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警示:爆发数以百计的厌恶性沙门氏菌 - 这里就是你需要做的是食品安全》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lixiaoman
  • 发布时间:2015-10-23
  • 即使有劳动节也抵挡不住食源性疾病的威胁,如沙门氏菌的爆发威胁到许多美国人的生活。2015年 9月4日,安德鲁·威廉姆森生鲜食品主动召回在此期间的“限量版”的品牌标签,从2015年8月1日至2015年9月3日销售的所有黄瓜,因为它们可能被沙门氏菌污染。

    下面是你需要做的是保障安全和降低污染的风险
    不要吃被召回的黄瓜。如果你不确定你的黄瓜是否被召回,请咨询您在购买黄瓜的零售商。如果有问题,请不要吃它们或者把它们扔掉。如果你认为你可能已经吃了被召回的黄瓜请联系您的健康护理提供者。

相关报告
  • 《食品加工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性》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mj
    • 发布时间:2018-11-16
    • 食品加工经常被认为是负面的,好像它会对我们的食品产生不利影响。今年,食品专家技术协会出版了四个食品技术处理专栏,对食品加工问题进行详细解析。 前三个名为“可持续加工解决方案”、“健康加工食品是否为食品?”和“解决食品垃圾耻辱问题”。这三个部分描述了食品加工对可持续性、健康性和减少废物的重要贡献。本月的加工专栏将重点关注食品加工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该专栏将提供一些历史资料,然后介绍食品加工技术的实例及其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历史视角 食源性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3年因第一例已知的食源性疾病,即伤寒沙门氏菌(伤寒)感染并死亡。而后在1692年,生长在食用黑麦上的有毒真菌被怀疑是这种疾病的诱因,并由于对这种疾病的误解而产生Salem Witch试验。19世纪后期,在美西战争期间,有2万多名美国士兵因伤寒而死亡。原料乳中的链球菌爆发、罐装橄榄中的肉毒杆菌中毒和牡蛎中的伤寒沙门氏菌在20世纪初导致数百人死亡。最近几次爆发李斯特菌病和沙门氏菌病导致1985年美国近20万人患病。汉堡包和菠菜中的大肠杆菌、花生酱中的沙门氏菌、哈密瓜中的李斯特菌等在过去的18年陆续爆发,并引发了规模性疾病以及大量的伤亡情况。 加工技术有助于食品安全 以下是有助于提高加工食品安全性的不同食品加工技术实例。它们代表了通过加工制造安全食品范例。所描述的大多数食品加工方法都是先前加工专栏公布的主题。 热处理仍然是确保食品安全的主要机制,本专栏中介绍了许多食品加工技术都是以热处理为基础。虽然不是特定的食品加工技术,但可通过加热处理而提高食品安全性的方法是开发的最早的食品加工方法之一。路易斯巴斯德于1864年发明了巴氏灭菌法,利用热量来破坏牛奶和果汁中的病原体,使其可安全食用。 巴氏杀菌是一种过程,其中包装和非包装食品用温和的热量(<100℃)进行处理,以消除病原体并延长保质期。如今,巴氏杀菌在乳制品工业和其他食品加工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实现食品安全。除巴氏杀菌外,其他传统工艺如烘焙和罐装也很重要。除了热食品加工技术外,还审查了一系列新颖的非热加工技术,以确定其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 红外线处理:红外线处理已被用于结合干燥和热处理来提高大米、水果、蔬菜和坚果的安全性。红外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能量,当存在于中红外区域时,可以将其用作食物的有效热处理方法。虽然红外加热因其有限的渗透深度不适用于所有食品加热过程,但它确实为特定应用的食品加工提供了显著的优势。 冷冻干燥:冷冻干燥是溶剂(通常是水)和/或悬浮介质在低温下结晶并通过升华除去的过程。该技术是一种非常温和的干燥过程,通过降低水的活性来保持各种食品的安全性。 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是另一种脱水过程,通过降低水的活性来保持各种可泵送食品的安全性。