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Industry Analysts:《农药全球战略业务报告》》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1-21
  • 9月,美国咨询公司GIA发布报告指出,全球农药市场在2023年估计价值为1192亿美元,并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816亿美元。除草剂细分市场预计将以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30年达到757亿美元。杀虫剂细分市场在未来7年内预计将保持6.1%的复合年增长率。报告提供了对市场趋势、驱动力以及预测的深入分析,有助于企业做出有根据的商业决策。
  • 原文来源:https://www.researchandmarkets.com/report/pesticides#cat-pos-1
相关报告
  • 《南非能源战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3-08
    • 位于非洲大陆架最南端的南非共和国,过去几十年间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出口创汇,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南非以能源领域为主战场之一,大力支持“全民能源”发展,将消除种族歧视、创造就业,培养青年人才,提高国际地位等目标纳入能源发展战略统筹考虑。尽管当前南非能源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但也充满机遇,中南合作具有广阔前景。   南非能源战略演进与其政治格局高度相关   “富煤炭、少油气、缺水能”的能源资源禀赋导致南非一直保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目前一次能源消费中油气占28%左右,除少量的核能、可再生能源外,其余基本都是煤炭。从南非能源战略演进来看,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化是促成其能源结构转变、能源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尤其是两次明显的能源转型。   20世纪后半叶,南非的反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活动由之前的非暴力形式逐步升级,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反对,并直接导致国际社会开始对南非进行全面制裁。外资撤离截断了资金的重要来源、贸易制裁减少了外汇储备、国外贷款的终止恶化了债务危机。   南非经济危机直接传导到能源领域,海外油气资源的巨大缺口使其更加重视煤炭液化技术。南非政府直接以强硬的行政手段对主要从事煤制油业务的国有企业沙索公司(Sasol)保驾护航,采用了要求南非石油公司大量购买沙索公司产品、对沙索公司运营和产品价格进行直接补贴等措施。   第一次能源转型出现在1994年,南非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废除后,政治格局的改变直接打破其原有的能源状况,压抑已久的能源需求大量释放。1994年前,电力只供给少量统治阶层的白人,底层人民多使用生物质等低品味能源维持生活。在种族隔离破除后,政治层面上要求能源使用权平等。   随着国际制裁的解除,南非政府不仅与国外石油公司进行合作,还加大的沿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但能源需求激增直接将能源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能力和水平不足等矛盾推向台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曼德拉政府开始,南非的能源价格开始不断上涨,限电现象频发。在这一阶段,南非对煤炭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在核能发展方面,自1984年库贝赫核电站投入生产以来,南非没有建设其他核电站以及大型核能应用设施。可再生能源方面,南非直到2003年才开始考虑可再生能源发展,但并未在战略和政策上强力规划和实施。   破除种族歧视以来,南非更加注重国际政治环境。在能源领域,南非政府顺应世界能源发展趋势,一直是巴黎协定的积极支持者,并进行了第二次能源转型,主要是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煤炭依赖型能源发展模式转变的态度明显转向强硬。在此期间,《综合电力资源规划2010》《综合能源计划草案2012》《综合能源计划草案2015》等文件陆续出炉。2018年,南非在能源规划上再出重拳,对核能,煤炭等多方面能源进行了强势的规划,包括停建核电、关停火电、控制民用煤炉、加大光能设施建设补贴和分红等方式,通过行政和补贴等手段力图加速第二次能源转型。   南非能源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   首先,煤电发电量居高不下,经济问题是幕后推手。煤炭是南非最易获得,较为低廉的能源资源,而且煤炭能源基础设施体系已形成多年,路径依赖性愈发明显。在南非一系列能源规划中均强调了降低煤电比重,但目前南非煤电比重仍超过90%,五年内降低比例不到4%。   为此,南非政府为了替代煤电的发展,对可再生能源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措施。但是,可再生能源引资之路却并不顺利。2016年7月,南非国家电力公司(Eskom)以某些条件尚不成熟为名,将原定该月与27家独立电力生产商签订的电力购买协议(PPAs)取消并无限期延迟,直到2018年4月,延期两年的PPAs才得以签约,此时距离公布招标结果已过去三年不止。