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州和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库的协同作用:高科技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贡献》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 xuxue
  • 发布时间:2019-01-22
  • 利用信息理论,我们对850万家美国公司的创新系统的规模等级、邮政编码和技术等级(NACE编码)之间的协同效应来衡量。国家层面的协同作用可分解为国家层面、核心统计区域(Core‐Based Statistical Areas,简称CBSA)和综合统计区域(Combined Statistical Areas,简称CSA)。我们放大到加利福尼亚州和硅谷。我们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美国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假设。创新体系似乎在各州层面运行;核心统计区域太小,以至于系统性溢出了边界。从高科技制造业(High‐Tech Manufacturing,简称HTM)、中高科技制造业(Medium‐High‐Tech Manufacturing,简称MHTM)、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s,简称KIS)和高科技服务业(High‐Tech Services,简称HTKIS)的角度对样本进行分解,并没有改变这种模式,而是对其进行了改进。

相关报告
  • 《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6-21
    • 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应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为主要目标,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手段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提升整体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国家间经济角力和竞争的主战场,彰显着综合国力。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创新驱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制造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大、创新活动密集、发展空间广阔等特征,是产业创新发展的主体和中流砥柱。德国、美国、日本等创新强国正是通过将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应用到制造业,促进制造业升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应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为主要目标,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手段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提升整体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全球制造业变革新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孕育突破,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发展战略,纷纷提出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战略布局,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新一轮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并带来制造业技术体系、生产模式、组织形态的重大变革,全球制造业发展呈现出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绿色化等新趋势。 (一)“大物移智云”加快发展,生产方式更加智能化 随着“大物移智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日益渗透融入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全过程,推动产品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主要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均把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发展的主攻方向,德国提出工业4.0、美国发展工业互联网、法国实施未来工业计划等,一些跨国企业也纷纷加大智能化改造、先进机器人研发的投入力度,传统制造加速向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转变。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到2025年,发达经济体中15%-25%的企业制造将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而新兴经济体中该比重将占5%-15%。 (二)规模化生产向定制化生产转变,组织方式日益网络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发展,带来制造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也推动了制造企业组织流程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成为制造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新途径。与此同时,网络发展带来的众创、众包、众筹、线上线下互动等方式,可以汇聚全球的创新资源为企业提供生产研发服务,网络协同创新成为新的风向标。 (三)生产制造和服务环节加速融合,产业链条服务化趋势明显 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程度的加深,服务化已经成为引领制造产业升级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制造业走向高级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服务型制造日益成为新的产业形势,推动制造企业从单一产品提供商向产品与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产业价值链重心由生产端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转移,推动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兴起。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通用电气公司(GE)、耐克(NIKE)、罗尔斯-罗伊斯航空发动机公司(ROLLS-ROYCE)、米其林轮胎等众多知名跨国公司的主营业务都已经实现了由传统制造向制造服务业转型。 (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产过程加速绿色化 随着制造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制约矛盾的日益突出,为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绿色化转型战略和理念,欧美的“绿色供应链”、“低碳革命”、日本的“零排放”等新的产品设计理念不断兴起,“绿色制造”等清洁生产过程日益普及,节能环保、新能源、再制造等产业快速发展,并成为发达国家重塑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世界工厂,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总量规模大、参与国际分工程度高,在全球制造业占据重要地位。 (一)总量规模全球第一 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工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不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也成为支撑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国际比较看,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0%, 居世界第四;2010年为19.8%,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工业大国;2015年已高达26.7%,比排名第二的美国高9个百分点,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受市场需求规模逼近峰值、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和制造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双重影响,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钢铁、冶金、电解铝等传统制造业领域出现大量产能过剩,增长乏力;而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却保持较快发展,先进产能比重快速提高,2017年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提高至10%左右。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和占比提高也是工业结构优化的重要表现,近五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13%以上,比全部工业快6个百分点以上。