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推出整体式空气源热泵产品》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03
  • 2025 年 1 月 2 日消息,韩国三星公司推出新款住宅用空气源热泵,适用于多单元住宅、公寓、新建和改造项目,目前已在北美市场上市。

    该产品包括 Slim Fit EHS ClimateHub 系列的两种型号:ClimateHub Mono 和 Hydro Unit Mono 系统。前者内置水箱,尺寸为 600 毫米 ×1850 毫米 ×598 毫米;后者为壁挂式,尺寸 530 毫米 ×840 毫米 ×350 毫米,可搭配第三方水箱使用。系统配备多种部件,并支持不同功率的电加热器,用户可组合出最高 9 千瓦的电加热器,以满足极寒地区的可靠供暖需求。

    这些热泵可与三星室外机 EHS Mono R32 HT Quiet 配合使用,采用 R32 制冷剂,在低至零下 25 摄氏度(出水温度 55 摄氏度时)可实现 100% 制热性能,零下 30 摄氏度时制热性能可达 87%。室外机标称功率达 14 千瓦,性能系数为 5.0,其换热器经优化可传输更多热量,并搭载嵌入式人工智能技术,能根据用户需求调节生活热水温度,降低能耗。

    当与光伏系统及其他设备连接时,人工智能家居功能可全面发挥,实现能源管理,优化热水和供暖操作,用户还能直观控制温度与设置,监控太阳能光伏系统状态及能耗,控制其他智能设备。

  • 原文来源:https://www.wedoany.com/zh-cn/shortnews/kKmzeVRQ.html
相关报告
  • 《三星弹出式前置摄像头手机遭曝光》

