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理想替代品终结石棉使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1-14
  • 据日本媒体报道,即将成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水球赛场的东京辰巳国际游泳场,从大顶棚两处支柱的部分耐火涂层中发现了对人身体有健康威胁的石棉。

      东京都政府解释称,石棉喷附在平时无法进入区域的钢骨上且整体被面板覆盖,因此不会被人触碰到,但将采取应急封闭处理。

      因使用灵活而用途广泛

      石棉究竟是什么?

      它不是人造材料,而是天然的纤维状的硅酸盐类矿物质的总称,由纤维束组成,纤维束又由很长很细的能相互分离的纤维组成。它看起来像棉花一样,破碎的纤维像粉尘一般。

      石棉主要包括两类共计6种矿物质,其中属于蛇纹石石棉的有温石棉;角闪石类石棉则包括青石棉、铁石棉、直闪石石棉、透闪石石棉和阳起石。

      可能有人还记得,在学校做化学实验时,酒精灯上垫着的那张白色的、用来均匀散热的网子,就是石棉网。

      石棉具有隔热、防腐、绝缘和高抗张强度的特性,而且价格低廉、生产方便,因此,被大量用于建筑、绝热、摩擦、密封材料中,也被用于汽车、化工、电器设备等制造行业,比如汽车的制动器和离合器、石棉瓦、天花板和地砖、防火毛毯、锅炉外壁保温层、石棉网等。

      石棉使用方式也非常灵活,其纤维可以织成纱、线、绳、布、盘根等,作为传动、保温、隔热、绝缘等部件的材料或衬料;也可以把石棉纤维与水泥混合制成石棉水泥瓦/板、屋顶板、石棉管等石棉水泥制品,与沥青掺和可以制成石棉沥青制品,如石棉沥青板/纸/砖,以及液态的石棉漆、嵌水泥路面及膨胀裂缝用的油灰等。

      所有类型的石棉均有致癌性

      虽然石棉有诸多好处,但是它也很危险。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石棉是Ⅰ类致癌物,所有类型的石棉对人体均有致癌性。接触石棉可能会引起肺癌、间皮瘤(即一种胸腔和腹腔内壁上的恶性癌症)、喉癌、卵巢癌,以及石棉肺(肺纤维化),其潜伏期可长达20—40年。

      环保组织无毒先锋中心副主任温瑞环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石棉本身并无毒害,但其纤维非常细小,被吸入人体后就会附着并沉积在肺部,对人体产生物理损伤和细胞毒性,造成肺部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胸膜斑块、胸腔积液和严重的肺功能障碍等。

      “石棉的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硅、氧化镁等。”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吴宜群研究员告诉记者,特别是二氧化硅粉尘导致肺纤维化的能力强,是尘肺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石棉是最重要的职业性致癌物之一,所造成的死亡占职业性癌症所致死亡的一半左右。

      目前,全球约有1.25亿人在工作场所接触石棉。在欧洲,预测到2020年,因石棉公害引发的肺癌而致死的患者将达到50万人。

      我国对石棉管控严格

      截至2019年7月,石棉已在67个国家和地区被禁用。我国也逐渐意识到石棉的危害,石棉生产、加工、使用也被越来越多的标准、要求所限定。

      比如早在1960年,我国就制定了《石棉肺诊断标准》;2014年,工信部发布了《温石棉行业准入标准》,严格限制温石棉的准入条件,引导温石棉行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2015年颁布的《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规定,温石棉在化妆品中为禁用成分等。

      吴宜群说:“从目前看,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石棉的概率相对较小,更多的是与石棉相关行业工人的职业危害。”重庆第六人民医院职业病科主任王永义指出,粉尘作业工人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换工作服、下班后洗澡、保持皮肤清洁。“曾接触过石棉的人,不需要过度恐慌,但要定期体检,留意观察肺部及胸膜的功能状况等。”温瑞环说。

      尽管现在我国石棉产量和消耗量都已降低了很多,石棉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情况也并不常见,但吴宜群仍提醒说,过去使用了含石棉建筑材料的旧式房屋,一旦石棉材料已经碎裂或被不正当地拆除时,便会释出石棉纤维,吸入这些纤维,就会危害人体健康。“家中若有石棉材料、建筑等,切忌私自拆除清理,需寻求专业人员帮助,以免因防护不足而损害健康。”温瑞环说。

      当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提倡使用石棉替代品,并早就开始了石棉替代品的生产使用、危害及防护措施研究。据统计,石棉替代品生产和应用发展很快,目前已知有150多种替代品,最常用的有玻璃棉、岩棉、渣棉及漂白土纤维、绿坡石、海泡石等。