部分先进制造业前沿领域表现颇为耀眼,2017年工业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同比分别增长68.1%和51.1%,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大型飞机、5G通信等重大项目也加快突破发展。 (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08年的0.61%增加到2017年的1.1%左右,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根据德勤全球消费与工业产品行业团队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编写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2016年中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指数位居全球第一,是目前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从创新能力看,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共同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在128个经济体中名列第22位,比2012年提升12位,成为该报告发布10年来第一个跻身全球22强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尽管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如下突出问题:一是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矛盾凸显,有效供给不能完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需要提高供给侧对消费结构升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二是“大而不强”问题突出,部分行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产品质量不高;三是传统比较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体制机制束缚问题突出;四是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遇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分流”两头挤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难度较大。 我国制造业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 为应对新一轮全球制造业领域竞争,切实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我国应把握发展机遇,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不断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一)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工业基础能力直接决定着产品性能和质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四基”发展严重滞后,使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必须加快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围绕高端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梳理出需要重点攻克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制约,集中力量予以各个突破。 (二)促进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着力攻克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基础,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二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实施传统行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三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通过创新设计、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服务等,延伸服务链条,促进服务增值。四是注重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工程”,重点支持轻工、纺织、机械等传统行业技术改造、共性技术研发和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推动传统产业内涵式发展。实施创新成果转化促进行动,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等创新载体改造提升。实施清洁生产行动,鼓励采用先进的节能、节水和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实施升级改造。 (三)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质量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升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技术创新的过程。为此,要把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作为增强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按照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署,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 (四)推进“制造业+”发展 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步伐加快,制造业与相关产业和要素深度融合,催生更多引领制造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为此,要把握“制造业+”发展趋势,按照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新要求,促进“制造业+科技”、“制造业+金融”、“制造业+人才”等要素深度融合,催生“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互联网、大数据”等一批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五)切实改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也是竞争力。面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特朗普制造业回流和新兴经济体加快制造业发展的竞争态势,一是积极挖掘潜力,针对企业用工、税费、物流、融资、能源等成本问题,采取务实措施,降低实体企业成本,二是需要从体制机制的改革上发力来提升营商环境质量,加快完善现代高效的政府治理体系,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以政府效率提高换得制造业效率改善。.
  • 《徐工信息张启亮:中国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有望在5-10年完全融合》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0-07-08
    • 研究表明,基建增速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GDP增速0.1个百分点左右,其对于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2020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将如何“辞旧迎新”,拉开新基础设施制造的序幕?   国家领导人在4月1日表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具有万物互联、信息汇聚、异地协同、远程服务的优势。   “中国传统制造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现已来到了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路口。”徐工信息总经理张启亮告诉新华日报财经客户端。   疫情发生以来,徐工信息紧急行动,发挥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为疫情防控、复产复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与此同时,面对未来将如何搭上新基建的快车,抢占风口,破局智能制造等问题,张启亮坦言,新基建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拉动投资,而更在于帮助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创造出更多新消费、新制造和新服务等动能。   “以工业互联网为例,其通过升级生产模式、强化供应链掌控力、提升融资能力以及共享研发资源等赋能中小企业,助跑中小企业最终实现数字化升级。” 风口到来前,最有分量的参赛者已站上了新“起跑线”   徐工是中国最早一批涉猎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探路者”。   2010年前后,中国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核心的“两化融合”建设;以智能化为终极使命的工业互联网建设,尚未进入工业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的实践半径。   但是在欧洲,以德国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国家,已经开始走上以智能制造为关键的工业发展道路。