和资金投入,发展储能、智能电网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保障大比例可再生电力上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也会成为疫情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增就业机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政策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