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学家利用基因共同进化揭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xxw
  • 发布时间:2019-07-16
  • 对基因组进行测序变得越来越便宜,但是对所产生的数据的理解仍然很难。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从已被测序的DNA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新方法。通过对细菌中成对基因之间共享的细微进化特征进行编目,他们够发现数百种之前未知的蛋白相互作用。这种方法当前正应用于人类基因组,并且可能产生关于人类蛋白如何相互作用的新见解。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7月12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revealed by proteome coevolution”。

    论文通讯作者、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授David Baker说道,“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是生物功能的基础。如今能够使用近年来产生的大量基因组序列数据来预测它们,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细胞中充满着蛋白,其中的许多蛋白必须在物理上相互作用才能发挥作用。这意味着它们聚集在一起复制DNA,或者形成长纤维,就像在肌肉中发现的那样。然而,在许多情况下,科学家们仍然不知道哪些蛋白会相互作用。发现新的配对(即彼此间能够相互作用的蛋白)可能是缓慢的、费力的和成本高昂的。

    为了寻找一种更好的方法,这些研究人员研究了一种称为共同进化(co-evolution)的现象,即一个基因的变化与另一个基因的变化相关联。这可以表明这两个基因以某种重要方式连锁在一起。比如,如果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后产生一种形状发生变化的蛋白,那么第二个基因可能经进化后产生在形状上与这种蛋白互补的蛋白,从而保持这两种蛋白相互作用的能力。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有机体的DNA中发现了一些微妙的分子相互作用的证据。论文第一作者、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Qian Cong说道,“共同进化对于理解特定的蛋白如何相互作用非常有用,但是如今我们能够利用它作为一种用于发现的工具。”

    这些研究人员将来自大肠杆菌的4000多个基因与来自40000多个其他细菌基因组的DNA序列进行了比较。这些大量的遗传信息允许他们能够使用定制的统计模型来评估每个大肠杆菌基因之间的共同进化。经过几轮分析,他们发现1618种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具有共同进化的最强证据。通过将他们的研究结果与一小部分已被表征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进行比较,他们获得了比以前的实验筛选方法更高的准确性。

    在这些新发现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中,有一些相互作用可能提供新的生物学见解。这些研究人员推测作为其中之一的相互作用,蛋白毒素与它的抗毒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何一些大肠杆菌在它们所在的微生物生态位中占据主导地位。另一种新发现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表明一种已知在代谢中发挥作用的称为PstB的蛋白也可能有助于协调蛋白合成和矿物质运输。

    Cong说道,“在生物学中,很少有软件工具能够做出足够有希望进行测试的预测,但这正是这项研究中发生的事情。数百项后续实验可能正在开展着。”

    这些研究人员还搜索了结核分枝杆菌---一种与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为疏远的致病细菌---的基因组。他们高度自信地鉴定出911种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其中的95%之前从未被描述过。他们报道70种相互作用可能涉及与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相关的蛋白。这些发现可能为开发靶向这种致命性的病原菌的药物开辟了新途径。

    Cong说道,“我们将把这种工具应用于更多的病原体,以及人类基因组。我们的成功将取决于其他科学家在注释基因组的哪些部分是基因哪些部分是除基因之外的其他东西方面投入了多少研究工作。”

