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理所在湿地黑碳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liuzh
  • 发布时间:2018-08-08
  •   黑碳是生物质或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具有多孔结构的稳定性碳,被认为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气传输过程中,黑碳气溶胶不仅可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同时可作为载体传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伴随大气环境中黑碳的沉降,土壤碳库中稳定性碳的比例和土壤理化性质都受到其显著影响。近百年来,人类活动的加剧使人为源黑碳的产生量逐渐增加。但目前国际上评估土壤中黑碳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相关研究比较缺乏,特别是针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更加缺乏。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演化与生态功能学科组于2012年开始逐步开展评估黑碳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的相关工作,目前已完成对东北地区典型湿地分布区中黑碳储量以及近百年来黑碳沉积通量的重建工作。研究结果表明,湿地中黑碳含量约占有机碳含量的5.4%,并以此推断全球北方泥炭地中黑碳储量约为290亿吨,相当于1100亿吨二氧化碳长期稳定地储存在泥炭地土壤碳库中。湿地生态系统黑碳沉积过程不仅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也与各区域人类活动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之前,三江平原的农业资源开发和大兴安岭的林业资源开发均造成了黑碳沉积通量在当地湿地生态系统中明显增加,其中黑碳沉积通量在部分时期超过了100g C/m2.a。随着自然资源开发活动逐渐受到环境友好政策的限制,各区域人为活动对黑碳沉积通量影响的差异性逐渐降低,东北地区典型湿地的黑碳沉积通量主要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北东部地区的湿地黑碳沉积通量逐渐增加并明显高于西部地区。通过一系列研究,重建了东北地区沼泽湿地黑碳累积历史,阐明了黑碳累积的空间分布差异,探讨了黑碳累积的影响因素,增进了对东北地区沼泽湿地固碳潜力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首次估算了全球湿地稳定性碳(黑碳)储存量,其明显高于其它陆地生态系统,进一步论证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重要性。上述系统研究在湿地黑碳研究方面位于国际前列。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209;41571191)、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2CB956100)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602300)的资助。研究成果发表在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Geoderma、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等国际期刊上。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泥炭藓湿地的金属-有机碳交互作用----土壤碳封存新机制探索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耕地保护与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3-08-31
    • 2023年8月19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冯晓娟研究员团队发现泥炭藓湿地中独特的金属-有机碳保护机制。相关成果以“泥炭藓通过活化金属氧化物提高土壤对矿物结合有机碳的封存能力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泥炭藓是一类重要富碳湿地(泥炭地)的旗舰物种,泥炭藓湿地是全球碳积累的热点区域。传统观点认为,泥炭藓湿地有机碳库以植物残体或颗粒态有机碳(POC)主导。但作为一种周转更慢的土壤碳库,矿物结合有机碳(MAOC)在泥炭藓湿地中的积累却未被关注。近期研究发现,泥炭藓独特的酚类代谢产物可以活化铁氧化物,并促进其与有机碳的结合。冯晓娟团队对我国20个泥炭藓湿地和29个非泥炭藓湿地开展野外调查,比较了泥炭藓湿地、非泥炭藓湿地以及草地、森林和冻土分布区表层土壤中金属结合有机碳(bound OC)和活性铁铝氧化物的含量,并评估了bound OC对MAOC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泥炭藓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金属-有机碳交互作用的热点区域,其bound OC在土壤有机碳中的占比显著超过非泥炭藓湿地、森林、草地和冻土。泥炭藓湿地的酸性环境为铁铝氧化物的活化和积累创造了先决条件。泥炭藓独特的酸性酚类代谢产物进一步加强了金属-有机碳的交互作用,并在铁铝含量较高的火成岩型湿地中尤为显著。 这项研究揭示了一种重要的碳封存机制,即泥炭藓通过活化金属氧化物促进湿地中MAOC的积累,并实现长期碳封存。泥炭藓不仅是一个“泥炭建造者(peat builder)”,还是一个高效的“铁锈工程师(rust engineer)”。这一发现对泥炭藓湿地的保护和恢复以及完善对全球碳循环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 《上海有机所在催化不对称合成笼手性碳硼烷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7-30
    •         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反应对于大量合成手性化合物以适应医药界对于手性药物日益增长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来,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不对称反应用于合成手性分子,然而目前尚未有有效的方法应用到笼手性碳硼烷领域。十二顶点碳硼烷是由两个CH和十个BH顶点组成的笼状分子,被视为苯的三维类似物,具有σ芳香性及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在生物医药(硼中子俘获疗法试剂)、有机光电材料、金属有机催化剂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用途。然而由于不对称合成手段的缺乏,在硼笼上实现手性的研究尚处于简单手性拆分的初级阶段,大大限制了其应用于药物化学、材料化学及不对称催化等“手性”在分子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领域。邻-碳硼烷的CH和BH位点分别位于高度对称的二十面体的十二个顶点,而取代基的引入可以降低分子的对称性,从而在硼笼上引进手性要素。例如,在1-位取代的邻碳硼烷4-或5-位再进行官能团化即可构建手性分子(图1)。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沪港化学合成联合实验室谢作伟课题组一直致力于发展过渡金属催化选择性碳硼烷BH位点官能团化方法。在前期发展的钯催化分子内B−H键芳基化工作基础上(J. Am. Chem. Soc. 2015, 137, 3502),通过手性拆分及衍生化确定了一对邻-碳硼烷分子内4/5-位B−H键选择性芳基化产物的绝对立体构型。并利用手性单膦配体(R)-BI-DIME首次实现了碳硼烷笼手性化合物的高效不对称合成,以最高可达96% ee的对映选择性高效构建含有新型手性硼笼骨架的分子内B−H键芳基化-环化产物(J. Am. Chem. Soc. 2018, DOI: 10.1021/jacs.8b01754)(图2)。DFT计算表明在手性催化剂金属中心对邻-碳硼烷不对称B−H亲电取代的关键反应步骤中,S-与R-构型过渡态在能量上有2.0 kcal/mol的差值,在机理上进一步验证了催化过程的立体选择性。以此为基础,关于手性硼笼分子的设计研究将开启碳硼烷化学研究的全新领域。该工作被JACS Spotlights 以Direct Chiral-at-Cage Carborane Construction 为题作了亮点介绍。   上述研究工作在谢作伟和副研究员邱早早共同指导下完成,期间得到了研究员唐勇、游书力和汤文军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沪、港两地科研人员跨领域积极合作的代表性工作。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香港裘槎基金会联合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香港研究资助局联合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