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天然气大股东引战投增资扩股 打通天然气全产业链》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19-06-27
  • 陕西国资又有大动作。6月 25日午间,陕天然气公告称,按照陕西省国资委要求,控股股东陕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燃气集团)拟增资扩股,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延长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增资,增资扩股完成后,延长集团可能以超过51%股权成为燃气集团第一大股东。由于延长集团、燃气集团控股股东均为陕西省国资委,燃气集团股权结构变动,上市公司陕天然气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会发生变化。公开资料显示,延长集团被称为继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服之后的中国第四桶油,去年实现营业收入3100亿元。截至目前,延长集团是陕天然气的第二大上游气源供应商。去年,陕天然气向其采购金额占比为22%。市场人士认为,陕天然气与延长集团分别为中游省网与终端城燃、上游油气资源开采,此次燃气集团增资扩股事宜,间接为陕天然气打通上中下游天然气全产业链,有利于陕西省内天...

相关报告
  • 《北方进入供暖季 天然气价格或继续上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04
    • 周一沪深两市高开,其中区块链概念百股涨停。随后股指高位盘整,创业板指数表现强于沪指。午后指数高位盘整,深强沪弱格局延续。周二沪深两市涨跌不一。开盘后,周一暴涨的区块链概念表现分化。午后,沪指延续弱势局面,创指跌幅小幅收窄。尾盘,两市指数再度走弱。周三沪深两市双双低开,盘面上,区块链概念分化显著,前期表现强势的科技板块大面积回调。午后股指依旧弱势,沪指再度小幅走弱。周四沪深两市高开,随后指数小幅走弱,沪指也随即翻绿。午后,指数再度下探,三大股指尽数染绿。天然气板块小幅异动。周五沪深两市小幅低开,随后大盘震荡上行,三大股指相继翻红。午后,两市涨幅扩大,三大股指均一度涨逾1%。截至收盘,沪指报2958.20点;深成指报9802.33点;创指报1687.00点。 中国能源网能源综合指数本周收于1034.09点。其中,油气指数收于853.65点,指数微涨;煤炭指数收于873.73点,指数持平;电力指数收于1307.96点,指数微涨;新能源指数收于1560.57点,指数持平。 本周油气指数微涨。随着采暖季的临近,上游方面的“三桶油”相继表示努力增强市场供应,天然气冬季保供战已全面开启。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近期气温下降,北方城市逐渐进入冬季供暖季,补库存开启带动整体需求上涨;另一方面,目前环保要求严格,“煤改气”刺激了天然气的需求快速增长。在需求端的支撑下,预计后市天然气价格或继续上涨。 煤炭指数本周持平。陕西煤业10月30日披露的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07.55亿元,同比增长23.4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0.83亿元,同比增长2.47%;基本每股收益0.94元。有分析表示,浩吉铁路打通了陕北煤炭到华中的直接外运通道,陕北低成本煤炭得以便捷地到达全国煤价最高的华中片区,陕煤有望借此良机抢占华中市场。陕煤将与神华、中煤等传统下水煤强势企业一起最终形成我国煤炭市场的寡头垄断格局。 电力指数本周微涨。中信证券指出,三产及居民用电增速回升,推升9月用电增速。10月冷空气较早来临,经济亦具备韧性,用电增速或整体稳定,维持全年4%用电增速预测。水电全年业绩确定性强,降息环境下或有望享受业绩及估值双升;火电逆周期性突出,持续看好。个股方面,水电推荐长江电力、川投能源、黔源电力、华能水电、桂冠电力,关注国投电力;火电推荐华能国际、华电国际、京能电力、建投能源,关注浙能电力、粤电力A等。 新能源指数本周持平。中银国际指出,海外光伏需求持续景气,叠加国内光伏需求高峰来临,产业链供需有望改善;经过近期调整,光伏板块估值已回落至较低水平;推荐光伏制造龙头隆基股份、通威股份,电站龙头林洋能源、正泰电器、阳光电源,光伏设备龙头晶盛机电;建议关注东方日升、中环股份、迈为股份、捷佳伟创等。
  • 《天然气保供:中石油多项指标破极值》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3-21