      “理想的石棉替代物应具有五大特性,即耐热、绝缘、增强、耐化学腐蚀、非致癌物质。但迄今为止,世界各国还未开发出在性能与成本上可与石棉媲美的单一替代品,因此,每种产品可能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温瑞环说。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01/14/content_438658.htm?div=-1
相关报告
  • 《饲用抗生素替代品有望找到》

    • 来源专题:转基因技术
    • 编译者: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7-01-08
    • 作为生产和使用抗生素的大国,我国每年一半以上的抗生素被用于畜牧业,由此引发的耐药性威胁也越发明显。因此,畜牧业减用乃至停用饲用抗生素成为大势所趋,而寻找抗生素的理想替代品也被提上了日程。 2016年以来,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的抗菌肽及抗生素替代品创新团队,以其研发的系列新型抗菌肽成果,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些发现将加速抗生素减停的进程。 研发替代物奠定抗生素减停的重要基础 自1928年发现青霉素以来,抗生素以其效果强、见效快和价格低廉的优势在近百年间被人类广泛使用,在挽救无数生命的同时却也出现了滥用的弊端。特别是在养殖业,除了治疗性用药,养殖户在健康动物的饲料中加入大量抗生素,希望以此减少疫病的发生,同时促进动物生长。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刘昕多次在两会上提出,在动物中长期滥用低于治疗剂量的抗生素,加速了耐药菌的产生,导致动物免疫力下降,造成了畜产品抗生素残留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负面效应,也威胁着人类健康。 近十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在养殖业严格限制使用抗生素。2015年以来,我国也对兽药中5种抗生素作出了禁用限制。与此同时,探索研发安全、高效经济、有推广价值的替代品成为减少抗生素使用的一种途径,也是当前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热点课题之一。 作为抗菌肽及抗生素替代品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华长期专注于这一问题。他介绍,目前国际上正处于研究中的新兴抗生素替代品包括抗菌肽、益生菌、寡糖等,这些物质均可不同程度调节动物肠道菌群,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杀灭病原菌,起到预防作用。然而,这些研究多处于起步阶段,与抗生素相比,普遍存在抗菌效果不稳定、见效慢、制备技术不成熟等缺点。 以抗菌肽为例,这种物质来源广种类多,但自然界含量低,分离纯化难,化学合成成本高,亟待建立高效低成本的生产途径,达到抗生素替代的目标。“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抗生素在兽药中的减量使用。”王建华说。 新型抗菌肽或成理想替代物首选 2005年,国外科学家从生长于北欧松林的假黑盘菌中首次分离出了一种抗菌肽——菌丝霉素,其对革兰氏阳性菌(如葡萄球菌、猪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具有较强防御作用,同时性质温和,副作用较小。这一发现开启了抗菌肽动物应用的新探索。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工程、“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自然科学基金持续交叉支持下,王建华带领研究团队对菌丝霉素及其衍生物展开了10多年的持续探索。他们研究发现,菌丝霉素的衍生物NZ2114是更为优良的衍生肽,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比母体肽提高30倍以上。在此基础上,王建华团队利用基因技术对NZ2114进一步改造,得到突变体MP1102。 实验证明,MP1102对抗甲氧西林耐药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是NZ2114的15倍。研究发现,它对畜牧业常见病菌产气荚膜梭菌亦有抗菌活性,甚至和杆菌肽锌、金霉素等传统抗生素相比,其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抗菌活性都更为优异。 此后,研究团队进一步突破研发出抗菌肽MP1106,使其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比母体肽提高近40倍,还设计出靶向抗菌肽,在杀灭病菌的同时保护其他益生菌。由此,王建华团队所研发的系列成果大幅提升了这一类型抗菌肽的杀菌效能,并在某些病菌面前展现了优于抗生素的比较优势。 针对当前抗菌肽提纯难、制备水平低的现实问题,王建华团队相继建立菌丝霉素、NZ2114、MP1102、MP1106的高效生产体系,实现该系列产品的高效分泌表达,产量分别为748mg/L、2390mg/L、695mg/L和2134mg/L,为同类型抗菌肽表达产量的国际最高值。 由此,该团队的工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中国人在抗菌肽领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 2016年,24名欧美学者在《柳叶刀·传染病》联署综述,将该团队参与开发的真菌防御素类抗菌肽列为“传统抗生素理想替代物之首”。德国抗菌微生物研究代表学者汤加·施耐德认为,该团队研发的专抗革兰氏阳性球菌的真菌防御素类抗菌肽高效生产平台具有低成本、易操作、产率高等优点,极具开发前景。 可能成为抗菌肽进入临床治疗领域“第一届毕业生” 2016年11月16日,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王建华团队研发的“专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新型抗菌肽制剂”项目获优秀产品奖。