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八》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9-19
  • 如果透过历史的长河回望这70年,人们会看到一个怎样的中国?

    70年,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到繁荣发展,一座座大山从荒凉苍茫变为绿意盎然。

    70年,亿万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汗水在神州大地上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锦绣画卷。

    这幅画卷的名字叫——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追求

    翻开世界植被图,你会发现整条北回归线上的陆地,大部分被沙漠覆盖。然而,在我国华南地区,却可以见到大片的绿色森林。其中,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最为抢眼,被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

    这里是新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56年,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历史也由此开篇。

    走进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层层叠叠的绿意扑面而来。山间流水潺潺,峰顶云雾缭绕,空气自然清新。这里就像一个天然氧吧。

    鼎湖山能成为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得益于季风带来丰沛雨水的滋润。而千里之外的陕北地区,干旱缺水的延安却一度“盼”水也“怕”水。

    几十年前,延安越来越多的山坡被开垦成农田,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74岁老人侯秀珍回忆说,一刮风,尘土遮天蔽日,家家门口都挂着个掸子,进门头一件事就是在门口掸土。一下雨,山上的农田根本存不住水,连泥带水就往川道的稻田里泄,农民只能用盆把稻田里的泥往外舀。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退耕还林工作。经过20年不懈努力,延安完成退耕还林10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2.5%。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88%。

    曾经荒山秃岭的延安,如今已被深深浅浅的绿色点染。山地苹果、核桃、花椒等林果业,也为退耕群众带来了富裕的新生活。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建设美好家园,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被重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70年来,亿万中国人民为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家园而不懈努力。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绿化祖国”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园林城市”创建,再到现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华大地上的绿色越来越多,城乡环境越来越美。

    这是一组自带“美颜”效果的数据——

    1956年来,我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达2750处。各类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达170多万平方公里。大多数重要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保护,一些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在祖国北疆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1999年来,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08亿亩,在保水固土、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等方面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

    如今,全国已建成城市公园15633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1平方米,是1981年末的近十倍。

    70年,两万多天,新中国的山川正在改变模样。

    美丽中国,是协同推进发展和保护的艰辛探索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1983年,一部名为《话说长江》的纪录片在全国热映。一首《长江之歌》更是唱出了中华儿女对母亲河的眷恋深情。

    出世界屋脊,跨峻岭险滩,纳百川千湖,长江横贯祖国东西,是两岸数亿人民生产生活的依托。然而,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污染物排放总量大、长江生物完整性下降,万古奔腾的母亲河“病了”。

    长江之“病”,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突出病症。

    一个迫切想让百姓过上富裕日子、迫切想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人口大国,只用了半个多世纪,就走过发达国家两三百年的工业化历程。

    与此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空气变得污浊,酸雨侵扰,雾霾来袭;河水从“淘米洗菜”变成“鱼虾绝代”;生态系统也不时敲响警钟。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艰辛探索。

    时间是最客观的书写者,她忠实地记录着奋进者的步伐。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90年代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2013年,对中国环境保护事业来说,值得永远铭记。

    PM2.5,这种还不到头发丝粗细二十分之一的细颗粒物,在这一年成为全中国最关注的环境和健康问题。新年刚过,多地空气质量数据纷纷爆表。中国东部平均雾霾天数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

    2013年,“大气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

    2015年,“水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

    2016年,“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

    要蓝天、要碧水、要净土,中国以决战姿态向生态环境问题全面宣战。

    《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2013-2018年)》显示,2018年全国GDP相比2013年增长39%,能源消费量和民用汽车保有量分别增长11%和83%,但多项大气污染物浓度实现大幅下降,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一增一减的背后,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速推进,环境法治日益完善严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越来越绿。

    美丽中国,是中国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贡献

    赛罕坝上闹大风,沙尘暴吓跑了即将嫁到这里的新娘子,姑娘悔婚了。

    这是电视剧《最美的青春》里的一个情节,讲的就是塞罕坝造林人的故事。

    几十年的绿色接力,从一棵树,到一片“海”。如今的塞罕坝,已从沙海变成绿海,成为一片生态乐土,风沙成为尘封的历史。

    2017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的卫星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7年,全球绿化面积增加5%,仅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就占全球增量的25%以上,位居世界首位。塞罕坝正是中国为全球“增绿”的代表。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建设美丽中国,近14亿人口大国走上绿色发展之路,是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贡献。

    很多改变就悄然发生在我们身边:城区里的公交车不再突突冒黑烟,变身新能源电车;绿色低碳出行的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随手拿起手机扫一扫,每个人都可以是低碳行动者。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约46%,提前完成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至45%的目标。

    中国人民建设美丽家园的努力,吸引着世界目光,赢得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常德、常熟、东营、哈尔滨、海口、银川等6个城市被评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今年4月,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北京延庆盛大开幕。这是时隔20年后,世园会再次回到中国。这场园艺的“奥林匹克”成为中国向全世界展示绿色发展成就的一个窗口。

    “相信北京世园会会给参观者带来享受,让绿色理念更深入人心。”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主席奥斯特罗姆说。