喷雾干燥通过将进料喷射到热干燥介质中将可泵送食品从流体状态转变为干燥的颗粒粉末。 射频处理:射频处理使用电介质加热来使用电磁波对食物进行热处理,可用于处理许多食物,包括面粉、谷物、香料等。它与干燥、烘烤、巴氏消毒等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其安全性。 微波处理:微波加热是一种商业食品加工技术,已应用于烹饪、干燥和回火食品。它与射频处理一样,利用了食物的介电特性,以及微波与它们的相互作用,用于烹饪各种食物。它已被用于意大利面食、调味料和米饭菜肴的杀菌消毒,以确保食品安全。 臭氧:它自1982年以来一直用于瓶装水的消毒,并于2001年被批准直接接触食品。臭氧是一种强效消毒剂,可有效灭活广泛的病原体。这种非热加工技术用于提高各种食品的安全性,包括农产品、肉类、家禽、海鲜和谷物。 超声波处理:超声处理使用声空化在食物中施加能量并改善其安全性,主要用于灭活微生物和酶,它还用于食品的脱水和安全解冻。 高压处理:高压处理是另一种非常重要的食品加工方法,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同时提高质量和营养价值。该技术在非常高的压力下非热挤压水,使微生物失活。高压处理的一个关键应用是处理牡蛎,牡蛎已经参与了几次主要的食品安全爆发事件。如今,高压加工不仅用于处理牡蛎,还用于处理水果、蔬菜、果汁、果冻、果酱、肉类和鸡肉。 冷等离子体:通过高压电或微波使气体或气体混合物产生冷等离子体,这是另一种改善食品安全的非热性手段。其有效性是由于它与细胞结构发生化学反应及其对食物中细胞和DNA的紫外线介导作用。
  • 《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食品安全的新老挑战》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梁晓贺
    • 发布时间:2017-11-28
    • 11月10日至11日,德国联邦风险评估所(Federal Institute for Risk Assessment, BfR)在柏林举办了“第四届人畜共患病与食品安全研讨会(4th Symposium for Zoonoses and Food Safety)” 。约有250名参会人员参与了抗击人畜共患病病原菌策略、动物源食品病菌感染情况及产霉菌在食品安全中的威胁等议题讨论。其中,食物链中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产霉菌的产生机理及其对人类健康造成的风险是研讨会的重点讨论内容。 德国联邦风险评估所主席安德里亚斯·亨泽尔博士教授(Dr. Andreas Hensel)说:“近年来人类感染沙门氏菌病比例大幅下降,可以看作是抗击家禽病原菌的成功案例。目前对其它感染源的研究比较多。”主要包括养猪场和爬行类宠物中存在的沙门氏菌病。 本次研讨会重点讨论如何减少猪群及猪肉中沙门氏菌的传播,要求从饲料生产到食品销售整个食品链都应接受严格检查;介绍了各联邦州的新目标、新举措;以爬行动物为例讨论了家庭宠物成为人类感染源的可能性。 此外,研讨会还指出其它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对人类的危害也是研究重点。新的实验室方法在风险评估和感染链评估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李斯特氏菌爆发事件调查研究,以及肠道细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作为人畜共患病病原菌的鉴定研究中均得到验证。 产毒菌是研讨会关注的又一重点问题。这类细菌的代谢物能引发食物中毒,有时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由此对健康造成的损害是由细菌产生的毒素而非细菌本身引起的。 欧盟地区关于产霉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的报道数量持续增加。据统计,2014年爆发的食源性疾病中,食物中毒比例占到近16%,排名第三,病毒疫情和沙门氏菌分列第一和第二。 研讨会重点关注了葡萄状球菌、杆菌和索状芽孢杆菌等产霉菌的检测、发病及意义;介绍了德国疾病爆发的调查结果、预制食品中产霉菌的检测方法;就未来是否需要作出更大努力提高评估水平、降低产霉菌风险进行了讨论。 (编译 梁晓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