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大潮澎湃 重大成果竞相涌现 ——二〇一八年科技创新回眸》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dingxq
  • 发布时间:2019-01-09
  • 克隆猴诞生、北斗导航服务全球、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2018年,我国在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工程、民生科技等领域硕果累累,这与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支撑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密不可分。

    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创造了人类探测器的两个“首次”: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人类月球探测的新篇章由此开启。

      

    科技创新是场接力赛,每一个突破进展都源自不懈的努力。回望刚刚过去的2018年,我国科技创新大潮澎湃,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正步履坚实地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前行。

      

    科技创新全面发力

    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工程、民生科技又有新收获

      

    2018年,我国科技创新全面发力,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答卷。

      

    ——基础研究硕果累累。

      

    两只克隆猴在我国诞生。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经过5年努力培育出克隆猴“中中”和“华华”,标志着我国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率先开启了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

      

    首次在超导块体中发现马约拉纳任意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院士与丁洪研究员领导的联合研究团队首次在铁基超导体中观察到了马约拉纳零能模——马约拉纳任意子,有望助力研发稳定的高容错量子计算机。

      

    首次揭示水合离子微观结构。北京大学江颖和中国科学院王恩哥院士领衔的联合研究团队首次获得水合离子的原子级图像,并发现其输运的“幻数效应”,将在离子电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重大科技工程捷报频频。

      

    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建成。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于2018年2月返回,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建成,所获取的连续和实时数据为我国的气候预报和环境保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相关报告
  • 《全球创新指数2020出炉!中国排名保持第14位》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9-03
    •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操秀英 北京时间9月2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对131个经济体创新能力进行排名。其中,中国排名第14位,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前15行列,在多个领域表现出领先优势,是跻身综合排名前30位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 2020年是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的收官之年,从全球创新指数的相关指标和排名来看,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如何? “经过十多年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陈钰说,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创新主体活力和能力持续增强,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大幅提升,“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2.21万亿元,是2012年的2.15倍,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23%,超过欧盟平均水平。R&D人员数量稳居世界第1位,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 “创新要素投入快速增加的同时,创新产出量质齐升。”陈钰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2009—2019年,我国高被引论文数为30755篇,占世界份额为20.0%。从2012—2019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从53.5万件和14.4万件增长至124.4万件和36.1万件,均居世界首位……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从高校水平、科学出版物和国际专利申请量3个维度构建了“创新质量”分析指数。结果表明,中国全球排名第16位,创新质量得分超过了49个高收入经济体的平均得分,是唯一一个在全部3项指标上向高收入经济体靠拢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不仅如此,我国逐步形成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布局,培育创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区域创新集群活力迸发。 《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中国已经确立了作为创新领先者的地位,在专利、实用新型、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量和创意产品出口等重要指标上均名列前茅。中国有17个区域进入全球创新集群百强,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位,北京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4位。相较于2017年,中国进入全球创新集群百强的区域数量增加了10个,显示出我国区域创新集群的强劲国际竞争力。 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另一个佐证是,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根据世界银行报告,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2020年跃升至31位,较上一年提升15位,已连续两年被评选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 与之相关的一组数据是,2019年,我国日均新登记企业2万户,各类市场主体达1.2亿户;507家中国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名单,在无人机、电子商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领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成长壮大。 “我国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规模已跻身世界领先行列,成为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陈钰提醒,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基础研究水平、关键技术研究和吸引全球创新资源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陈钰表示,面向未来,我国还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创新成果质量和创新效率,从而向创新型国家前列和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稳步迈进。
  • 《读懂创新的五大关键词——从全国两会看科技自立自强》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1-03-11
    • 面向未来,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一个关键是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到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科技创新关键词?释放出哪些信号? 关键词一: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我们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基础创新能力就要过硬。”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达了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关切。 困扰中国科技发展的“卡脖子”之痛,根在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代表指出:“当前我国面临一些‘卡脖子’难题,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基础不牢”。 2月25日,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航空工业集团光电专业特级技术专家羊毅(左)与团队成员在实验室做实验。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规划纲要草案打出了强化基础研究的创新组合拳。 “基础研究是科研的总开关,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打牢基础。”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赵继委员表示,做强基础研究才能将技术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研究人员在华中科技大学引力实验中心磨制用于精密测量引力的钢球(2018年4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这些政策有的放矢,含金量高。”周玉说,只有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中发现重大科学问题,加强基础研究,才能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二:战略科技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和规划纲要草案中,都提到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5G遇上北斗,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两会上,中国移动浙江公司董事长郑杰代表向人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当5G与北斗融合,将形成一个从天上到地下全范围覆盖的信息服务网络,构建高精度、高可靠、高安全的新一代信息时空体系,持续释放科技创新带来的发展动力…… 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进营地,中国移动工作人员在调试5G基站(2020年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代表了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对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卡脖子’难题,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至关重要。”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委员说。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毫米波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董胜波委员认为,我们应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统筹上下游创新主体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形成创新合力。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一台安装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的播种机在播种棉花(2020年4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李华北 摄) 关键词三:人才创新活力 规划纲要草案鲜明地将人才定位为“第一资源”,强调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受制于压任务、定指标、求数量等一些科研评价倾向,不少科技人员表示“压力山大”。 “这种算工分式的做法,会让一些科研人员急功近利。”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委员说。在袁亚湘看来,应取缔不合理的评价指标,破除不利于科研人员健康成长的“藩篱”,让他们安心、潜心、舒心研究。 上海植物园科研人员程琳(左)、张蕾蕾在温室观察记录花菖蒲新品种生长情况(2020年6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坚持问题导向,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这些暖心的政策令来自科技领域的代表委员们非常振奋。 “创新正从单点突破走向融合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司富春说,“期待这些政策尽快落地生根,让广大科研人员更有获得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共同进步。” 关键词四:揭榜挂帅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要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规划纲要草案就“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 在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人员在进行聚合物驱油实验(2019年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英雄不论出处,能者尽展其才。”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代表认为,“揭榜挂帅”等机制的实施,能让企业和更多创新主体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良好局面。 “‘揭榜挂帅’就是要让能者上、让有为者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代表认为,科技创新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有先进的原创科研成果,“立地”就是要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从科学技术到管理模式全方位创新。 关键词五:企业创新主体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如果仅靠“一招鲜”,很难“吃遍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 “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五指并拢成一个拳头打出去才有力。”赵继委员建议,由龙头企业当盟主,各相关企业、科研单位及投资机构共同参与,研发关键共性和前沿核心技术。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车间进行生产工作(2020年2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企业投入的增长释放了创新创造的热情与活力。”沈阳鼓风机集团董事长戴继双代表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赢。 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代表说,近两年公司研发费用实现翻番增长,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加入公司,目前公司聚集了近百名归国留学人员,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黑龙江飞鹤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专属的甘南县瑞信达原生态牧场,工作人员在检查一辆刚装完鲜奶的全封闭低温安全运输车(2018年10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 “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说明国家对企业创新充满信心和期待,让我们备受鼓舞。”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代表认为,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政策活了,创新活水就能充分涌流。(胡喆 徐扬 杨思琪 董瑞丰 孔祥鑫 李鲲 张紫赟)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