    • 来自中石油集团公司消息,截至3月15日,随着华北地区主要城市供暖季结束,持续5个月的全国冬季供气步入收尾阶段。与上一年供气紧张、“气荒”频现完全不同,去冬今春的天然气供应市场显得颇为“低调”。    “事实上,市场‘低调’的背后是一场激烈的供气‘保卫战’。中国石油人交出一份亮丽的‘战绩单’。”中石油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冬今春,中石油天然气产量预计502亿立方米,同比增加7.9%;销售天然气预计880亿立方米以上,同比增长10%。天然气产量、LNG单日气化量、储气库单日采气量等多项指标均破历史极值。    高峰期日产达3.4亿立方刷新历史纪录    “2018年的这个冬天,中石油天然气产业链全体员工绷紧了弦。特别是整个上游生产非常给力,为供气‘保卫战’的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撑。”中石油生产经营部天然气处处长赵堂玉表示。    据介绍,2018年以来,中石油加大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重点加大长庆、川渝,以及页岩气示范产能建设投入,高月日均产量达3.4亿立方米以上。预计去冬今春天然气产量同比增加37亿立方米,超冬季保供计划23.5亿立方米。    作为北京、西安、银川等4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气主力,长庆油田各采气单位以“不累倒一口高产井,不放弃一口低产井,让每一口井都百分之百发挥能效生产”为目标,冬供期间1.2万口气井保持满负荷生产。塔里木油田单日最高输气量7913万立方米,为下游供应天然气99.03亿立方米。    入冬以来,西南油气田捷报频传。公司成立产能建设推进领导小组,高效组织生产建设,高石梯-磨溪特大型气田年产能力达130亿立方米,川南页岩气日产量突破2000万立方米,成为国内最大的页岩气生产基地。    去冬今春,青海油田生产“气势”强劲,涩北、南八仙、东坪三大气田担负着甘肃、青海、西藏地区的天然气供给任务。    除四大主力气区外,吉林油田、大庆油田和华北油田等天然气产量再创新高,有力保障了北方天然气供应。    LNG单日最大气化量破1亿立方接船数量创新高    除国内自产气,进口天然气是国内稳定供应的另一重要保障。    据了解,在外交部、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支持下,中石油加大中亚土乌哈三国协调谈判力度,追加中石油阿姆河气田项目产能建设投入,确保中亚气稳定供应。去冬今春预计共进口中亚管道天然气194.4亿立方米,增幅10%。    数据显示,中亚气源中起到“压舱石”作用的土库曼斯坦康采恩气田稳定供应6300万立方米/日左右,同时组织阿姆河气田加快项目投产,实现超计划供气,在国内用气高峰由3700万立方米/日提高到4100万立方米/日。    乌兹别克斯坦入冬前设备投产,哈萨克斯坦哈南线顺利投产,两国去冬今春供气量大幅增加。中缅天然气每日平均供气1500万立方米左右。    “去冬今春LNG资源非常充足,单日最大气化量突破1亿立方米,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中石油生产经营管理部天然气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中国提早开展LNG进口量谈判,长贸和现货LNG同比增长14.2%和16.3%。    入冬以来,江苏、大连和唐山接收站始终保持高罐位满负荷运行。唐山LNG接收站高峰期平均每3天接卸2船,大连LNG接收站接卸量同比增加34.97%,江苏LNG接收站外输量同比增长12.4%。    储气库单日采气量破1亿立方日采气能力再上新台阶    今年2月,北京地区连降3场大雪,气温骤降,用气量骤增。此时作为调峰利器的储气库发挥了稳定的接续作用。    “今年高峰期间,中石油储气库首次单日产气量突破1亿立方米,达到最大采气能力,突破历史极值。”中石油生产经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而且在2018年整个采气期,储气库(群)提升强注强采力度,增加钻井数量,推进资源储备、平稳供气、达容扩建,最大限度对天然气供应进行调峰。    去年入冬后,辽河双6、华北、大港等储气库(群)火力全开。华北油田苏桥储气库(群)在冬供期间历经“六注四采”,通过调整工作制度,摸清气井产能,落实应急能力,保障安全生产,在冬供期间,采气5.76亿立方米,最大日调峰能力达780万立方米,周期采气量及日采气量双双创历史新高。    