虽然Eskom未公布此事原因,但业内普遍认同Eskom是因为不愿意承担光热成本和投资的排外保内想法而做出相应决定。尤其当前Eskom负债总额已达4190亿兰特,并考虑向国家财政转移1000亿兰特债务作为自救举措之一,一旦通过该提议,有关数据显示南非国家债务规模占GDP比重将提升近2个百分点,严重影响国家主权信用评级。   因此,虽然南非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生产商采购计划(REIPPP)收益率可观,且项目建设期内政府承诺承担汇率波动损失,但推进并不顺利,南非激进的土改政策、庞大的国家债务规模,都是外资担忧的考量之一,2018年内兰特贬值幅最大超过26%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国际资本的态度。   第二,限电频频与电价上涨问题难以改善。南非国家电力公司在2017年宣称南非已经进入电力稳定供给阶段,虽然电力缺口存在,但整体电力供应形势良好。但从实际情况看,南非电网分别在2018年6和11月由于员工涨薪问题和能源储备问题采取限电措施。同时,南非近两年几乎没有大型的新建项目,近期其能源监管机构表示Eskom发电机组可用率已降至72.8%并刷新自2015年来的最低水平,在限电问题上也一直没有出台明确的解决措施和规划,未来限电现象恐难以避免。从价格方面看,南非在近十年的电价增长了四倍,每年电价的增幅都不低于8%。2018年底,深陷腐败漩涡的南非电力公司再次申请调高2019年电价至少15%,高电价已经对其国内工业发展造成严重负担。   第三,电力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南非宜居陆地多分布在南非北部矿产区及长达2798公里的海岸线上,形成了南非能源需求较为分散的特点,电力、天然气等依赖于基础设施的能源品种将在能源配置和设施维护上付出巨大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人口分布狭长并不是南非的独有特点,但却直指其能源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痛点。   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报告称南非基础设施总体质量排名第59位,在金砖国家中居于中国和印度之后、俄罗斯和巴西之前。但从分项来看,南非电力部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仅位列112位,金砖五国排名倒数第一,难以满足民众基础生产和生活需求。南非风险管理研究所(IRMSA)也曾发布报告指出本国基础设施和网络、关键基础设施缺失或不足均位列产业管理十大风险的前五位。   全民能源是解决南非能源问题的重要方式   能源问题一直与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而从南非能源特点来看,以能源业为突破口,通过全民参与能源建设的方式,既可以直接缓解其能源短缺、能源结构失衡、能源歧视(包含尚未完全消除的少部分种族歧视)等问题,更是解决就业、教育和人才体系建设等深层次社会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南非能源领域的一大特色。   具体来看,全民能源主要体现在鼓励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在大能源供给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区域能源自给,从全民层面上协助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是在降低煤电依赖的同时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方式。南非能源部在分布式能源的研发和建设等方面予以鼓励,未来还计划对其维护和监管进行相应的投入。虽然以南非电网发展水平,目前尚存在稳定并网和安全供给等问题,但南非政府依旧对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在政策上鼓励全民平等参与能源建设,助力进一步消除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在能源领域给予平等就业机会,缓解本国就业矛盾。南非能源部长拉德贝曾表示,能源系统未来将成为妇女和青年的重要保障之一,并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也曾明确表示南非能源建设可以为本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降低一直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同时,以新能源发展为抓手,完善能够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体系建设。纵观“金砖五国”和其它新兴经济体,新兴战略性产业快速成长,并伴随着传统矿产、钢铁和机械制造等行业的衰落逐步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能之一。   据2019年最新数据显示,南非的青年失业率全球最高,达到52.8%。劳动力素质不胜任岗位是主要原因,实质是教育体系不够完善,青年职业技能缺乏是基础教育缺失的直接体现。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南非科研能力薄弱,相比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行业,新能源产业基础和实现条件具有一定优势,是比较好的现实选择之一。目前,南非一方面在基础教育上提供资源,同时在几所知名大学加大能源方面研究的投入力度,将培训本土劳动力和引进高级人才相结合,提高南非能源系统就业规模和劳动力素质。   