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超高效量子点太阳能电池震撼登场!》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01
  • 韩国科学家研发出新型钙钛矿量子点太阳能电池 韩国蔚山科学技术院的科学家们利用全新的配体交换技术,成功合成出基于有机阳离子的钙钛矿量子点(PQD)。这种新型太阳能电池不仅效率高,而且极其稳定。在储能两年多的时间里,其效率仍能保持不变,展现出惊人的稳定性。这一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能源》杂志上。

    量子点是一种半导体纳米晶体,大小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之间。通过改变颗粒的大小,科学家们可以精确控制其光电性能。这种PQD具有卓越的光电特性,制造过程简单高效,只需简单的喷涂或使用溶剂,无需在衬底上生长。因此,它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制造量子点太阳能电池需要一种特殊的配体交换技术,以减小量子点之间的距离。配体交换是一种将大分子(如配体受体)结合到量子点表面的过程。对于PQD来说,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例如在替代过程中,它的晶体和表面可能会出现缺陷。

    因此,目前PQD太阳能电池的最高效率仅为16%。 在这项最新的研究中,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基于烷基碘化铵的配体交换策略。他们用具有优秀太阳能利用率的有机PQD替代了配体,制造出了缺陷可控的量子点光活性层。在此基础上开发的量子点太阳能电池效率高达18.1%,被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认定为迄今已知效率最高的量子点太阳能电池。

    即使在储能两年多的时间里,这种新型电池的性能也保持不变,展示了其非凡的稳定性。 研究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对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主要采用无机PQD。而这次的研究解决了与有机PQD相关的问题,未来有望催生更多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新产品。这无疑为全球的太阳能技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期待这项技术在未来的更多突破和应用。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30448.shtml
相关报告
  • 《全球首款高效柔性晶硅太阳能电池即将量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09
    • “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我们的柔性硅太阳能电池最新成果没多久,相关部门就积极牵线搭桥,学校与企业‘强强联合’,成果在一年内就已经落地!”见到记者时,江苏科技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晶硅太阳能电池团队李阳教授兴奋地说道。近日,团队又有了新的产学研成果——新型非摩擦切割超薄单晶硅片生产技术即将被装配到生产线,用于超薄单晶硅片的大规模生产和全球首款高效柔性晶硅太阳能电池量产,实现该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在江苏科技大学的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这款全新的太阳能电池原材料超薄单晶硅片。只见一张银色的硅“纸”,厚度在50微米左右,能够弯曲,甩动起来不会断裂,还会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当它们被贴附在不规则外表的航空航天器、无人机和建筑外墙上成为“皮肤”时,这些产品每天“晒着太阳”就可以“轻松”充电。 “光伏行业的产业链很长,首先是原料单晶硅片,加工后成为太阳能电池,之后还有组件和场景应用。”李阳告诉记者,目前,光伏行业面临的瓶颈之一,就是硅片的切割与减薄已经不适应新型超薄柔性单晶硅电池的发展。一般而言,传统的单晶硅片加工方式是这样的——将多晶硅颗粒加热到1450℃以上,待其熔化后,通过直拉法获得单晶硅锭,再进行切割,最终得到130微米左右的硅片。但是,柔性半导体、柔性光伏有时需要的是30—50微米的超薄硅片。怎样让硅片再薄一点呢?目前超薄硅片生产方法是将130微米左右的成品硅片再次进行化学刻蚀,直到达到理想厚度。这样的超薄硅片虽然已经实现商业化生产,但依旧存在着需要多次成形、生产效率较低、能耗较大等问题。 “为了提升效率、扩大产能,我们团队成功概念验证了新型非摩擦切割超薄单晶硅片生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直接从生产线上产出30—50微米的超薄硅片,一次成形,生产能耗与成本能降低50%以上!”提及这种创新的工艺方法,李阳告诉记者,正是初代产品走向生产线,让团队意识到超薄硅片生产方式改良的紧迫性。 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叶永林告诉记者,去年12月,项目团队首次获得了2000万元的江苏省科技重大专项支持资金,学校正积极与省内龙头光伏企业携手,促成采用新型非摩擦切割超薄单晶硅片生产技术的生产线尽快投产。“预计未来3到5年,全球首款高效柔性晶硅太阳能电池系列产品将实现量产,陆续走向成熟的商品市场,助力我省打造世界级光伏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
  • 《新型太阳能电池首入太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17
    • 德国研究人员首次将钙钛矿和有机太阳能电池通过火箭送入太空。该太阳能电池经受住了太空中极端条件的考验,通过阳光直射和地球表面的反射光产生能量。这项研究日前发表在《焦耳》上,为未来的近地应用和潜在的深空任务奠定了基础。 太空任务的目标之一就是将火箭携带的设备重量减到最小。虽然目前用于太空任务和卫星的无机硅太阳能电池板效率很高,但它们非常笨重和刚性。作为新兴技术的混合钙钛矿和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其难以置信的轻便和灵活性,成为未来应用的理想候选者。 “在这个行业中,重要的不是效率,而是每个重量单位产生的电能,也就是所谓的功率系数。”慕尼黑工业大学资深作者Peter Müller-Buschbaum说,“在火箭飞行过程中,这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的功率达7~14mW/cm2。” 文章第一作者、慕尼黑工业大学Lennart Reb说:“如果将1千克的太阳能电池转移到超薄箔片上,就可以覆盖200多平方米的面积,产生的电能可以满足300个标准100瓦灯泡的使用。这是现有技术的10倍多。” 2019年6月,火箭在瑞典北部发射,进入太空并达到240千米的高度。位于有效载荷上的钙钛矿和有机太阳能电池,成功经受住了火箭飞行中的极端条件——从发射时的隆隆声和高温,到太空中的强紫外线和超高真空。“火箭发射是一大步,乘坐火箭真的就像进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Reb说。 除了在太空中高效工作,钙钛矿和有机太阳能电池也可以在低光条件下工作。当没有光线直射时,传统太阳能电池通常会停止工作,功率输出变为零。然而,研究小组发现,即便没有直接暴露在阳光下,从地球表面反射的微弱漫射光也能增加钙钛矿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输出。 “这是一个很好的暗示,也证实了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所谓的深空任务,即把它们送到远离太阳的太空中,标准的太阳能电池无法在那里工作。”Müller-Buschbaum说,“这种技术的未来真的很令人兴奋,可以将这些太阳能电池用于未来更多的太空任务。” 但是在向太空发射更多新的太阳能电池之前,Müller-Buschbaum说,这项研究的局限性之一是火箭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很短,总时间只有7分钟。下一步是在太空中进行长期应用,如在卫星上使用,以了解电池的寿命、长期稳定性和全部潜力。 “这是钙钛矿和有机太阳能电池首次进入太空,这是一个里程碑。”Müller-Buschbaum说,“这为将此类太阳能电池更多应用于太空铺平道路。从长远来看,这也可能有助于将这些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陆地环境。” (冯维维) 相关论文信息:http://doi.org/10.1016/j.joule.2020.0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