    • 来源专题:宽带移动通信
    • 编译者:张卓然
    • 发布时间:2020-05-30
    • 在第一部现代智能手机问世后不久,许多公司就意识到消费人群对更大的屏幕有需求。智能手机显示屏的尺寸已经扩展到平板电脑屏的比例,但为了更高效地利用屏幕区域,许多公司便对摄像头进行了一些奇怪的改造,于是就产生了凹口前置摄像头、打孔前置摄像头,甚至还有弹出式前置摄像头。三星已经试验了凹口和打孔前置摄像头功能,据透漏三星正计划试验弹出式前置摄像头功能。 这一消息来自OnLeaks,其经常对大众爆料即将面市手机的消息,而且爆料极其可靠——不是爆料手机照片或消息,而是爆料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文件。设备制造商通常会将这些文件提供给配件制造商和制造合作伙伴,然后这些制造商和合作伙伴将信息文件透漏给OnLeaks。OnLeaks在互联网上的爆料较准确,即使新设备距离发布上市还有好几个月。 但这个爆料有些不寻常,因为并不知道这款所谓的三星手机名称是什么。从整体设计和边框形状来看,这很可能是三星A系列的低端型号。尽管大多数三星手机都是凹口或打孔前置摄像头,但这款手机的顶部边缘有一个弹出式前置摄像头,类似于2019年的OnePlus 7 Pro设计。 这款不知名称的手机也有一些奇怪的特点。背面有三个摄像头传感器,和较贵的三星A系列手机一样。还有6.5英寸显示屏底部的大“下巴”,这LCD显示屏比OLED显示屏还便宜(因为没有内置指纹传感器,背面有传统传感器)。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升降摄像头装置,这也是手机提价之处。 这种设计的结果就是不会有诸如屏幕顶部缺口等产生的视觉干扰。摄像头可以安全隐藏在手机机身里,在不用的时候也会更安全。然而,摄像头是一个运转部件,很可能会在某个时候出现故障。 爆料者推测距离官宣产品还要几个月,但不知道是否会在美国发布。因为三星的许多A系列手机都是最先在亚洲和欧洲上市,还不清楚这款手机规格或功能方面的信息。即使有小巧的弹出式前置摄像头,但大众也许并不会持续关注这款手机。
  • 《地源热泵多能互补 助力合肥走出南方供暖新路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2-25
    • 1月15日,安徽省合肥市少见地下起了中雪,落地即化的雪花让空气格外阴冷潮湿。然而,坐落于巢湖边的安徽创新馆内却温暖而干燥。为这座场馆提供清洁热力保障的,是合肥滨湖新区核心区区域能源项目3号能源站。 能源站位置图 借助于地源热泵等新能源,合肥走出了一条既有别于传统北方集中供热,又不同于南方电力空调的第三类集中供热模式。 调研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模式既涵盖城镇居民集中供热,又广泛涉及城市工商业用汽,同时依据合肥当地资源禀赋与气候特点,集中供热、供冷相结合,最大限度兼顾冬冷夏热地区人民日益提升的生活舒适度,与企业经济效益双重需求,不可谓不是行之有效的南方特色城市供暖新路径。 01 工业居民受益、冷热联供合肥开好头 古称“庐州”的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虽然合肥并不属于强制性供暖地区,但年平均气温仅有15.7摄氏度,且平均相对湿度高达77%,体感气候以夏季炎热潮湿、冬季阴冷潮湿为主要特点,属于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随着当地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合肥冬季居民采暖挖潜空间巨大。 据合肥热电集团董事长、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冬冷夏热工作委员会主任方振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合肥就开始专门成立热力公司,启动全面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之路,2002年政府还颁布了《合肥市城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 “但与传统的北方集中供热和南方空调取暖不同,合肥走的是‘既涵盖城镇居民集中供热,又广泛涉及城市工商业用汽’的第三类集中供热模式。”方振说。 相关数据显示,经过近30年发展,截至目前,合肥集中供热范围已覆盖主城区和三大开发区,合肥热电服务的工商业用户达到395家,居民小区193个,居民用户超11.5万户,供热面积达2500万平方米。 方振指出,合肥独特的供热模式,既有其历史原因,也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尤其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入住企业增多,工商业企业用热需求随之增加;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供热呼声持续高涨,两因素叠加共同推动合肥供热呈现出“既服务于城市居民的集中供热需求,又满足部分工商业企业用热需求”的特点。 在方振看来,除工业供热,新增医院、酒店、宾馆、商场等公共及商业类冷热联供是南方城市发展集中供热的优势所在。 “尤其是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由于气候原因,虽然冬季所需集中供热总时长少于北方强制供暖地区,但夏季对于集中制冷的需求,也极为迫切,二者叠加之后的总需求在时长上并不弱于北方地区。我认为完全可将二者加以统筹考虑,依据各地资源禀赋,与城市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不同规模的热源,这样既可满足地理气候条件及人民生活舒适度的客观需要,也能满足能耗及运行效益等方面的经济性需求。这方面合肥已经开了一个好头。” 合肥滨湖新区核心区区域能源项目3号能源站效果图 据介绍,合肥近年来已开始积极推广冷热联供,发展集中制冷业务。