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tasys发布新型原形制作打印机以及工装夹具制作软件和生产级设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04
  • 应用型增材技术解决方案全球领导者Stratasys(NASDAQ:SSYS),近日在美国Rapid TCT 2018 : 3D打印和增材制造会展上展示了一系列先进的解决方案和软件技术,包括增强版Stratasys J750 3D打印机与新款Stratasys J735 3D打印机、Jigs and Fixtures for GrabCAD Print新型软件以及新款F900 生产级 3D打印机,进一步拓展了3D打印原型在应用上的极限,减少了制造工装夹具零部件的时间和成本,并提高增材制造在生产车间的使用率。

    为快速原型制作在真实感、色彩和速度方面设定新标准

    在3D打印的原形制作中,设计师和制造商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原型无法达到某些操作所必须具备的真实感。Stratasys最新发布的增强版Stratasys J750 3D打印机与新款Stratasys J735 3D打印机,在GrabCAD Print软件的支持下,能够制作高逼真度、色彩鲜艳的部件,而且速度可以达到传统方法的5-10倍。这将帮助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上市时间,帮助设计师和工程师简化从设计到原型制作的工作流程,使原型制作更具成本效益。

    Stratasys打印机色彩鲜艳,色彩搭配精确度高,且具有纹理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汽车制造商对3D打印原型的需求。

    这两款打印机均采用PolyJet技术驱动,配备了全新的色彩包,具有高度精确的色彩匹配能力,而且具有纹理功能,能够产生高清晰度的效果,可提供50多万种色彩组合,制作出的原型在外观、感觉和操作方面均可完美接近成品。这两套打印系统均无需喷漆、装配或后处理等工序,可节省较多的成本;生产出的部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性能一致,可有效缩短原型制作的周期。针对需要进行ABS级塑性成形模拟的部件和耐撕裂橡胶类部件,增强版GrabCAD打印软件(现在也可用于connex 3™ 3D打印机)进一步改进了工作流程和功能原型。

    新推出的J750和J735两款打印机适用于从汽车、消费品到研究和教育等不同行业的原型制作,制作出和最终产品极为接近的原型,以便进行设计验证、功能性能测试和贴合/成型应用。此外,它们还配备了VeroYellowV和VeroMagentaV两种新材料,可实现具有半透明性的增强型红/橙/黄颜色,完美适用于车灯和外壳等一些消费品和模型产品。

    凭借Stratasys J750和J735 3D打印机的强大功能,设计人员现在可以直接从本机CAD格式进行3D打印,无须再进行STL文件的转换和修复。该软件还具有3D打印VRML文件的新功能,可以在产品上实现更逼真的纹理、图像和图形。模型、托盘和切片预览的详细视图进一步缩短了设计时间,便于在进行最终3D打印之前进行调整。

    新软件简化工装夹具的制作并提高快速制模的效率

    作为一款用于改进Stratasys增材制造解决方案的新型软件,Jigs and Fixtures for GrabCAD Print (GrabCAD Print工装夹具版),可简化与工具快速制作有关的打印准备工作,提高其自动化程度。该软件将改进工装夹具等制造工具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Stratasys工业硬件和材料在工装夹具制作中的使用率,使其普及到车间实用的水平。

    通过将易于使用的GrabCAD打印界面与功能强大的Stratasys Insight软件相结合,Jigs and Fixtures for GrabCAD Print可自动执行部件准备任务。

    该软件通过GrabCAD Print使用,实现了几个复杂且耗时的处理步骤的自动化,并且其工作流中不再需要多个程序同时运行。该软件还扩展了Stratasys Insight中的各项功能,从而简化了刀具路径规划过程;增加了易用性,减少了制造工装夹具零部件的时间和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了Stratasys增材制造解决方案的价值。

    该软件还接受本机CAD设计,因而可以保持零件的原始设计意图。用户无需再将其CAD设计转换为STL文件,从而避免了在转换过程中丢失关键信息的风险。同时,帮助工具设计人员和制造工程师简化了设计到零件的工作流程,在工具CAD设计和增材制造之间构建了一条用户友好的路径。

