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大潮澎湃 重大成果竞相涌现 ——二〇一八年科技创新回眸》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dingxq
  • 发布时间:2019-01-09
  • 克隆猴诞生、北斗导航服务全球、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2018年,我国在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工程、民生科技等领域硕果累累,这与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支撑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密不可分。

    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创造了人类探测器的两个“首次”: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人类月球探测的新篇章由此开启。

      

    科技创新是场接力赛,每一个突破进展都源自不懈的努力。回望刚刚过去的2018年,我国科技创新大潮澎湃,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正步履坚实地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前行。

      

    科技创新全面发力

    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工程、民生科技又有新收获

      

    2018年,我国科技创新全面发力,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答卷。

      

    ——基础研究硕果累累。

      

    两只克隆猴在我国诞生。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经过5年努力培育出克隆猴“中中”和“华华”,标志着我国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率先开启了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

      

    首次在超导块体中发现马约拉纳任意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院士与丁洪研究员领导的联合研究团队首次在铁基超导体中观察到了马约拉纳零能模——马约拉纳任意子,有望助力研发稳定的高容错量子计算机。

      

    首次揭示水合离子微观结构。北京大学江颖和中国科学院王恩哥院士领衔的联合研究团队首次获得水合离子的原子级图像,并发现其输运的“幻数效应”,将在离子电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重大科技工程捷报频频。

      

    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建成。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于2018年2月返回,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建成,所获取的连续和实时数据为我国的气候预报和环境保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相关报告
  • 《全球创新指数2020出炉!中国排名保持第14位》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9-03
    •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操秀英 北京时间9月2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对131个经济体创新能力进行排名。其中,中国排名第14位,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前15行列,在多个领域表现出领先优势,是跻身综合排名前30位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 2020年是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的收官之年,从全球创新指数的相关指标和排名来看,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如何? “经过十多年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陈钰说,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创新主体活力和能力持续增强,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大幅提升,“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2.21万亿元,是2012年的2.15倍,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23%,超过欧盟平均水平。R&D人员数量稳居世界第1位,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 “创新要素投入快速增加的同时,创新产出量质齐升。”陈钰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2009—2019年,我国高被引论文数为30755篇,占世界份额为20.0%。从2012—2019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从53.5万件和14.4万件增长至124.4万件和36.1万件,均居世界首位……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从高校水平、科学出版物和国际专利申请量3个维度构建了“创新质量”分析指数。结果表明,中国全球排名第16位,创新质量得分超过了49个高收入经济体的平均得分,是唯一一个在全部3项指标上向高收入经济体靠拢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不仅如此,我国逐步形成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布局,培育创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区域创新集群活力迸发。 《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中国已经确立了作为创新领先者的地位,在专利、实用新型、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量和创意产品出口等重要指标上均名列前茅。中国有17个区域进入全球创新集群百强,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位,北京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4位。相较于2017年,中国进入全球创新集群百强的区域数量增加了10个,显示出我国区域创新集群的强劲国际竞争力。 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另一个佐证是,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根据世界银行报告,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2020年跃升至31位,较上一年提升15位,已连续两年被评选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 与之相关的一组数据是,2019年,我国日均新登记企业2万户,各类市场主体达1.2亿户;507家中国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名单,在无人机、电子商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领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成长壮大。 “我国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规模已跻身世界领先行列,成为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陈钰提醒,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基础研究水平、关键技术研究和吸引全球创新资源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陈钰表示,面向未来,我国还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创新成果质量和创新效率,从而向创新型国家前列和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稳步迈进。
  • 《科技创新成为中广核发展的“加速器”》

    • 来源专题:核动力监测服务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19-01-23
    • 1月14日,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在北京和深圳同步召开2019年度新闻发布会,系统向社会披露了一年来的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情况。中广核在会上表示,中广核近年来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除被誉为“国家名片”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自主核电站“神经中枢”和睦系统外,在激光去污、3D打印质量监控,以及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抗生素菌渣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中广核营收、利润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   2018年,中广核保持了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的良好势头。截至年底,总资产达到6750亿元,在运清洁电力装机容量5127万千瓦,上网电量2317.3亿千瓦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3%,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主要经营业绩连续第九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中广核新闻发言人黄晓飞表示,中广核是国务院国资委重点盈利企业和重点增利企业,综合业绩保持在央企第一方阵,连续第五年获得国务院国资委A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