滨湖新区核心区区域能源项目就是区域性的集中供冷供暖项目,根据项目规划,其将建设约500万平方米的供冷供热能力。其中一期3号能源站已于2019年4月正式投产,规划供冷热能力达150万平方米。 02 清洁能源多能互补高效又经济 值得一提的是,滨湖新区核心区区域能源项目采用的热源以地源热泵为主、其他清洁能源供热为辅,这是全国首批、安徽首个全部采用清洁能源的多能互补型区域能源项目,是合肥对于新能源集中供热的首次尝试。 谈及对新能源供热的定位,方振形象地将其称为供热系统里的“静脉”,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新能源综合应用都属于其中成员,与之相对应,传统煤炭的清洁利用则为“动脉”,而天然气壁挂炉等可满足用户个性化能源需求的清洁能源利用模式就是“毛细血管”。 合肥市滨湖新区位置图 那么,滨湖新区核心区区域能源项目是如何借力新能源向供热系统“输血”的?用地源热泵进行冷热联供好在哪里?据合肥热电集团安徽科恩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葛绍鲁介绍,该项目综合采用了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冰蓄冷、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多种清洁能源利用手段,为滨湖新区用户提供所需冷热。 位于滨湖金斗公园中的3号能源站,占地面积仅1万平方米,三个这样的能源站就可以满足500万平方米的冷热需求。 安徽创新馆是3号能源站的首批用户,记者在这里看到,在创新馆地下换热站,不到200平方米的空间里,水泵、板换设备、包着白色保护层的管道等设备布局井井有条,来自能源站的热量通过换热站向馆内供应所需冷或者热。 能源站vr视频截图1 “因无需配备常规能源站那样的大型设备,从而为用户大大节省了站房面积及设备投资,运行维护也更加简便。”葛绍鲁介绍,而且站外也无需配套室外机、冷却塔等设备,既能有效缓解城市区域热岛效应,又能改善建筑外观、美化城市形象。 安徽创新馆之外,中科大金融学院、佳源广场等均已签约成为区域能源项目的集中供冷供热用户。 “在合肥,如果只是夏天单纯供冷,最多有四五个月,单纯冬季供暖也仅三个多月,但是如果开展冷热联供,一年就可使用10个月左右。” 葛绍鲁对记者说,滨湖新区区域能源项目采用多能互补、冷热联供模式,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区域管网和能源站的利用率,而且还能显著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与燃煤相比,年节约标煤6.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9万吨、二氧化硫4800吨、氮氧化物2400吨。 而从经济效益来看,该区域能源系统不仅能够减少机房设备的直接投资,还能通过减少机房建筑面积、降低空调配电容量等途径,节约项目间接投资,使项目综合投资降低60%左右,运行费用降低30%,且因项目能源站全部位于公共绿地地下, 还能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 03 掣肘仍存亟待政策“护航” 记者采访时,3号能源站正在进行最后收尾,再过不久地面绿植就可完全恢复原貌,届时能源站将与公园融为一体。地面碧水蓝天绿草,风景如画;地下清洁能源默默“劳作”,源源不断奉献千家万户。 3号能源站正式投产不到一年,签约用户所覆盖的供暖面积已达到3号站150万平方米设计能力,足见项目市场潜力。 能源站vr视频截图2 “项目建成后不对公园绿地造成任何影响,从一期项目的绿地恢复工作顺利推进即可见一斑。3号能源站的部分地下井是和滨湖金斗公园新建区域一起施工的,事实上仅目前建成井的数量还不能满足500万平米的用户需求,势必需要在公园建成区域继续布井。”葛绍鲁说。 在这种情况下,规划中的待建工程按理也应尽快启动,但实际上记者注意到,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其他规划布井区域尚无施工进展。原因为何?葛绍鲁向记者道出其中最直接掣肘——“尚有部分地源热泵打井用地还有待落实。”“在已经建成的公共绿化区域进行地源热泵打井施工,因为目前还缺乏明确的规划审批流程,导致后续工作推进缓慢。” “能源站能否顺利推进,政府统筹引导很关键。”对此,葛绍鲁建议,就滨湖新区能源站项目而言,建设过程中需要将资源和用户需求有机整合在一起,为避免重复建设,首先需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规划与用户引导工作,在此基础上,能源站在建设阶段也离不开政府部门大力支持配合,为此相关审批流程也需要进一步细化。 3号能源站鸟瞰图 以上只是在能源站实际建设层面遇到的难题。纵观合肥市整体供热事业发展,根据安徽城市建设方案,合肥目前仍有100多个小区面临老旧热力管网改造问题。南方供热目前完全靠市场运作,大量的老旧管网改造所需要的商业贷款让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 为此,方振呼吁:“根据住建部现行政策,老旧管网改造补贴只限于北方地区,能否适当往南方地区倾斜?南方供热虽然靠市场运作,但也属于民生工程,基于此考虑,政府能否参考北方经验,探索推出符合南方实际的支持政策,如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优惠等,希望能引起重视。” 此外,在规划化管理方面,虽然合肥市在南方地区起步较早,且2019年对《合肥市城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但方振认为其仍然不能够适应最新的发展需要。“我们希望合肥能将集中供暖管理办法升级为管理条例,对供热制冷行业在规划、管理、产权界定、经营收费、处罚等方面进一步严格规范化。健全的法律无疑将对今后合肥市供热事业的有序发展起到更大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