    Jigs and Fixtures for GrabCAD Print软件适用人群包括制造工程师、工具设计师、生产经理,以及技术服务企业的程序员、主管和企业主。

    全新的车间解决方案推动增材制造进入主流工艺行列

    Stratasys公司正在助力将增材制造技术从仅适用于原型设计和模具制作的细分领域技术,发展成为一套真正的工业增材制造系统。最新发布的多款可以与碳纤维复合材料兼容的3D打印机,支持模具、夹具、卡具和零件等工具的生产,将提高增材制造在生产车间的使用率。这些全新解决方案包括可以使用碳纤维Nylon 12的新款F900生产级3D打印机以及Fortus 380 尼龙碳纤打印机(第二季度至第三季度上市)。

    新款F900生产3D打印机出厂时已配置了MTConnect接口和可兼容复合材料,可直接投入车间使用。

    F900 生产级3D打印机是Stratasys旗舰FDM系统的第三代产品,其功能包括具备生产就绪精度和可重复性的MTConnect就绪界面。F900是在Fortus 900 MC平台上构建的,在当今用于高端增材制造的各种增材制作系统中,该平台是使用最广泛的系统之一。F900有三种新的解决方案系列:F900、F900 AICS(飞机内饰认证解决方案)和F900 PRO。

    Stratasys F900飞机内饰认证解决方案(AICS)是这一类别中的首款解决方案,可满足飞行部件在性能和可追溯性方面的需求,为飞机内饰以及其他高度规范的生产应用提供了高重复性专业解决方案。