2010年,德国发布了“德国高技术2020战略”;2011年11月,“工业4.0”被德国政府采纳为“未来计划”之一;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工业4.0”的理念和计划由德国政府正式发布,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愿景。   时不我待。被派去欧洲学习回来的张启亮立即带着团队成立了两个事业部——产业物联和智能制造,目标是将互联网与产业进行融合,以实现降本增效、优化产业链,建立工业新场景。   不过,究竟如何融合、如何互联?即使对于中国工程机械制造龙头企业徐工来说,工业互联网领域仍是个全新挑战。   “当时我们也不完全清楚应该怎么做,但唯一确定的是不再做ERP、CRM这些传统业务,我们需要自己开设一条新的‘起跑线’。”张启亮说。   这个重要决定,得到了正在向世界工程机械行业顶尖企业进军的徐工的大力支持。工业4.0的全球大势下,这个工程机械领域巨人迅猛转身——在工业互联这个概念还不为很多人所知的时候,徐工作为最有“分量”的参赛者之一,已经站到了这条全新的“起跑线”前。   2014年,徐工信息孵化于徐工,正式成立,这也成为徐工迈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张启亮并没有意识到,他和团队已然站到了风口之前。 从2017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以来,国内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在各行业取得很好的成果,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徐工信息于2016年自主研发出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现已成为国家级十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拥有强大的设备连接、数据采集和边缘计算能力,平台对海量工业数据进行汇聚、管理、分析,提供工业机理模型、应用开发和数据可视等能力,能够轻松实现工业APP快速开发,满足各种工业场景的需求,切实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2015年,“新基建”开始被政府提及;2019年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第一季度,中央、工信部密集“喊话”加快新基建建设,随后,各省陆续发布今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计划,“新基建”彻底被点燃。 从“铁公基”到“新基建”,工业互联网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过去,传统的基础设施以铁路、公路等为代表,常常被称作“铁公基”,于产业而言是外生的。如今,以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孕育着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对于新基建“突然间”的热潮涌动之因,张启亮分享了他的看法。   首先,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过去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因此,中国必须考虑新技术来完成工业4.0的升级,“新基建”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国家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   其次,2019年年底新冠疫情的爆发,使数据智能、网络协同等加速推动了中国制造业来到高质量转型的十字路口,而工业互联网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推着企业去“变”。   再次,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无法复工复产,因此企业家们开始意识到不能只靠“人”来保证稳定生产,智能化的生产线和“上云”决策可以集成上下游产业链,还能降低风险。   最后,张启亮也指出,两化融合为工业互联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他看来,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需要一个平台来协助承载全产业链的生产要素,否则,不管是决策还是管理都是零散的。而工业互联网正是这个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重要平台。   徐工信息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界面视图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下,究竟应该“跨界”还是“深耕”?   与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的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天然的技术性和前瞻性,决定了它与市场的需求是直接耦合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遵循‘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让政府和市场之手更好地协同发力,鼓励不同主体运用市场机制开展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张启亮强调。   在此轮基建中起主导作用的企业,到底该如何设计“新基建”落地之路?   作为最早一批“探路者”的徐工信息,给出了它的回答。   “每个行业的需求不同,最初我们针对不同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效率低不说,做不透也打不通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就会遇到瓶颈。”张启亮表示,后来,徐工信息将把目光从“跨界”收回,聚焦于工业行业垂直领域及其上下游,做深做透,打造生态圈,帮助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植根于徐工,徐工信息已经迈出让行业歆羡的一步。 2019年11月,徐工与中国联通签署了5G(智能制造)智慧工厂及物联网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开展工业领域深度融合的技术研究合作,共同建设基于中国联通物联网连接的商业使能平台,融合打造云大物智安等方面的应用,投身5G智慧工厂的建设。   其中,徐工信息在依托长期深耕行业的经验基础上,将发挥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工业大数据领域的产品优势,与联通共同在平台建设、数据治理、数据清洗、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引擎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这是工业互联网生态合作领域内的强强联合。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徐工信息还与江苏联通签署了业务合作框架协议,聚焦工业制造领域,基于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共同对外提供服务,推进端到端方案的研究,打造工业制造领域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圈。   新华日报财经客户端了解到,在未来,徐工还将与中国联通共同筹备建立5G联合实验室,“汉云+联通5G”将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领域深度融合提供新型应用的“汉云模式”。 中国工业互联网10年或进入世界前列,期间企业将面对“四大难题”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如何不让“新基建”的理念浮于概念、实践浮于表面,一批“务实型”企业已经提出了思考。   张启亮认为,新基建的发展可能会遇到“四大难题”。   首先,在传统制造业企业家们的思维认知中,“新基建”还属于新鲜事物,应用价值能否体现,还是未知,因此他们大多还处于观望状态中,不想或不知如何“试水”;   其次,数据归属权的划分还比较模糊,国家还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若未来数据会有大面积的链接和共享,就会出现归属权和使用权的纠纷等问题;   再次,目前工业互联网平台主推的还是“公有云”的模式,设备相关会连接到数据平台上,因此,数据安全成了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要保证网络体系的良好运作;   最后,疫情开年给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的工业企业带来沉重打击,要先考虑“活下去”才能考虑新基建,因此很多企业没有资金也不敢投资新兴领域。   “但是,我们也要始终抱有积极应对的态度,相信新基建在未来三年会有初步成效,5G基站在五年间基本上会完全建成。”张启亮预测,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建设周期可能会长一点,目前来看应该分两个阶段:2020-2025年,工业互联网初步体系建成并开始逐渐带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2025-203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会进入世界前列,彼时,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已经完全融合,就像我们身边的空气和水一样,成为普遍的事情;2040年左右,随着新基建各领域的发展和贯通,新的经济和社会形态便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张启亮用“忘” “聚” “合”三个字总结了未来在智能化社会,企业应遵循的守则——“忘”即忘却过往的成功,继续创新前进;“聚”即要聚集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强聚合的生态体系,一强共强;“合”,将工业企业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企业才能生生不息,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