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研院在餐厨垃圾高温厌氧消化产甲烷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 彭皓
  • 发布时间:2023-09-15
  •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史吉平、刘莉团队,在基于宏基因组学的餐厨垃圾多组份协同高温厌氧消化产甲烷强化策略的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Meta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multicomponent synergistic thermophilic anaerobic co-digestion of food waste utilizing kitchen waste or garden waste as co-substrate为题,发表在Water Research上。该研究探究了餐厨垃圾协同厨余垃圾(或园林垃圾)高温厌氧共消化的产气性能,确定了最佳的底物混配比例,并通过宏基因组学解析了底物协同厌氧消化机制,证实了共消化可以富集微生物菌群中的关键水解菌和嗜氢产甲烷菌,揭示了水解和产甲烷阶段编码关键酶的基因丰度的提高对强化产甲烷的促进作用,提供了一种基于优化微生物生境的低成本物料调配技术以提高甲烷产量。

  • 原文来源:http://www.51keli.com/news/200375.html
相关报告
  • 《螺旋藻与高浓度固体食物垃圾和污泥的厌氧共消化协同产甲烷》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9-04-18
    • 在现有的消化设施中,这是一种经济的方式将微藻与食物垃圾和污泥共同消化。然而,这些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在高固体浓度下并不明显。在这项研究中,螺旋藻与批次实验中的食物垃圾和污泥共同消化,并且在产甲烷速率和产量方面对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食物垃圾共同消化使甲烷产量最多提高37.5%,并将产甲烷速率从0.16 d-1加速至0.35 d-1,但共基质中微藻的比例应低于25%以最大化协同作用。 。与污泥共同消化使甲烷产量提高了10.3%,但产甲烷率保持在0.16d-1不变。将来自共消化的实验甲烷产物与基于微藻,食物垃圾和污泥的单消化的计算值进行比较。就甲烷产生而言,协同作用发生在微藻和污泥的任何混合比例,但最佳性能是由共基质中66%的微藻引起的。总之,共消化的协同效应在-5-15%的范围内变化,当微藻在与食物废物的共基质中占6-38%或在与污泥的共基质中占33-67%时。 ——文章发布于2019年4月16日
  • 《广州能源所在富氮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氨抑制机理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04
    • 畜禽粪便、餐厨垃圾等富氮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过程中常发生氨抑制,导致产甲烷性能下降。为深入揭示氨抑制机理,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生物质能生化转化研究室在阶梯性提高氨浓度的厌氧发酵过程中,从产气性能、关键产甲烷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能量及物质流动、微生物群落演替及微生物电子传递活性等方面全面揭示了氨抑制机理。研究发现,随着氨浓度增加,甲烷产量降低,发酵体系内挥发性脂肪酸积累,丙酸、丁酸降解甲烷化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值升高,由发酵原料流向甲烷的能量显著减少(图1)。      图1氨对厌氧发酵产气性能、关键反应自由能、能量及物质流动的影响    此外,产酸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产甲烷菌;ATP合成酶的基因丰度显著上升且大分子运输相关基因丰度上升,表明高氨浓度下电化学梯度产ATP途径减弱,细菌底物水平磷酸化产ATP途径增强(图2);且产酸到产甲烷过程相关电子转移的基因丰度显著下降,限制了微生物间电子互营的效率,这是导致挥发性脂肪酸累积和甲烷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发现,推测高浓度氨主要抑制了有机废弃物甲烷化过程的微生物电子传递效率。因此,向发酵系统内补充电子具有缓解氨抑制和提高发酵效率的潜能。       图2. 氨抑制对微生物电子传递活性的影响    以上研究成果以Effect of ammonia on anaerobic digestion: focusing on energy flow and electron transfer为题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郭颖副研究员及硕士毕业生肖凡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李颖研究员。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