    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这是我们对美丽中国最美好的期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努力的方向。

    70年,我们站在了一个美好的起点。沿着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继续前行,我们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记者 高敬 参与记者 周颖)

相关报告
  • 《2019年7月中国电煤指数述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15
    • 2019年8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公布7月中国电煤价格指数为488.13元/吨,环比下行0.79%,同比下降8.34%。其中,监测的31个省市(不含北京市)中,价格下行地区数量减少4个至14个,下行最大幅度收窄至30.98元/吨;其他17个地区电煤价格全部上行,涨幅上涨至45.40元/吨以内。本月煤炭价格上下行地区数量小幅变动,全国煤炭价格活动范围整体上行,反映出市场煤炭供应小幅趋紧,中国电煤指数上行动力增加。 煤炭主产地方面,三西地区煤炭价格窄幅震荡。其中,山西及蒙西地区煤炭价格稳中略降,而陕西煤炭价格出现小幅上行,涨幅达到5.94元/吨。分析认为,导致主产地煤炭价格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方面:1、山西及蒙西煤炭主产地受下游需求较弱且库存高位影响,市场煤炭销售呈现旺季不旺的现象,煤炭价格运行较为平稳;2、7月传统燃煤旺季,部分下游用户补库拉运、煤管票及环保政策限制生产、铁路降费等因素交织,陕西煤炭市场销售情况较为乐观,消费量有所增加,煤价上行动力增强,价格小幅上行。 东部沿海消费地区,煤炭价格小幅震荡,煤价变动幅度在7.66元/吨以内。分析认为,形成沿海消费地区煤价震荡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7月份,沿海电厂月均日耗上涨4万吨至67万吨水平,较去年同期减少10万吨,与此同时,月均库存却高出去年同期约285万吨,宽松的煤炭市场格局依然是东部沿海消费地区煤炭价格下行的主要因素;2、尽管需求较为宽松,但气温的上升仍为下游补库带来一线生机,火电调峰作用凸显,阶段性需求趋紧提振沿海煤炭价格。 秦皇岛煤炭网分析认为:7月份,电厂库存高位运行,煤炭供应大于需求,市场悲观情绪扩大,7月中国电煤价格指数小幅下行。8月份,下游气温震荡运行,居民用电受高温和台风天气交替影响,用电量将会出现波动,沿海煤炭市场煤炭价格随之震荡运行。
  • 《2021年中国半导体上市企业成绩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4-12
    • 近日,华为发布2021年财报,在经历美国制裁的4年后,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6368亿元人民币,同比2020年(8913亿)减少了28.6%。这是过去十年里,华为首次销售额出现大幅下滑。 美国的制裁让华为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但在这下滑的销售额中,华为2021年净利润增长11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9%。华为交出的这份答卷,或许不算最漂亮的答卷,但一定算的上是华为能做的最优解。 最近,国内多家半导体企业也公布了2021年财报,在面对半导体短缺、地缘政治压力、以及研发的三重压力下,2021年中国半导体企业成绩单如何? 半导体设计行业硕果颇丰 中国半导体协会魏少军曾公开表示,2021年中国十大芯片设计企业的门槛提高到66亿元,综合增长率达到29%。2021年预计有413家企业销售超过1亿元,比2020年的289家增加124家,增长42.9%。 来源:ICCAD 韦尔股份在2021年收入约240亿元,较2020年度增长约21%。其中半导体设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205亿元,较2020年度增长约18% 在2021年,韦尔股份推出了应用于智能手机的2亿像素全球最小0.61微米像素尺寸产品。对于业绩的增长其表示,公司在汽车及安防等领域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车载CIS实现营业收入约23亿元,较2020年增长约85%;中高端安防CIS产品营业收入实现了约70%的增长。 兆易创新2021年收入达85.1亿元,同比增长89.25%,营业利润为23.04亿元,同比增长145.39%。兆易创新在2021年,需求旺盛叠加产能紧缺,公司MCU出货量翻倍增长,单价提升,毛利率提升。 2021年兆易创新NOR Flash收入大幅增长,毛利率提升,主要因为:一是,供需矛盾,21年全年供给紧张,导致NOR Flash涨价;二是,客户结构升级,来自工业、通信、汽车客户的收入占比提升,车规方面,2Gb大容量NOR Flash通过AEC-Q100认证,完成2Mb-2Gb容量全覆盖,多家车企批量采用;三是,产品结构升级,工艺节点从65nm向55nm转移,高单价、大容量产品占比提升。当前工业、通信、汽车需求持续强劲,公司产品结构持续升级,据判断客户、应用结构升级给NOR Flash带来提价空间,营收有望维持高增长。 华润微实现营业收入9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26%,利润总额22.3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9.43%。 具体来看,公司的功率器件产品主要MOSFET、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这两类产品受市场关注度较大,另外还有SBD(肖特基势垒二极管)及FRD(快恢复二极管),功率IC产品主要有各系列电源管理芯片。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控制及汽车电子等领域。据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披露的信息,公司IGBT已进入整车应用。 卓胜微在2021年营收达到46.36亿元,同比增长66.05%,营业利润达到22.24亿元,同比增长82.60%元。 受益于5G通信技术发展催生的射频前端产品市场增量需求,结合公司在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布局,公司经营业绩较上年显著增长。公司的传统优势产品射频分立器件产品通过持续升级、快速迭代实现进一步放量;公司的新产品-接收端射频模组产品,凭借良好的产品性能、充足稳定的供应交付能力等优势,在客户端快速上量并持续渗透,推动业务稳步发展。 