    Stratasys F900 PRO是一个生产级系统,能够以ULTEM 9085树脂为原材料生产拥有最高级FDM重复性和性能的零件。它不仅具备AICS产品的全部优点和价值,还将专门针对AICS开发的高重复性扩展到了所有行业。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178844
相关报告
  • 《可编程的swarmbots制作灵活的生物工具》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9-19
    • 杜克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师开发了一个新平台,使用特殊工程细菌制造生物药物,当他们感觉到胶囊变得过于拥挤时,这些细菌会破裂并释放有用的蛋白质。 该平台依赖于两个主要组成部分:被称为“swarmbots”的工程细菌,其被编程以感知其容器内对等物的密度,以及限制swarmbots的生物材料,这是一种多孔胶囊,可以随着变化而缩小。细菌种群。当它收缩时,胶囊会挤出由圈养细菌产生的目标蛋白质。 这个独立的平台可以使研究人员更容易创建,分析和纯化用于小规模生物制造的各种生物制剂。 这项研究于9月16日在线发表在“自然 - 化学生物学”杂志上。 细菌通常用于生产生物制剂,其是诸如疫苗,基因疗法和从生物来源产生或合成的蛋白质的产品。目前,该过程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步骤,包括细胞培养,蛋白质分离和蛋白质纯化,每个步骤都需要精细的基础设施以确保效率和质量。对于工业操作,这些步骤是大规模进行的。虽然这有助于产生大量的某些分子,但当研究人员需要生产少量不同的生物制剂或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工作时,这种设置并不灵活或在经济上可行。 这项新技术由杜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授Lingchong You和前杜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戴卓钧开发,现任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教授。在这项新研究中,他们展示了他们的新平台如何利用swarmbots与其胶囊之间的通信,实现多种蛋白质和蛋白质复合物的多样化生产,分析和纯化。 在早期的概念证明中,You和他的团队设计了一种非致病性的大肠杆菌菌株,当细菌达到一定的密度时会产生抗生素的解毒剂。然后将这些swarmbots限制在胶囊中,胶囊浸泡在抗生素中。如果一个细菌离开了胶囊,它就会被破坏,但如果它留在人口密度高的容器内,它就能存活下来。 “我们的第一项研究基本上显示了单向通信,其中细胞可以感知胶囊内的环境,但环境对细胞没有反应,”你说。 “现在,我们有双向沟通 - 工程化的swarmbots仍能感知它们的密度和限制,但是我们已经引入了一种材料,当它内部的细菌群体发生变化时可以做出反应。就像两个组件相互交谈一样,他们一起给你非常有活力的行为。“ 一旦胶囊内的群体达到一定密度,细菌开始“爆发”,释放所有细胞内容物,包括感兴趣的蛋白质产物。同时,这种细菌生长改变了胶囊内的化学环境,导致其收缩。当它收缩时,它挤出从破裂细胞释放的蛋白质,同时细菌和细胞碎片保持在胶囊内。 收集蛋白质后,研究人员可以在培养皿中添加营养补充剂作为胶囊扩大的提示。这会重置内部环境,让细菌再次开始生长,重新启动过程。根据你的说法,这个循环可以重复长达一周。 为了使该方法对生物制造有用,该团队将胶囊添加到微流体芯片中,其中包括一个腔室,用于检测和量化哪些蛋白质被释放。这可以用纯化室代替,以制备用于生物制剂的蛋白质。 “这是一个非常紧凑的过程。你不需要电力,你不需要离心机来生产和分离这些蛋白质,”你说。 “它使这成为生物制造的良好平台。您能够以低成本生产某种类型的药物,并且易于交付。最重要的是,这个平台提供了一种简单的生产方式同时有多种蛋白质。“ 据You介绍,这种易用性使得该团队能够与Ashutoshi Chilkoti,Alan L. Kaganov教授和杜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的实验室合作,生产,量化和纯化50多种不同的蛋白质。他们还探索了他们的平台如何简化蛋白质复合物的产生,蛋白质复合物是由多种蛋白质制成的结构。 在一个从多种酶产生脂肪酸合成途径的概念验证实验中,“我们能够使用七种版本的微生物swarmbots,每种都被编程生产出不同的酶,”You说。 “通常,为了产生代谢途径,你需要平衡供应链,这可能涉及上调一种酶的表达并下调另一种酶的表达。使用我们的平台你不需要这样做,你只需要设定正确的swarmbots比例。“ “这项技术非常多才多艺,”他说。 “这是我们想要利用的能力。” ——文章发布于2019年9月17日
  • 《世界和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21
    • 2017年,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承担中国科协“智能制造科技进展项目研究”。经过推荐和评选,评出“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以下简称”双十“),近日在中国电工技术协会官网上进行了公示。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十大进展榜单入选项目大多来自制造领域著名数字化大企业,如PTC、达索、西门子、博世等,国内十大进展榜单中汽车、船舶、航空航天、集装箱码头等重工业居多。华为成了唯一一家同时入选国内和世界榜单的企业。以下是榜单具体内容。 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一、EC-IOT边缘计算创新工业互联网应用 入选理由:华为EC-IOT边缘计算面向行业智能化挑战,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如:千万级、可视化设备管理SDN;实时以太网标准TSN;平台安全性、模型驱动的智能分布式平台、开发与部署运营框架等。