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4家机构专家发百页报告:警惕人工智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2-27
  • 一份由26名专家联合撰写的报告,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在威胁发出警告。他们认为,这项技术可能在未来5到10年催生新型网络犯罪、实体攻击和政治颠覆。

    这份100页的报告标题为《人工智能的恶意用途:预测、预防和缓解》(The Malicious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ecasting,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点此下载报告全文英文版 ,参与撰写的专家来自14家不同的机构和组织,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OpenAI等。

    作者在其中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可能在未来几年做出哪些令人们普遍反感的事情。由于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的能力都远超人类,所以该报告认为,这种技术现在会帮助敌对国家、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展开精准而高效的攻击,不仅能够扩大范围,还可以提高效率。

    该报告写道:“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普及,我们预计人工智能系统的广泛应用将导致现有威胁的扩大,还会引发新的威胁,甚至改变典型的威胁特征。”他们还警告称,由于人工智能可以扩大规模,并减轻人类的负担,所以攻击成本也会大幅降低。类似地,由于可以借助这种系统来完成人类通常难以完成的任务,所以也有可能出现新的攻击。

    具体来说,该报告认为,与自动攻击、钓鱼、语音合成、数据中毒有关的网络攻击将会增多。无人机以及全自动和半自动驾驶系统的出现也会构成新的风险,包括多辆无人驾驶汽车故意撞击,使用数千架无人机协同攻击,把商用无人机变成人脸识别刺客,控制关键基础设施以索要赎金。在政治方面,人工智能还可以用于左右民众观点,形成高度精准的宣传,传播虚假但却可信的文章和视频。人工智能还能在私有和公共空间催生更好的监控技术。

    为了缓解这些威胁,该报告给出了5点建议:

    -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研究人员应该承认其研究成果是双刃剑。

    - 政策制定者应该与技术人员密切合作,调查、预防和缓解人工智能可能的恶意使用方式。

    - 应该向电脑安全等其他高风险技术领域学习一些方法,将其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

    - 应该在这些领域优先形成规范和道德框架。

    - 讨论这些挑战时所涵盖的利益相关者和专家范围应该扩大。

    除此之外,报告作者还认为,应该“重新思考”网络安全,并对制度化和技术性解决方案展开投资。他们还表示,开发者应该形成“责任文化”,考虑数据共享和开放性所带来的力量。

    不过,也有人认为报告作者夸大了我们面临的威胁。网络安全公司High-Tech Bridge CEO伊拉·克罗琴科(Ilia Kolochenko)认为应该明确区分强人工智能和日常所说的人工智能,前者的确可以取代人类大脑。他表示,犯罪分子已经使用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来提升攻击效率,但这些措施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基础安全性不足以及组织内部的疏忽所致。机器学习只是扮演了“辅助加速器”的角色。

    他还补充道,人工智能还可以用于更加高效地对抗网络攻击。另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往往需要展开长期的高额投入,这是“黑帽黑客”通常无法承担的。因此,他不认为数字领域会因此面临实质性的风险和革命——至少5年内不会。

相关报告
  • 《联合国报告吁警惕全球变暖》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9-09-29
    • 25日,联合国发布有关气候变化和海洋的最新报告,科学家警告,人类若不削减碳排放量,将看着城市消失在上升的海平面之下、河流干涸,以及海洋生物灭绝。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这份《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指出,由于迄今为止的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化前升高了 1°C 。具有压倒性的证据表明,升温正在给包括海洋和冰冻圈在内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后果。  由于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超过原先预期,全球各大城市可能会经常发生洪水,从喜马拉雅山至南极洲的冰川和冰原正迅速消融,数百万人赖以为生的渔业正在凋零。  报告表示,目前海平面上升的平均速度是每年3.6毫米,比上个世纪快了两倍多,“假如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强劲增长”,那么到2100年,海面的上升幅度可能将超过1米。  这可能将增加涨潮或强风暴期间海洋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证据显示,任何的额外升温,都将使许多地区曾经百年一遇的极端气候事件,在本世纪中叶增加为一年一遇,许多地势低洼的沿海城市和小岛屿都面临风险。”  这份气候报告由100多人共同撰写,他们分析了7000多篇学术论文,记录了海洋暖化、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冰帽快速消融,以及冰川萎缩对生活在低洼或高山地区13亿人口造成的影响。  报告作者群表示,由于长久以来在海洋方面的行动落后,即使全球明天停止排放温室气体,部分的改变仍无可避免将在未来几个世纪加剧。  但若任由碳排放量持续攀升,恐加速造成冲击,而超过社会因应的能力,届时最贫穷、最脆弱的地区和国家将首当其冲
  • 《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家笔谈》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1-28
    •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为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2023年7月,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公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提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与管理主要原则,“国家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并从基本概念、发展举措、服务方式、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方面提出规范要求,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是我国在人工智能治理之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 本刊编辑部对《办法》的制定和出台一直保持密切关注。早在2023年4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不久之后,编辑部即邀请多位专家聚焦这一议题,持续跟踪《办法》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进展。与以往的笔谈相比,此次专栏的独特之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跳出边界、奔向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影响力无远弗届,已经开始深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方方面面,这些影响力亦在互相渗透,逐步编织起一个崭新的智能时代——《办法》第五条也提出,“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应用,生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优质内容,探索优化应用场景,构建应用生态体系”。面对这种纵跨多行业和领域的新型技术,唯有“跳出边界”,以跨学科的宏阔视域、多领域的密切合作、全场景的实践方案,方能更好地应对其滔天翻浪式的影响和冲击;唯有以预见式的眼光、带入负责任创新的理念,汇聚多方面的思想资源和行动力量,方能奔向“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未来,有力地回应其带来的、复杂且复合的“技术-社会”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