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学家制备出高性能柔性叠层太阳电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07
  • 北京2月5日电 记者5日从西湖大学获悉,该校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工学院王睿团队在柔性叠层太阳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他们成功让钙钛矿与铜铟镓硒两种材料叠在一起,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3.4%。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刊发在《自然·光子学》期刊上。 

    “如果把单结钙钛矿太阳电池比作单层蛋糕,叠层太阳电池便是多层蛋糕。”王睿打比方说,每一层半导体材料层都能“捕捉”特定波长的太阳光。因此它能吸收比“单层”电池更广泛的太阳光能量,更高效地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从而突破单结太阳电池转换效率天花板。

    王睿团队选择将钙钛矿与铜铟镓硒(CIGS)这两种材料进行叠层研究。

    制备叠层太阳电池,如同在微观世界里做蛋糕,是个手艺活。这块“蛋糕”不仅有15层之多,而且对每一层的厚度、均匀性都有严格要求。

    2022年,王睿实验室启动两端柔性钙钛矿/铜铟镓硒叠层太阳电池研发工作。经过一年多尝试,铜铟镓硒基底上的钙钛矿薄膜依然布满孔洞,无法形成致密光吸收层。2023年底,团队成员田柳文和王睿商量后决定,跳出之前一直使用同一种钙钛矿薄膜制备工艺的思维定式,在铜铟镓硒基底上尝试不同的钙钛矿薄膜制备工艺。

    遭遇多次失败后,他们终于在电镜下首次发现,其中一个样品具有均匀致密的钙钛矿表面形貌。此后,王睿团队通过优化钙钛矿层以及其他层的制备工艺,在两端柔性钙钛矿/铜铟镓硒叠层太阳电池技术上实现了快速突破,光电转换效率不断攀升。 

    “这种柔性轻薄的叠层太阳电池,厚度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其未来有望应用于建筑、汽车、飞行器、柔性可穿戴设备等多个领域。”王睿介绍。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84589-1.html
相关报告
  • 《科学家研制出高性能铜网格柔性透明电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06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所研究员江雷团队与兰州大学教授柳明珠合作,报道了一种具有高稳定性和优异光电性能的铜网格柔性透明电极。相关成果发表于《应用材料和界面》。   基于铜的柔性透明电极因价格低廉、性能优异,在柔性电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报道的铜基柔性透明电极主要是基于铜纳米线网络和铜网格的透明电极,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两个主要难题:一是制备过程比较复杂,不利于大规模生产;二是微纳尺度的铜极易被氧化,降低材料的导电性能。这些问题极大地限制了铜基透明电极的进一步应用。   新研究通过限域化学沉积的方法制备了形貌可控的铜网格,通过调控离子液体的化学结构和铜网格的微观形貌实现了离子液体在铜网格上的超浸润,进一步通过原位聚合法成功在铜网格表面引入均一的纳米离子凝胶层,设计构筑了具有优异光电性能和出色稳定性的离子凝胶复合铜网格柔性透明电极。这种新型的离子凝胶复合铜网格柔性透明电极制备过程简单,无需复杂的溅射过程,同时材料的柔性、化学稳定性和与基底的结合力等性能均得到提高,有望替代传统的ITO电极,应用于柔性电子领域。
  • 《我国科学家提出钙钛矿电池新结构方案》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23
    • 2月18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徐集贤教授团队与合作者,针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长期普遍存在的“钝化—传输”矛盾问题,提出了一种命名为PIC(多孔绝缘接触)的新型结构和突破方案,实现了p-i-n反式结构器件稳态认证效率的世界纪录,并在多种基底和钙钛矿组分中展现了普遍的适用性。相关研究成果17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异质结接触问题带来的非辐射复合损失已被证明是主要的性能限制因素。由于“钝化—传输”矛盾问题的存在,超薄钝化层纳米级别的厚度变化都会引起填充因子和电流密度的降低。 研究团队提炼出的PIC接触结构方案,不依赖传统纳米级钝化层和遂穿传输,而直接使用百纳米级厚度的多孔绝缘层,迫使载流子通过局部开孔区域进行传输,同时降低接触面积。 团队通过PIC生长方式从常规“层+岛”模式向“岛状”模式的转变,成功利用低温低成本的溶液法实现了这种纳米结构的制备,并首次实现了空穴界面复合速度从60厘米/秒下降至10厘米/秒,以及25.5%的单结最高效率。这种性能的大幅改善在多种带隙和组分的钙钛矿中都普遍存在,展现了PIC广泛的应用前景。PIC结构在多种疏水性基底都实现了钙钛矿成膜覆盖率和结晶质量的提高,对于大面积扩大化制备也很有意义。 《科学》杂志审稿人评价:“PIC结构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并首次在空穴传输界面实现……这种方法将会对未来的局部钝化技术研究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