应用创新表现在智能制造、梯联网方案、智慧水务、智慧楼宇、智慧照明等多方面。如在智能制造方面:完成网络资源、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智能编排,使制造过程的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和可预测性维护。在梯联网方案方面:通过电梯预测性维护,提高维护效率,降低维护成本,支撑电梯制造商向服务商进行转型。构建智慧水务行业物联网,实现故障自诊断、可预测性维护,降低能耗,保证用水安全。 关键词:边缘计算;TSN;SDN模型驱动;分布式平台;工业互联网应用 二、COSMOPlat平台构建开放的共创共赢生态系统 入选理由:COSMOPlat平台是海尔自主研发、具有中国自主产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全球唯一有用户全流程参与体验实现用户终身价值的共创共赢多边平台,构建起智能制造创新能力与攸关各方价值最大化的生态系统,形成了物联网范式的“世界第三极”。它具备独创性、时代性、普适性三大特征,并具有三个差异化特点:以用户体验迭代为中心,创造用户终身价值;以互联工厂为载体,实现由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打造用户、企业、资源开放共赢的全生态。目前,COSMOPlat平台聚集了3亿多用户和380多万家企业,平台规模超过2000亿,实现了跨行业、跨领域的扩展与服务。由海尔的八大互联工厂为样板,复制到12个行业、11个区域和20个国家,服务全球3万多家企业。 关键词:共创共赢;大规模定制;互联工厂 三、金属增材制造在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制造的应用 入选理由:GE 成功打印燃油喷嘴,是世界上第一个量产的航空3D打印件。将20个零件集成为1个整体式部件,大大减少了开发与生产时间,一年的成产能量高达35,000-40,000件。与传统加工的上一代产品相比,产品重量降低了25%,耐用性超过5倍。带有3D打印燃油喷嘴的发动机LEAP成为A320neo飞机的选配。2015年5月19日,A320neo飞机首飞成功。3D打印的燃油喷嘴获得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认证和美国联航空管理局(FAA)的认证。 关键词:燃油喷嘴;3D打印 四、Thingworx物联网使能技术平台构建智能制造新主线 入选理由:PTC ThingWorx物联网使能技术平台融合世界智能制造体系框架,面向制造业企业未来业务转型方向,从数字化工程、制造、服务等价值链层次给出各个环节的转型之路。ThingWorx构建贯穿研发、制造、客户服务等端到端价值链的全新业务主线;打通横向供应链、纵向企业各层次、端到端价值链等多个方面的集成,在实现互联互通、虚实映射的基础上,构建出智能制造新主线的物联网应用业务体系;从创新研发、卓越制造、敏捷服务、智慧管理四个方面,推动企业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物联网;使能技术平台;智能制造新主线 五、3DEXPERIENCE平台创建数字化世界 入选理由:达索系统3DEXPERIENCE平台是世界上第一个开放互联、数据驱动、基于模型、虚实融合的企业业务平台。平台提供3D建模、内容仿真、社交协作、信息智能等方面的300多个APP应用。这些应用以数字化方式覆盖从设计、制造、营销、维护等企业围绕产品创新展开的几乎所有环节。所有应用都基于统一的用户界面,统一的模型,统一的数据库,统一的协同方式。让不同用户都能快速的协作实现设计与生产。3DEXPERIENCE平台发展数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深入认识并接受达索系统三维体验解决方案,并且利用平台实现自身的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3D 体验;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 六、智能手套实现指尖上的创新 入选理由:博世智能手套内置多个微机电传感器,基于创新算法进行精准的手势识别和追踪,在不需要进行任何物理接触的情况下将数据传输到软件平台,软件平台则将所采集的数据与已存储的数据进行对比,所采集的数据可以在任何终端诸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可视化展示。通过智能手套的应用,通过计算在试点工厂每年将会节省7000个工作小时;应用在员工培训中,减少了操作人员资格培训的时间以及培训师所投入的精力。智能手套会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防呆防错作用,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质量。 关键词:博世智能手套;传感技术;可穿戴设备;VR;人机互连 七、“Digital twins”推动数字化企业发展 入选理由:西门子“Digital twins”数字化企业解决方案覆盖从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工程、生产执行,直到服务的全价值链的整合及数字化转型,在虚拟环境下完整真实构建整个企业的数字虚体模型,帮助企业在实际投入生产之前即能在虚拟环境中优化、仿真和测试,在生产过程中也可同步优化整个企业流程,从而打造高效的柔性生产,加快产品创新与上市速度、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全价值链的数据集成和历史数据的不断迭代,使得设计与生产模型得以精确地持续改善和优化,使传统的敏捷设计、精益生产迸发出突破性的生产力提升。 