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源于自然界又有新证据》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8-11
  •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地对其展开调查分析与科学研究。除了研究如何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患者之外,研究中的很大一部分问题集中在新型冠状病毒是如何产生的,它于何时何地首次出现,何时开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该病毒是否来自于蝙蝠,在传染给人类之前有没有中间宿主,以及新冠病毒为何能如此快速地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等问题。至今半年多过去了,科学界对上述问题尚无共识。近期,俄罗斯科学家对其中一些问题的研究或许有重要意义。

      俄罗斯科学院信息传输问题研究所生物学家亚历山大·潘钦,在分析了大量新冠病毒基因组的突变后得出一重要结论:新冠病毒起源于自然界。

      亚历山大·潘钦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同行评议科学杂志》(PeerJ)上。俄罗斯塔斯社(以下简称俄塔社)和《消息报》等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俄塔社报道说,亚历山大·潘钦比较了新冠病毒、非典病毒(SARS)和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组中点突变的积累情况,研究了这些病毒感染人类后基因相对突变的概率等问题。在比较了超过1000个新冠病毒基因组、200多个SARS病毒和40多个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组,以及一些相似的动物冠状病毒的基因后,研究人员发现,所有人类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组中存在着1000—2000点基因突变,这意味着基因突变基本是在人被病毒感染后才出现的。

      科研人员对这些突变基因进一步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在其它冠状病毒中不存在。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中存在许多异常的突变,它们导致基因中的鸟嘌呤(G)分子被尿嘧啶(U)取代,而鸟嘌呤是组成RNA和DNA链的4个“字母”之一。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中发生突变的比例接近15%,这几乎是新冠病毒在感染人之前的基因突变的10倍。

      亚历山大·潘钦指出:“我们发现,新冠病毒基因组中鸟嘌呤突变成尿嘧啶的比例在病毒传播给人类后几乎增加了10倍,而这一特征在SARS病毒病原体的基因组中几乎没有显现出来,感冒病毒基因组也不具备这样的特征。”

      亚历山大·潘钦说,研究还发现,其他类似冠状病毒感染人类之前和之后的鸟嘌呤被尿嘧啶取代的数量基本上一致。他称,新冠病毒的这一独有特征在美国、中国等国家的病毒基因中同样存在。

      依据新冠病毒的这一特性,亚历山大·潘钦提出,很早以前,新冠病毒感染了蝙蝠,但蝙蝠的细胞很好地保护了自己,这种病毒在蝙蝠体内突变较少,蝙蝠细胞和新冠病毒共生了;而当新冠病毒感染了人之后,人体组织不具备应对这种病毒的保护特征,人体可能发生高水平的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导致基因中许多鸟嘌呤被破坏,变异基因开始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性质就改变了,病毒变得具有攻击性了。

      亚历山大·潘钦认为,上述研究成果表明,新冠病毒起源于自然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1900万例,累计病亡人数超过70万,疫情仍在全球迅速蔓延。世界各国提高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的能力迫在眉睫,面对新冠病毒的溯源问题,全球科学家依然任重而道远。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08/11/content_450531.htm?div=-1
相关报告
  • 《新冠病毒鹿传人证据出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1-16
    • 加拿大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微生物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在魁北克南部三只鹿的鼻拭子样本内发现了新冠病毒遗传物质,并从两只鹿的样本中分离出活病毒——一种新的新冠病毒变种,这是首个新冠病毒鹿传人的证据。   最新研究负责人、多伦多大学医学和病理生物学系副教授萨米娜·穆巴雷卡解释道,能在动物和人类之间来回传播的病原体(如新冠病毒)令人担忧。当病毒传播到新动物宿主身上时,病原体会建立一个新“蓄水池”,使新变种进化,并可能传回人类。这些新变种有时更难在人类身上发现或治疗,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为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穆巴雷卡团队对加拿大的野生动物进行新冠病毒监测。在2021年美国研究人员报告鹿感染新冠病毒后,她们将重点放在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常见的白尾鹿身上,并最终发现了一种新冠病毒新变种。   研究人员指出,新变种是新冠病毒较老亲代B.1病毒的后代,与原始毒株相比有76个突变。相较之下,新冠病毒阿尔法、伽马和德尔塔变种有24到31个突变,而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奥密克戎BA.5变种有105个突变,“这表明新变种已经在鹿体内传播和进化好几个月了。”   尽管刺突蛋白内存在一些突变,但新变种仍能被新冠病毒康复患者或接受两到三剂疫苗志愿者的血样识别并有效中和。这表明其与奥密克戎变种不同,后者的基因变化并不能帮助它躲避疫苗接种或先前感染产生的抗体。   研究人员还将新变种的遗传序列与同时在安大略省检测出的新冠病毒阳性患者的遗传序列进行比较,发现了一个与白尾鹿变种密切匹配的序列,表明这种病毒已经重新传播到人体内至少一次了。   穆巴雷卡表示,她们后续将重点关注新病毒对人类和动物细胞的影响以及它如何传播,研究病毒在实验室生长的肺类器官和鼻细胞内的行为,并深入研究鹿的免疫系统,以了解新病毒如何在这些动物中进化到今天的程度。
  • 《《自然》首次发表新冠论文:武汉病毒所确认病毒进入细胞路径》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20-02-04
    • 北京时间2月3日傍晚,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以“加快评审文章”(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关于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研究论文,该论文于2020年1月20日提交,1月29日被期刊接收,最终在线发表于2月3日。这也是《自然》首次以正式论文的形式刊发关于2019-nCoV的研究。 石正丽团队对最早在中国武汉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暴发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进行了鉴定和表征,揭示了其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的相似性。研究团队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蝙蝠的证据,但是此次爆发的动物来源尚待确认。武汉病毒所还确认了2019-nCoV进入细胞的路径与SARS冠状病毒一样,即通过ACE2细胞受体。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