而MP系列若干品种已经完成中试,具备可产业化水平,应用前景可观。 “但是也要看到,抗生素减量和减品种依靠单一技术无法解决,仍是需要系统性解决的问题。”王建华说,“目前我国整体养殖水平不断提高但区域差异大,动物疫病多发,抗生素既可治病又可起预防作用,在一段时间内,抗生素在动物疫病防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但循序减量乃至停用饲用抗生素的社会共识已经形成,步伐正在加快。” 王建华介绍,其团队所研发的这一类抗菌肽杀菌效果显著,不易产生耐药性,易于高效生产制备,且无毒无残留,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禽畜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理想候选药物,“抗菌肽饲料添加剂的产业化,对减少传统饲用抗生素的使用及遏制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将非常有意义。” 此外,据了解,由于这一类型抗菌肽母体肽的前期开发方法和数据是基于人类感染治疗进行,兽药与人药开发具有一定同质性,加之这类产品不易产生耐药性,在动物体内最终被分解为氨基酸,不存在残留问题,因此在经过严格的人药临床评价后,这一类型抗菌肽成果将有可能进入人类临床医学用途。 正如抗菌肽领域奠基人之一、美国乔治城大学教授米歇尔·札斯洛夫在2016年出版的专著中所评价的,王建华团队研发的真菌防御素与其他两种抗菌肽极有可能成为抗菌肽成功进入临床治疗领域的三名“第一届毕业生”。
  • 《MIT研究人员正研发可生物降解的微塑料的环保替代品丝绸!》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8-01
    • 塑料,包括微塑料,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非常丰富。然而,塑料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不可生物降解,而且与会分解或腐烂的材料不同,某些形式的塑料可以留在环境中长达1000年。   近年来微塑料几乎在土壤、水和空气中随处可见,甚至包括南极洲。最近,研究人员甚至发现人体血液中存在微塑料。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对环境、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威胁。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设计了一种基于丝绸的系统,可以帮助轻松生产一种廉价的微塑料替代品。该论文发表在《 Small 》杂志上,由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刘沐春、麻省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教授 Benedetto Marelli 以及化学公司巴斯夫德国和美国工厂的一个团队撰写。   减轻传播   通常,微塑料(粒径小于 5 毫米的颗粒)被有意添加到各种产品中,包括农用化学品、香烟过滤嘴、油漆、清洁和个人护理产品以及洗涤剂。它们甚至可以来自汽车轮胎产生的灰尘和废物,以及这些元素对留在环境中的较大废塑料的影响而产生的。   总而言之,根据欧洲化学品管理局的规定,仅欧盟每年就产生约 50,000 吨微塑料。为了减缓这种传播,欧盟最近的一项声明表明,承诺到 2025 年消除不可生物降解的微塑料;因此,找到目前不存在的合适替代品至关重要。   麻省理工学院和巴斯夫团队开发的生态友好型可生物降解丝绸材料可能是一种解决方案,有助于为逐步淘汰不可生物降解塑料的未来做出贡献。然而,负担不仅在于制造新材料,因为新材料仅占环境中微塑料的 10-15%。   麻省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教授Benedetto Marelli表示,我们无法用一种适合所有人的解决方案来解决整个微塑料问题……一个大数字的百分之十仍然是一个大数字。......我们将一次解决百分之一的世界气候变化和污染问题。   可调丝   使用丝绸作为替代的可生物降解材料有几个优点。它无毒且容易在人体内分解,因此可安全用于食品和医疗产品。用于新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替代品的丝绸相对便宜,因为它使用了蚕茧的所有部分,这避免了使用相同的昂贵方法和技术来制造用于织物的高质量丝绸。   使用现有的传统喷雾制造设备,研究人员能够证明可调节的丝基涂层材料可有效生产水溶性微囊化除草剂产品。   事实上,所使用的工艺非常简单,可以很容易地针对每种应用进行修改,丝基材料可以直接引入现有的生产线和设备中。   然后在温室种植的玉米作物上进行了测试,与现成的商业产品相比,它提供了更好的结果,对植物造成的损害更小。   麻省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教授Benedetto Marelli表示,迫切需要实现高含量活性物质的封装,以打开商业使用的大门。产生影响的方法是,我们不仅可以用可生物降解的对应物代替合成聚合物,而且还可以实现相同的性能,如果不是更好的话。   研究人员称,这种材料的可调性使其在与现有设备一起工作时如此有效。能够调整丝绸材料的聚合物链排列也使得即使在它们干燥和硬化之后也可以改进涂层性能。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刘沐春表示,为了封装不同的材料,我们必须研究聚合物链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它们是否与悬浮液中的不同活性材料相容   这种创新的、环保的、可生物降解的丝绸提供了一种微塑料的替代品,同时利用了原本会被丢弃的低档丝绸。   鉴于人类在塑料问题方面面临的挑战,并试图减缓不可生物降解的微塑料的传播,这种所谓的新材料可以帮助欧盟和其他机构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其环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