关键词:Digital twins;数字化企业 八、e-F@ctory精益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架构 入选理由:三菱电机e-F@ctory解决方案坚持从生产现场出发,分析并梳理企业智能制造建设面临的根本性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在产线的设计阶段,活用IoT及边缘计算技术,采用MES-Interface对数据进行收集,解决了使用PC采集成本较高和不稳定的缺点,并将生产现场产生的数据在现场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立即反馈回现场,指导现场进行改善活动。与传统观念更侧重于如何实现自动化、省人化不同,三菱电机更关注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企业产生真正的价值。 关键词:边缘计算;产线数据 九、OPC UA成为智能制造信息集成关键技术标准 入选理由:OPC UA是工业领域软件接口标准,定义了不同实体间交换工业相关数据的方法。OPC UA可以实现从现场设备到企业管理各个层级的实时数据互通互联,具有跨平台、跨网络、安全性和强大的建模能力,从而成为了面向智能制造互联互通和信息集成的重要解决方案。目前已发布《OPC统一架构》系列国家标准8项(GB/T 33863.1~8-2017),正在制定国家标准4项,成为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中信息技术关键技术标准。 关键词:OPC 统一架构;信息集成;互联互通;国家标准 十、Leonardo数字化创新系统赋能企业业务运营 入选理由:SAP Leonardo 数字化创新系统,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先技术融入云平台,智能的连接人、物与业务。它不仅能实现对互联万物的感知洞察,还帮助企业实现端到端的数字化业务流程,让所有技术实现集成和数字化实时运营。让客户可以快速创新,并在数字世界中重新定义业务流程及模式。SAP Leonardo 在互联车辆领域、企业资产管理、全球性跨地域的工厂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应用。 关键词:数字化创新系统;企业数字化运营 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一、新一代移动CPU——麒麟970 入选理由:华为麒麟970是推出的全球首款人工智能手机芯片,是当前业界最领先的手机SoC,开创了手机人工智能计算的行业先河。这款芯片采用最先进的10nm工艺,性能和功耗方面都达到了业界最佳水平;其创新的HiAI移动计算架构带来强大智慧算力,首次集成NPU专用硬件处理单元,大幅提升了手机在图像识别、语音交互、智能拍照等方面的能力。通信方面实现业界最高的1.2Gbps峰值下载速率,助力移动互联网联接速度再创新高。目前,华为全新一代旗舰手机Mate 10系列已经搭载麒麟970芯片,这是业界首次将人工智能硬件应用在移动设备领域。 关键词:人工智能;手机芯片 二、华晨宝马智能化生产系统 入选理由:“华晨宝马智能化生产系统”融合了宝马集团全球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应用高标准的物流、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本着“在中国、为中国”的发展理念,该生产平台前瞻性应用了“工业4.0”的设计概念和智能科技,广泛使用大数据、数字模拟和物联网等具有“工业4.0”特色的先进科技,在智能化、数字化、人性化、可持续和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取得卓越成效,被誉为是汽车行业“工业4.0”应用的先锋。 关键词:宝马智能化工厂;工业4.0应用;智能生产与检测;智能生产控制 三、树根互联“根云”平台 入选理由:三一“根云”平台融合深厚的工业基因和新兴的互联网技术,服务大型先进制造业企业和信息化水平薄弱的中小工业企业,普适中国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需求,为企业提供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云服务,面向机械装备的制造商、金融机构、业主、使用者、售后服务商、政府监管部门提供应用服务。短短半年时间内覆盖多达40个细分行业,正逐步向更多行业拓展,实现广泛赋能。平台有效支持45个国家和地区的设备接入,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吸引国外企业入驻。目前,已经实现多个从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的案例,引领工业模式创新。 关键词:物联平台;制造服务转型 四、集装箱装卸全自动化码头 入选理由: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是亚洲首个、全球领先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通过自主构建码头全自动化生产流程、规划设计码头平面布局、选型或设计全自动流程装备、集成测试自动化工艺流程,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自动化技术,全球首创了桥吊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旋锁、续航无限制AGV及所有轨道吊“一键锚定”等系统,实现了集装箱装卸生产现场数字化驱动的全过程自主(无人)化。青岛港自主的规划设计和系统性的集成创新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具有低成本、高质量、可个性化复制的显著优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运行效率较国外同类码头高50%。 