国内制造行业持续高景气 2021年国内半导体制造行业持续景气,由于全球半导体产能紧缺,各大制造企业收入增长超预期。 其中,中芯国际实现营收356.331亿元,同比增长29.7%;华虹半导体收入达16.20亿美元,同比增长69.6%;士兰微营收达71.94亿元,同比增长68.07%,净利润增长21倍。 以两大龙头晶圆厂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的营收占比来看,2021年中智能手机、消费电子仍是晶圆厂营收的大头,分别占据中芯和华虹的58.7%、63.7%;而智能家具和汽车业务也称逐渐崭露头角,占据中芯和华虹的12.8%、19.4%。 华虹半导体表示,由于全球疫情等因素,芯片需求持续增高,国内设计公司也对本土晶圆厂提出了更高要求,华虹半导体秉承“IC+PowerDiscrete”的战略,加速扩产,公司综合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入质的飞跃。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中芯国际的研发投入占比少了5.4%,对此中芯国际表示是因为产能紧张,部分研发产能投入生产以保证客户需求,从而导致研发占比下降。也就是说,中芯国际连研发产能都被“征用”做量产了。 足以看出,2021年产能紧缺严重,对于2022年,国内晶圆厂商也在继续扩产。从未来厂商的布局来看,12英寸厂是国内厂商扩张的主要对象。 华虹半导体表示2022年,将扩充华虹无锡12英寸产能,力争在年底释放至超过9万片/月。 今年2月底,士兰微与大基金二期牵手共同出资8.85亿元,认缴士兰集科新增注册资本8.27亿元,增资价款将用于“24万12英寸高压集成电路和功率器件芯片技术提升及扩产”项目。 去年11月,中芯国际通过全资子公司中芯控股,与其它投资方合资设立中芯东方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中芯东方规划建设月产能为10万片的12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聚焦于提供28纳米及以上技术节点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 中芯国际称,2022年计划产能的增量将会多于2021年。 国内晶圆厂前后脚披露的强劲业绩增长,显示着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速度,成长茁壮。其不约而同地加快“扩产”,也意味着半导体产业将继续维持高景气,结构性产能紧张持续。 国产封装企业奋勇前进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21年中国封测产业规模为2763亿元,同比增长10.1%。 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都已经进入全球封装企业前十。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按营收口径分列第3、5、6位,市占率分别达12.0%、5.1%、3.9%,长电科技已处于国际第一梯队,通富微电与华天科技处于国际第二梯队。 细看长电科技发布的2021年财报,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305.02亿元,同比增长15.26%,其中研发投入费用为11.85亿元,相较去年提升16.3%。 2021年通富微电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8.12亿元,同比增长46.84%,营收规模继续排名全球行业第五位。 同为国产封装巨头华天科技2021年营收总收入121.05亿元,同比增长44.42%。华天科技公司表示,2021年集成电路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公司订单饱满,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对业绩表现起到支撑作用。 在2022年国内封装厂将目光放在了先进封装上。 长电科技董事长郑力表示:“先进封装,或者说芯片产品制造,可能成为后摩尔时代的重要颠覆性技术之一,特别是后道成本制造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有望成为集成电路产业的新的制高点。” 去年,长电科技陆续完成50亿元人民币定增项目,ADI新加坡测试厂房收购,宿迁新厂投入量产。 长电还表示2022年公司将推动实施技术开发5年规划,面向5G/6G射频高密度系统的封装及系统级测试,超大规模高密度QFN封装,2.5D/3Dchiplet,高密度多叠加存储技术等八大类逾三十项先进技术开展前瞻性研发。 通富微电在先进封装方面公司已大规模生产Chiplet产品,7nm产品已大规模量产,5nm产品已完成研发即将量产。 2021年11月,华天科技发布公告以现金及专利和非专利技术认缴出资5.7亿元,与南京浦口开发区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合伙企业,在南京市浦口区设立由华天科技控股的华天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而华天江苏将从事晶圆级先进封装测试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Yole Développement发布的2021年封装市场的数据情况,国内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均进入全球先进封装支出前七,可以看出国内封测企业研发的决心。 总结 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我国的集成电路产品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是全球最为完整的芯片产品体系之一,不仅在中、低端芯片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在高端芯片领域也摆脱了全面依赖国外产品的被动局面。 最近,华虹从港交所转向大陆交易所上市,成为又一所回归科创板的半导体公司。 我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的虽起步较晚,但经过近20年的飞速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在全球集成电路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内设计业整体产业规模还不到1000亿美元,与每年1500多亿美元的中国市场消费相比还有不小的缺口。但这份2021年的中国半导体企业答卷,亮丽又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