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病毒所揭示蝙蝠STING蛋白关键位点突变是其可携带大量致命病毒的原因之一》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4-13
  • 蝙蝠作为第二大类哺乳动物,表现出许多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例如:蝙蝠是唯一能够持续飞行的哺乳动物;它是许多致命病毒的天然宿主,如埃博拉病毒,SARS冠状病毒,尼帕病毒等;蝙蝠寿命普遍很长,如4-8g体重的布氏鼠耳蝠(Myotis brandtii),寿命能达到40年。之前的研究显示:蝙蝠的DNA损伤修复通路存在大量正向选择的基因(Zhang et al, Science 2013);整个PYHIN基因家族(包括感应DNA的AIM2与IFI16)缺失可能导致炎症反应的削弱(Ahn et al, Sci Rep 2016) 等。这些研究提示:为了适应“飞行中加速代谢产生的氧化自由基(ROS)造成的DNA损伤”,蝙蝠在DNA损伤和DNA免疫通路中存在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的特性。

    STING是多个DNA诱导的干扰素产生通路中一个关键分子。在该研究中,研究者们通过对30种蝙蝠的STING基因进行分析,发现其它哺乳动物中高度保守的磷酸化位点358Ser在所有的蝙蝠种类中均发生了突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个位点的突变不影响TBK1的磷酸化,但会导致下游IRF3磷酸化的减少,进而弱化干扰素的激活效应。在单纯疱疹病毒HSV的感染实验中,该位点的突变会减弱蝙蝠对HSV的抗病毒反应,从而更有利于HSV的复制。S358回复突变后的STING则恢复了其干扰素诱导以及抗病毒的功能,揭示了在进化过程中蝙蝠的适应性突变,从而避免过度的DNA-干扰素通路激活带来的免疫损伤。

    该团队在2016年曾经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蝙蝠干扰素在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突变(Zhou et al, PNAS, 2016)。结果显示,相比如其他哺乳动物,蝙蝠的1型干扰素数量较少,但是仅有的三类干扰素alpha却处于组成性表达的状态,即处于“全天候防御”状态。本研究针对STING的发现更加证实了蝙蝠为了适应飞行而在进化中进行了适应性突变,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蝙蝠的天然免疫系统(专访,Yan et al, Nature Medicine 2015)。这种变化也许可以解释为何蝙蝠携带多种致死性病毒但是自身却不发病的原因(专著,Zhou et al, 2015, bat immunology in “Bat Immunology, in Bats and Viruses: A New Frontier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这也被石正丽团队长达15年的持续跟踪调查所证实,该研究团队陆续报道了蝙蝠携带的如SARS样冠状病毒(Li et al, Science 2005; Ge et al, Nature 2013; Hu et al, PLoS Pathogens 2017); 腺病毒(Li et al, JVi 2010); 丝状病毒(Yang et al, EID 2017);呼肠孤病毒(Tan et al, JGV 2017)等。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的博士生谢家政为文章第一作者,周鹏青年研究员和石正丽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体31621061,面上项目81772199)、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XDPB0301)、新加坡NRF2012NRF-CRP001–056等资助,研究也获得了武汉病毒所王延轶研究员、王汉中研究员和郑振华老师的大力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v.ac.cn/kyjz_105338/201804/t20180412_4995848.html
相关报告
  • 《武汉病毒所揭示杆状病毒单链核酸结合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特征》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2-15
    • 近期,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曹晟研究员课题组完成的最新成果,论文题目为“Structural transitions during the cooperative assembly of baculovirus single-stranded DNA-binding protein on ssDNA”。该研究解析了杆状病毒单链核酸结合蛋白HaLEF-3在未结合ssDNA和结合ssDNA两种状态下的不同构象,揭示了HaLEF-3在结合ssDNA时的独特组装方式。             单链DNA结合蛋白(SSB)在DNA复制、修复和重组中发挥重要作用。SSB可以与ssDNA发生结合,同时由于相邻SSB亚基的相互作用,使得SSB与ssDNA的结合过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协同性。为研究相邻SSB参与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就必须得到高分辨率的SSB-ssDNA复合物结构模型,但是由于SSB-ssDNA所形成的丝状复合物往往具有高度的柔性,相关研究一直比较困难。       该研究首先解析了无ssDNA存在时HaLEF3的晶体结构,分辨率为3.5埃。此时,HaLEF-3是以同源八聚体的形式存在,每四个单体首尾相接形成一个C4对称环,两个环面面相对以C2对称进行堆叠,沿着C2轴处有一狭窄的通道与八聚体的中心孔相连。一些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K164, K271, R268和 K360)沿C2孔道分布,其中大部分是ssDNA结合的关键位点。       研究人员摸索条件获得了HaLEF-3结合ssDNA的稳定复合物,并利用武汉病毒研究所300千伏冷冻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CRYO ARM300)解析了HaLEF-3与dA140 复合体结构,螺旋重构整体分辨率为3.5埃,局部优化后分辨率为3.1埃。在HaLEF-3-dA140复合体模型中,HaLEF-3分子的DII结构域连续定向地与ssDNA结合,DI结构域不直接参与ssDNA的相互作用。