  • 原文来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49/185
相关报告
  • 《科学家首次揭示KDM2B-PRC1在重编程中的功能》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1-28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健康研究院裴端卿课题组、陈捷凯课题组合作,以Kdm2b Regulates Somatic Reprogramming through Variant PRC1 Complex-Dependent Function为题的研究论文,发表在Cell Reports上。研究首次揭示KDM2B-PRC1复合物在ips诱导重编程过程中的促进功能,发现BMP信号通过削弱KDM2B-PRC1复合物在染色质上的结合并激活中内胚层基因的调节机制。这项表观遗传方向的基础研究成果阐述了一个参与细胞潜能调控的重要蛋白质机器的功能,并发现通过细胞环境调控该机器的机制,为未来诱导特定功能细胞提供了理论依据。 Polycomb Group(PcG)蛋白家族(多梳蛋白家族)是一类进化上极为保守的转录抑制因子,在发育基因的抑制中起重要作用,和TrxG复合物(三胸复合物,主要与基因激活有关)是发育程序的“总开关”,是大部分高等多细胞生物正常发育所必须的,也是表观遗传领域的核心研究内容。PcG主要分为两个核心复合物PRC1和PRC2,近年来发现高等动物中PRC1复合物存在大量可变组分,这些非经典的PRC1复合物并不像经典PRC1复合物一样需要识别并通过H3K27me3招募至染色质,同时呈现了更多变的转录调控现象,这些非经典PRC1的功能是PcG领域亟待探索的问题。 在近年来鉴定的非经典PRC1复合物中,KDM2B-PRC1.1复合物由于可以通过KDM2B的CxxC结构域募集到CpG富集的DNA序列(CGI)而倍受关注。KDM2B(又名JHDM1B、FBXL10、NDY1)是一个组蛋白H3K36二甲基化的去甲基化酶,但KDM2B和其同家族的KDM2A相比,除了相同的去甲基化酶活性和CGI结合能力外,还能通过其C端的LRR结构域结合PCGF1进而招募PRC1复合物(该复合物因PCGF1也称PRC1.1复合物)。这也是PRC1.1复合物目前已知唯一的招募到染色质的方法,由于大部分基因、包括几乎全部发育相关的重要基因的启动子区都位于CGI,该位置的表观遗传修饰对生命活动有特殊意义。因此,KDM2B-PRC1复合物自2012年底发现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KDM2B蛋白具有多个功能结构域,单纯敲除或突变CxxC结构域的研究方式并无法排除其他结构域如去甲基化酶的活性的影响,目前关于该复合物直接的功能研究较为缺乏。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是通过在体细胞中转入Oct4、Sox2、Klf4等转录因子,使体细胞逆转发育程序,重编程形成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多能干细胞的过程。这样一个使细胞“返老还童”的方法可以获得能分化成任意细胞类型的“万能细胞”,在个性化再生治疗上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体细胞重编程涉及非常剧烈的细胞命运重塑过程,分化细胞重新恢复分化能力上的多能性,需要在表观遗传水平上抹除原有的分化程序并建立多能性干细胞的自我更新程序,因而是研究细胞命运转化及表观遗传调控的优秀细胞模型。 此项研究沿继2012年该实验室关于维生素C可以通过KDM2A/KDM2B下调组蛋白H3K36me2水平,促进体细胞诱导为iPS细胞的重编程的重要发现,使用KDM2A作为对照研究KDM2B-PRC1的功能。研究人员发现在Oct4介导的ips诱导过程中,过表达Kdm2b相比于过表达Kdm2a,能更显着地提升体细胞重编程效率。为确定这一促进功能对PRC1招募的依赖性,研究人员删除了Kdm2b负责招募PRC1的LRR结构域(KDM2B-ΔLRR),以及对Pcgf1等KDM2B-PRC1复合物关键因子进行敲降,这证明KDM2B对重编程的促进作用是依赖于PRC1的募集的。 陈捷凯等在2011年曾报道BMP信号可显着促进Oct4单因子诱导的ips细胞形成,因此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希望结合BMP信号和KDM2B来获得更高效的Oct4单因子重编程,出乎意料的是,两者同时使用时,重编程效率比单独加其中任何一者都要更低,这提示BMP信号会对KDM2B-PRC1进行调节。研究人员使用KDM2A和KDM2B-ΔLRR作为对照,证明PRC1的招募能力是出现这一抑制因素的原因。进一步的ChIP-seq实验表明,加入BMP后,KDM2B、H2AK119泛素化在CGI区的水平出现显着下降,后续研究表明,BMP下游的Smad1蛋白可以与KDM2B相互作用,导致KDM2B在染色质上的结合能力下降。这种KDM2B-PRC1的结合削弱会导致显着的中内胚层基因表达,从而改变了细胞的命运走向。 该研究发现KDM2B-PRC1.1复合物的一个显着的生物学功能,可作为一个抓手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复合物的生理功能。研究也以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作为契机,首次阐明了BMP信号调控KDM2B-PRC1的机制,进一步丰富了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命运决定的机制,也为通过胞外环境调节细胞表观遗传状态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 《中加科学家联合研究揭示肠道疾病的关键蛋白修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毛开云
    • 发布时间:2019-11-09
    • 10月24日,浙江大学、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以及多伦多圣米歇尔医院(St. Michael’s Hospital)的一支联合团队一项关于肠道疾病的新研究。该研究发现,蛋白NOD1与NOD2通过“S-棕榈酰化”(S-palmitoylation)修饰进行细胞膜定位,而与NOD1/2相互作用的蛋白ZDHHC5会影响该修饰,导致突变致病。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