相国寺储气库采气保供111天,连续4天保供气量超过2000万立方米,最高达到2028万立方米,有力保障了全国大管网的应急气量调配,为保障京津冀地区季节调峰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确保供暖期间采气工作安全平稳,大港油田加强储气库安全生产管理,技术人员在总结多周期注采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配置各采气井采气量,按照供气需求,及时调整工作制度,有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自2018年11月15日起,共采气102天,累计采气17.9亿立方米,完成指令采气量的102.31%,超采3380万立方米。    辽河油田双6储气库严格按照采气方案,加强生产运行组织,落实巡回检查制度,加密对注采井口、注采设施及管道等压力系统的监控和巡查,每天对储气库周边20余公里的范围进行巡查,每4小时对生产区进行一次全面巡检,保证管网24小时正常运行,在东北及京津冀地区冬季天然气调峰保供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器”作用。    管道系统上下联动互联互通力度前所未有    2018年互联互通工程建设过程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资源互串力度前所未有。为保障民生用气,管道系统上下联动,陆续建成投产21项互联互通重点工程,压气站常规建设周期大幅压缩,形成了“南气北上”、中贵线反输、陕京四线增输各3000万方/日,东北和天津增输华北各700万方/日的能力,北方重点地区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夯实。    去年12月10日,北京油气调控中心数据显示,中石油天然气管网单日销量超过5亿立方米,突破历史极值,同时给管网保障能力带来新挑战。    为确保天然气管网安全运行,中油管道所属5家管道公司提前部署。从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3月15日,西气东输管道公司累计供气318.6亿立方米。西气东输在冬季安全措施上建立多道防线,严防死守。坚持隐患排查,确保设备可靠。特别针对冬季易发的管线冰堵、调压撬故障等隐患,安排站队熟悉应急处置卡、开展应急演练,确保突出状况下能够迅速处置。    承担首都和沿线地区供气任务的陕京管道系统长期处于满负荷状态。公司加快国家互联互通工程陕京四线托克托压气站建设,历时7个月完成应该是两年的工期建设,使陕京管道日输气量由4400万立方米提高至6074万立方米。整个保供季累计输送天然气超25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    截至今年3月12日,管道公司在采暖期共输送天然气84.2374亿立方米,在“保供”高峰,各输油气单位的输气站普遍加密了设备巡检次数,严防故障发生,按照公司安排,开启输油泵电伴热,选择、更换了合适的润滑油、润滑脂,确保阀门开关灵活。    2018年供暖季,西部管道将确保干线管网和分输设备设施安全平稳运行作为重点,积极落实冬季天然气资源,做好供需之间的销售衔接,细化管线运行方案,根据“日指定”计划进行分输管控,实现进出平衡。    天然气销售创历史新高彰显央企社会责任    据统计,去冬今春中石油预计销售天然气880亿立方米以上,同比增长10%。天然气销售创造历史新高——中石油单日销售量突破7亿立方米。特别是在当前进口天然气价格倒挂的情况下,中石油不计得失,筹措资源保障供气,积极履行央企责任。    “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成为当下天然气供应新常态。201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速高达16.6%。中石油多家天然气销售公司的销售增量和增速均撞破历史最高线。    为打赢供气“保卫战”,中石油天然气销售公司采取自动分输等方式,有效规范冬季供应秩序。组建天然气销售调控中心,强化上中下游衔接,保证了用气高峰季节重点地区民生用气和整体运行平稳。    面对突出的供需矛盾,中石油天然气销售西南公司于去年4月开始编制保供应急预案,制定三级“压非保民”应急响应机制,并提前与客户沟通对接。所有工业客户一律按用气负荷70%-80%安排用气计划。在与中石化互联互通互保的过程中,双方串换资源120万方/日,保障了双方民生、公用和重点的基本需求。    按照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石油天然气增量有效保证北方7省市清洁取暖替代散煤的要气,冬季向北方省市供应天然气同比增长16.3亿立方米,增幅10.4%,对大气污染防治产生了积极贡献。来自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空气质量大幅改善,PM2.5下降到51.1微克/立方米,相比2013年下降42.7%,提前完成2020年56.1微克/立方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