中南合作前景展望   第一,当前世界经济下行,民粹主义有抬头倾向,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能源电力发展一贯以经济社会大局为重,尤其对“三区三州”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等,能源行业在扶贫帮困、创造就业、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当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南非“全民能源”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我国能源企业在南非大有可为。   第二,建议我国能源企业以解决就业为突破口,抓住南非巨大的新能源产业和电网基础设施发展空间。目前,南非在政策方面相继推出了比较重要的综合电气化计划(INEP)、独立协议(IPP)以及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生产商采购计划(REIPPPP)等,对可再生资源方面的建设提供了可观的补贴和建设支持。我国可以利用资金、技术、产能和人才优势,主打就业牌,抢占南非太阳能发电、风电和输配电网建设市场。
  • 《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与展望》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11-27
    • 引 言 生物农药在保障农业丰产增收,维护生态和谐,满足食品安全需求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当下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主旋律,在国家农药化肥“双减”及“零”增长的背景下,生物农药掀起了“绿色风暴”,发展生物农药是环境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全球农药产业发展的趋势。 生物农药的概念及分类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生长素、萘乙酸、2,4-D等)及植物提取物等,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在中国,传统的生物农药仅指微生物农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生物农药的概念和类别的探讨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张兴等于2002年系统地给出了生物农药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并得到了业界的认可。生物农药,是指可用来防除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体本身及源于生物,并可作为“农药”的各种生理活性物质。在2017年11月施行的《农药登记资料要求》中,虽然没有明确生物农药的定义,但按照来源将农药分为化学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其中微生物代谢物(农用抗生素)在登记方面要求等同于化学农药,不过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此前一般认为生物农药包含后3类,即生物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含农药抗生素)和植物源农药。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的答复中明确指出,生物农药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不包括在内。 至此,农用抗生素从生物农药中彻底除名。 在美国,生物农药是指来源于动植物,细菌,矿物质等天然材料或与天然来源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农药,包括:生物化学农药(天然产生的),微生物农药,植物嵌入式保护剂。 生物农药的特点 关于生物农药的特点,也有多位学者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专一性强,活性高;对环境安全;不易产生抗药性;对非靶标生物相对安全;开发利用途径多;作用机理不同于常规农药;种类繁多,研发的选择余地大。当然,还表现出作用速度较慢,开发及使用成本较高等特点。 生物农药产业化现状 全国生物农药生产企业200多家,生物农药产量14万吨,约占全国农药生产企业的6.7%,年产值约216.27亿元,占整个农药总产值的8%左右。某些明星产品如井冈霉素、赤霉素、阿维菌素、Bt四个品种的年产值均超过1亿元,且中国是井冈霉素、赤霉素和阿维菌素的最大生产国。苦参碱、阿泰灵、壳寡糖和芸苔素内酯等产品发展迅猛,市场份额逐年扩大。印楝素、鱼藤酮、白僵菌、绿僵菌、木霉菌等推广应用效果良好。害虫天敌的生产与利用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例如赤眼蜂的年繁蜂量100亿头左右,应用面积133.3万hm2以上,是全球应用面积最大的国家。 我国生物农药登记情况汇总 (截止到2019年3月底) 01生物化学农药 共17余种有效成分,432个登记,涉及到218个生产企业。 主要有:乙烯利、赤霉酸、氨基寡糖素、吲哚乙酸、S-诱抗素等。登记数量最多的产品是乙烯利、赤霉酸和氨基寡糖素三大类,占了总数的58%。厂家主要是安邦电化(乙烯利系列);海南正业中农(氨基寡糖素系列复配为主);钱江生化、江苏丰源、江西新瑞丰、三浦百草等(赤霉酸系列);云南云大(芸苔素内酯系列)等等。 02 微生物农药 共22种有效成分,468个登记,205个生产企业。 