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6线圈顺利运抵法国ITER现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01
  • 中欧聚变研究携手同行,确保疫情防控战时科研进展顺利。法国当地时间6月26日上午11时,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总装现场,总干事Bernard BIGOT主持举办了ITER计划极向场6号超导线圈(PF6线圈)的抵达欢迎仪式。由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承担研制的PF6线圈正式交付至法国ITER现场。

      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6年的自主创新,总重超过400吨,外径超过11米的PF6线圈于去年研制成功,今年3月由合肥始发,通过海运发往法国南部的卡特拉舍ITER现场。在克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国际物流严重受阻、人员防控制约等重重不利影响的因素下,近日PF6顺利抵达交付目的地。PF6线圈是ITER装置主机的最重要部分之一,位于ITER装置超导磁体的底部,是目前国际上研制成功的重量最大、难度最高的超导磁体。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多国持续蔓延,疫情全球大流行给全球带来多重严峻挑战。中欧双方的聚变研究机构在抗击疫情中同舟共济,开展了更加紧密的合作,促使PF6线圈顺利交付至ITER现场。此外,一支百余人的中国聚变科研团队正在法国ITER现场紧张地开展ITER总装任务工作。欢迎仪式上,ITER总干事Bernard BIGOT和欧盟聚变委员会负责人Johannes Schewmer高度赞扬了中国在此次全球疫情中表现出的负责任的大国担当精神,称赞PF6线圈的顺利抵达集中体现了国际聚变人在共同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携手同行、全力以赴,克服重重困难确保ITER项目进程的决心和目标,感谢中国聚变人在守望全人类的聚变终极梦想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除此之外,欧盟聚变委员会ITER部负责人Jean Marc,ITER组织总装首席总工程师武松涛等也共同出席了欢迎仪式。等离子体所所长宋云涛代表中方研制团队通过视频连线与会,共同见证祝贺PF6线圈的顺利抵达。

      中欧聚变研究机构通过PF6项目的执行以及疫情期间的协作配合,促使中欧聚变大家庭的关系走向了更加深入的台阶,这也是中国欧盟建交45周年,中欧关系迈向更高水平在国际科技合作领域的一个缩影。PF6线圈的顺利交付,为ITER计划2025年第一次等离子体放电的重大工程节点奠定了重要基础,对于ITER整个计划的进度具有积极的提速推进意义。未来通过更大程度更为广泛地参与ITER总装和运行,我国将会在ITER计划乃至世界聚变工程技术领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相关工作为我国进入欧洲核能领域的工程建造市场提供良好契机,让“中国设计”和“中国制造”将会更广泛地应用于国际大科学工程,同时也为未来自主建造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报告
  • 《我国成功研制ITER首个大型超导磁体线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9-24
    • 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承担研制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首个大型超导磁体线圈——极向场6号线圈(PF6线圈)竣工交付,将通过海运方式运送至法国ITER现场。 PF6线圈位于ITER实验堆超导磁体的底部,是必须首个安装到位的超重要大型线圈大部件,由9个绕制成双饼结构的线圈本体以及一系列支撑附件组成,总重达400吨,相当于两架波音747飞机的重量。该线圈绕制所采用的铌钛超导导体长约13.5公里,线圈主体外径约11.2米,呈饼式结构,外形类似中国古代的和氏璧。 据介绍,PF6线圈是国际上研制成功的重量最大、难度最高的超导磁体,储能量是我国EAST装置最大极向场磁体的60倍,它的正常运行将决定是否能够“点亮”等离子体并维持等离子体的稳态“燃烧”,是决定ITER装置运行成败的最重要线圈之一。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PF6项目团队经过两年多的攻关,成功掌握了该项核心技术。PF6线圈所有关键制造工艺及部件全部一次性通过ITER国际组认证,双饼制造合格率达到100%,超导接头性能显著优于ITER技术要求。 PF6线圈的成功制造不仅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壁垒,生产设备实现了全国产化,同时还发展和完善了超导磁体制造的标准和相关规范,先后孕育出十余项专项标准,为我国未来聚变堆标准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也为今后进一步拓展中欧核聚变能源领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成功范例。
  • 《皖产“超导线圈”越洋赴法国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迎来核心部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22
    •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法国当地时间6月26日上午11时,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总装现场,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承担研制的ITER计划极向场6号超导线圈(PF6线圈)正式交付至法国ITER现场。PF6是目前国际上研制成功的重量最大、难度最高的超导磁体,也是ITER装置主机最重要部分之一。此次顺利交付,为ITER计划2025年第一次等离子体放电的重大工程节点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再次向世界展示出合肥的科技与制造力量。 PF6线圈 克服疫情影响,PF6顺利抵达法国ITER现场 经过6年的自主创新,总重超过400吨,外径超过11米的PF6线圈于去年研制成功,今年3月由合肥始发,通过海运发往法国南部的卡特拉舍ITER现场。在克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国际物流严重受阻、人员防控制约等重重不利影响的因素下,近日,PF6顺利抵达交付目的地。此外,一支百余人的中国聚变科研团队正在法国ITER现场紧张地开展ITER总装任务工作。 在交付仪式上,ITER总干事Bernard BIGOT和欧盟聚变委员会负责人Johannes Schewmer高度赞扬了中国在此次全球疫情中表现出的负责任的大国担当精神,称赞PF6线圈的顺利抵达,集中体现了国际聚变人在共同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携手同行、全力以赴,克服重重困难确保ITER项目进程的决心和目标,感谢中国聚变人在守望全人类的聚变终极梦想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现场,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副院长兼等离子体所所长宋云涛代表中方研制团队通过视频连线与会,共同见证祝贺PF6线圈的顺利抵达。 PF6线圈2020年3月从合肥起运 PF6线圈是ITER装置主机的最重要部分之一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多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建造反应堆级核聚变装置,验证和平利用核聚变发电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可行性,是实现未来商业用聚变能的关键一步。 作为ITER中国工作组的重要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承担了众多关键部件的设计、研发、制造工作。其中,所承担制造的极向场6号线圈(PF6线圈),位于ITER实验堆超导磁体的底部,是ITER装置主机的最重要部分之一。 同时,PF6线圈也是目前国际上研制成功的重量最大、难度最高的超导磁体,其相当于两架波音747飞机的重量,呈饼式结构,外形类似中国古代的和氏璧,储能量是我国EAST装置最大极向场磁体的60倍。它的运行将关系到是否能够“点亮”等离子体并维持等离子体的稳态“燃烧”,对ITER装置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肥研究院历时6年,完成了该部件的研制工作。所有关键制造工艺及部件全部一次性通过ITER国际组认证,双饼制造合格率达到100%,超导接头性能显着优于ITER技术要求。 PF6线圈在法国陆运 未来,我国将在ITER计划扮演更重要角色 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相关人士介绍,PF6线圈的成功制造,不仅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壁垒,生产设备实现了全国产化,同时还发展和完善了超导磁体制造的标准和相关规范,先后孕育出的十余项专项标准,为我国未来聚变堆标准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此次PF6线圈顺利交付,为ITER计划2025年第一次等离子体放电的重大工程节点奠定了重要基础,对于ITER整个计划的进度具有积极的提速推进意义。合肥研究院相关人士表示,未来,通过更大程度更为广泛地参与ITER总装和运行,我国将会在ITER计划乃至世界聚变工程技术领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同时,相关工作为我国进入欧洲核能领域的工程建造市场提供良好契机,让“中国设计”和“中国制造”更广泛地应用于国际大科学工程,同时也为未来自主建造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