关键词:集装箱运输;智能码头;无人化;AGV 五、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创新平台 入选理由:百度Apollo面向高级别自动驾驶应用,努力攻克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难题,在多传感器融合、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控制、高精度地图、模拟仿真、信息安全、智能互联、人机交互等技术方面已实现重点突破。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创新平台向业界提供了一套覆盖车辆、硬件、软件和云端服务的开放、完整、完全的自动驾驶系统级解决方案。Apollo联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生态体系。 关键词: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 六、空间站机械臂在轨智能捕获与操控 入选理由:空间站机械臂是实现我国空间站组装建造、航天器捕获、辅助航天员出舱活动、维修维护、载荷照料等空间智能操作的核心装备,是我国目前智能程度最高、规模与技术难度最大、系统最复杂的空间智能制造系统。该机械臂全长10米并可扩展到15米的多机械臂串联应用,突破了爬行操作、大柔性高精度控制、实时动力学等核心技术,全部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负载自重比、操控精度等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通过空间站机械臂研制,形成了四项空间机器人国家标准,引领了空间智能装备的“中国制造”之路,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关键词:空间站机械臂;智能;捕获;操作;在轨扩展 七、iDolphin 38800吨智能示范船 入选理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自主研制的iDolphin(智慧海豚型)38800吨智能示范船具有自主设计和动态优化船舶航路和航速,自主评估和优化船舶能耗状态,自主评估、诊断重要系统设备的安全性和性能等功能,实现了船舶自身和海洋环境等数据信息的自动感知,以及船岸一体的船舶智能化运行管理。它是全球首艘通过英国劳氏船级社和中国船级社认证的智能船舶。该项目研发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能够满足不同用户、不同船型的智能化需求,同时也为实现完全自主控制的智能船舶终极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智能船舶;船舶智能化运行;船舶智能网络系统 八、工业无线网络WIA-FA技术及标准 入选理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的WIA-FA技术是唯一面向工厂自动化高速控制应用的工业无线网络标准(IEC 62948、GB/T 26790.2-2015),是世界工业物联网领域的重大进展。正如IEC TC65秘书长Rudy先生说:“WIA-FA在高并发、抗干扰、实时性方面领先于欧美相关无线技术,将在工厂自动化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WIA-FA产品在新松、昆船、舜宇、重庆声光电等企业进行了应用,为我国智能制造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并与德国SAP、Pilz等开展合作研发。获得2016年ISA“卓越技术创新奖”和2015年IEC 1906奖。 关键词:工业无线网络;工厂自动化;标准 九、智能化纺纱系统解决方案 入选理由:立达集团提供的纺纱智能化解决方案包括高度自动化的全流程棉纺生产设备,自动物料运输系统和蛛网纱厂管理系统。实现了各工序间原料、半成品、制成品自动运输,制成品自动打包、码垛、仓储;同时,蛛网系统将纺织车间的各机台运转数据、产品质量信息、操作管理人员信息、设备用电量、车间环境温湿度等集成到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指导生产管理。立达智能化纺纱系统已经在全球推广应用,实现了整个纺纱过程的自动化、连续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纺纱企业实现了从原万锭用工40-60人,减少到10-15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关键词:智能纺纱;蛛网管理系统 十、船舶制造智能化车间 入选理由: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制造智能化车间,以数字化精益设计为源头,集成化信息系统为支撑,精益生产和智能化装备为手段,精益管理为保障,将工业机器人应用和自动化生产线改造作为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的切入点,分步推进智能制造,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流水线的基础上,建设智能化车间,在离散型生产方式中,它已经获得了确保安全质量、自我纠错,产品建造周期缩短10%~15%,生产效率方面提高15%以上,运营成本降低10%~15%,产品不良品率降低5%以上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造船智能装备;造船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