主要有: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杄菌、蜡质芽孢杄菌、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球孢白僵菌、木霉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登记数量最多的前三大产品是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杄菌和蜡质芽孢杄菌三大类,占了总数的73%。厂家主要是武汉科诺、武汉楚强、湖北康欣、江西天人、浦城绿安等等。 03 植物源农药 共11种有效成分,192个登记,涉及到124个生产企业。 主要有:烟碱、苦参碱、小檗碱、印楝素、鱼藤酮、藜芦碱、柠檬烯、芸苔素内酯、樟脑、除虫菊素、蛇床子素、苦皮藤素、桉油精、八角茴香油、大黄素甲醚、狼毒素、雷公藤甲素、香芹酚、大蒜素、右旋樟脑、莪术醇、补骨脂种子提取物、银杏果提取物、博落回提取物、甾烯醇、萜烯醇等。登记数量最多的前三大产品是苦参碱、鱼藤酮和印楝素三大类产品,占了总数的84%(苦参碱类产品就占了一半以上,57%)。厂家主要是成都新朝阳、清源保、广东园田、三浦百草、内蒙帅旗等。 前景与展望 尽管生物农药发展极为迅速,然而在其研发、应用及管理中均存在一些问题:新材料、低成本材料严重不足,导致生物农药新产品种类少,且成本高;活性测定、效果评判及产品质量标准尚不够严谨,限制了新产品研发速度;在产业化及应用中,工艺较为复杂或产率低、生产周期长、剂型不够丰富、施药技术落后、成本较高等问题限制了生物农药新产品的产量及推广应用;相关法律的缺失、政策保障缺乏以及知识产权的侵权等是生物农药管理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生物农药重点研发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 01 活性生物资源的筛选 活性生物资源的筛选是生物农药新品种创制的重要源头,也是活性化合物新结构类型变化的重要来源,坚持从不同的环境中筛选活性微生物菌株和植物资源将为生物农药新产品的持续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02 生物农药新品种的创制与产业化 根据中国的资源优势,有针对性的开展生物农药新产品创制与转化,并通过工程化配套,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物农药新产品,为粮食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03 基因挖掘 高毒力、高产、高稳定性工程菌株选育与构建及毒力(素)基因挖掘。 04 生物农药活性物质生物合成途径及生物反应器 由于植物源农药资源的有限性极大的限制了其应用与发展,生物合成技术在解决植物资源大规模生产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细胞培养、发状根培养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必将在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与此相匹配的生物反应器研究为其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提供有效途径。 05 天然产物挥发物的研发与利用 利用精油类化合物易挥发、环境相容性好、易降解、毒性低、害虫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研制和开发符合人们对无公害化的纯天然源产品。 06 微生物组技术研究与应用 微生物组技术(土壤改良剂、种衣剂、杀线剂等)在种植业中可以降解农药、种子包衣、土壤酸化、盐碱化修复、土壤病虫害防治与保护农作物免受有害生物为害,将逐渐凸显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07 生物农药的作物全程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 以生物农药为主的作物有害生物全程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针对特定作物上可能发生的病、虫、草等制定出系统的防治方案,建立与应用以作物为主的全程病虫害生物农药防控技术体系,有效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进而提升特色经济作物品质。 08 生物农药新剂型专用植保器械装备的应用研究 生物农药新剂型的研发应当遵循生物农药的特点,以安全、水基、控缓释、精准等为主,且应满足无人机施药的技术要求。植保无人机载液量较小,多采用低量喷洒技术,用水量少甚至可不用水,航空施药高度相对较低,飘移少,可空中悬停,与GPS系统配合,因此生物农药新剂型的研发应与上述特点相一致。 09 生物农药残渣综合利用及药肥水一体化研究 采用堆肥等方法处理生物农药残渣,并添加合适的微生物菌株,堆制出可防治多种植物病害的多功效有机药肥,以解决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将废物综合利用、农业措施与生物防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防治地下病虫害的一个新途径。 市场前景 随着中国“农产品安全和环境安全”战略需求的稳步推进,IPP理论(综合性农业生产与保护)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品生物农药在IPP理论的实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解决上述生物农药产业发展关键瓶颈和重大发展难题的基础上,生物农药产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更应有其广阔的发展和使用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