DII结构域中的K164, R268, K271, R294, R313和K360共同形成一个正电荷沟槽结合ssDNA,每个HaLEF-3分子与6个核苷酸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比较未结合ssDNA状态和结合ssDNA状态下的两种蛋白质构象,发现HaLEF-3从环状转变为螺旋排列主要是由位于DI结构域与DII结构域之间的柔性铰链区变构所导致。DI结构域与相邻分子DII结构域作用相对稳定,其作用界面为协同作用提供主要贡献。基于结构分析,对可能会影响ssDNA结合的关键位点进行了突变,并通过EMSA实验,发现K164、E184、R268、K271、Y311参与了HaLEF3结合ssDNA的过程。此外,该研究还提出了HaLEF-3-ssDNA螺旋体组装的局部协同结合模型。这些研究表明HaLEF-3有可能代表一类新的SSB家族。 武汉病毒所曹晟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博士生尹家一(蛋白质结晶以及蛋白核酸组装条件的初步摸索)、实验师付艳(复合物冷冻电镜制样和EMSA实验)和工程师饶桂波(冷冻电镜数据收集以及部分数据分析)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武汉病毒所胡志红研究员和王曼丽研究员为论文共同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A0507200)和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QYZDJ-SSW-SMC021)的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na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ar/gkac1142/6880734
  • 《武汉病毒所等揭示了P26/poxin蛋白具有抑制宿主胞外和胞内两种天然免疫反应通路的双重功能》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1-22
    • 2022年11月,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王曼丽、胡志红、龚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邹振合作团队的最新成果,论文题目为“Dual roles and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of P26/poxin in antagonizing intracellular cGAS-STING and extracellular melanization immunity”(doi:10.1038/s41467-022-34761-0)。该研究发现广泛存在于痘病毒、昆虫病毒、鳞翅目昆虫和膜翅目寄生蜂中的P26/poxin蛋白,具有同时抑制宿主胞外和胞内天然免疫的双重功能。       2019年,发表于Nature的一篇文章报道了痘病毒编码的核酸酶poxin可以通过水解2′,3′-cGAMP抑制胞内cGAS-STING免疫通路。然而,一些昆虫病毒和昆虫宿主的poxin同源物P26预测有信号肽和潜在的蛋白酶活性位点,推测其可能在拮抗胞外抗病毒天然免疫中发挥作用。黑化反应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昆虫中的重要胞外天然免疫反应,在抵御微生物感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合作团队前期揭示了杆状病毒感染可抑制棉铃虫的黑化反应(Yuan et al., 2017, PLoS Pathogens);并揭示了棉铃虫体内两条独立的黑化反应级联通路(Wang et al., 2020, Front Immunol; Wang et al., 2022, Insect Biochem Mol Biol)。蛋白组学研究发现,棉铃虫病毒P26在感染后的昆虫血淋巴中高表达,因此推测P26可能介导病毒抑制宿主黑化反应。       该团队研究发现,棉铃虫病毒的P26在体外生化实验中可有效抑制黑化反应;敲除p26基因会导致病毒丧失黑化反应抑制活性;P26的作用靶标是黑化反应通路中重要的辅因子procSPH11/procSPH50。该团队还解析了P26蛋白高分辨率的晶体结构,对关键位点的突变分析表明,病毒核酸酶和抑制黑化反应的活性位点位于不同的结构域上。研究发现,来自寄生蜂以及不同杆状病毒的多种分泌型P26/poxin普遍具有抑制胞外黑化反应和抑制胞内cGAS-STING通路的双重功能。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P26/poxin在病毒-宿主的长期共进化过程中,演化出抑制胞外黑化反应和胞内cGAS-STING免疫通路的双重功能,丰富了对P26/poxin同源蛋白重要生物学功能的认知。 武汉病毒所博士生尹梦伊和助理研究员匡文华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武汉病毒所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王曼丽研究员、胡志红研究员、龚鹏研究员,动物所邹振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湖北省自然科学相关人才计划资助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 1. Dual roles and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of P26/poxin in antagonizing intracellular cGAS-STING and extracellular melanization immunity | Nature Communications 2. Inhibition of melanization by serpin-5 and serpin-9 promotes baculovirus infection in cotton bollworm Helicoverpa armigera - PubMed (nih.gov) 3. Identification of a Conserved Prophenoloxidase Activation Pathway in Cotton Bollworm Helicoverpa armigera -PubMed (nih.gov) 4. The Micrococcus luteus infection activates a novel melanization pathway of cSP10, cSP4, and cSP8 in Helicoverpa armigera - PubMed (nih.g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