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一维极化子超晶格精密探测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10-15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单分子科学团队利用基于扫描探针的“多合一”综合物性表征技术,结合在位表面合成技术,在n型掺杂的单条聚合物中实现了一种准粒子—极化子的超晶格结构,并揭示了其高度耦合的晶格畸变、多带电荷密度波与振动模式退简并特性。该成果以“Polaron superlattices in n-doped single conjugated polymers”为题,于9月2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

    在高掺杂浓度下,多极化子(multiplepolarons)的存在涉及复杂的多体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显著影响材料的电子学和输运性质。高度耦合的电子态与振动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从微观层面理解极化子间相互作用至关重要,但对其原子级分辨的精密探测仍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理论预言共轭聚合物中电荷载流子主要为极化子,其准一维的特性使其成为捕捉并研究相互作用极化子的理想平台。该研究团队近期发展的多域多参量综合物性表征技术(Science 371, 818–822 (2021)),为在单化学键尺度探究表征原子级精准构筑的共轭聚合物中的极化子波函数提供了可能。

    该团队利用表面精准合成技术,在具有较小功函数的银单晶Ag(111)和Ag(100)衬底表面制备了乙炔基桥连并五苯聚合物(EBPP),并与制备在具有较高功函数Au(111)衬底上的EBPP样品做了细致比较。分析表明,由于Ag(111)和Ag(100)向EBPP聚合物转移电子,使得EBPP为n型掺杂且具有不同掺杂浓度。在电声耦合作用下,导致极化子凝聚形成具有不同超周期的一维极化子超晶格,即Ag(111)表面的三倍周期的3a-EBPP和Ag(100)表面的五倍周期的5a-EBPP。与此相比较,生长在Au(111)表面的EBPP聚合物由于可忽略的掺杂浓度,不会形成类似的超晶格结构。

    利用集成扫描隧道显微镜/谱(STM/STS)、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针尖增强拉曼光谱(TERS)的“三合一”综合表征技术(图1a),以及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在单化学键水平实现了单条聚合物中极化子超晶格空间分辨的、高度耦合的结构、电子态和振动态的同步关联探测。通过AFM解析到的周期性晶格畸变所伴随的具有强耦合特征的电子态周期性调制与振动态退简并模式,揭示了不同超晶格中相互作用的极化子引起的多带电荷密度波属性(图1b-d)。对比几乎没有电荷转移的Au(111)表面获得的单倍周期聚合物结果,确认了电子掺杂增强的电声耦合引起的皮尔斯(Peierls)畸变对极化子超晶格的形成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进一步,该团队结合实验所获得的高精度轨道能态与DFT计算结果,刻画出了极化子能带结构(图2a,f)。费米面处的能隙特征(红色箭头)表明体系存在极化子相互作用的关联效应,纠正了之前理论预测的极化子超晶格具有金属能带的错误认识。对比计算与实验获得的极化子态密度(图2b,c,g,h),表明GGA +U方法可在一定精度范围内描述极化子超晶格中的极化子波函数。超晶格中桥连乙炔基的拉曼位移频率与峰宽(半峰全宽,FWHM)显示出与极化子波函数空间分布的高度关联性(图2d,e,i,j)。其中,拉曼位移频率与乙炔基键长总体趋势相反,揭示了电子极化子超晶格中皮尔斯畸变引起的键长调制,拉曼峰宽信息揭示了化学键依赖的电声耦合强度的空间调制。但是,目前的理论框架对于处理复杂的极化子相互作用还有很大的困难,计算结果与高精度的实验结果还存在较大的偏差。

    该项研究通过探针显微术与光谱技术的融合,实现了准一维超晶格极化子波函数的实空间直接成像,为理解极化子超晶格的相互作用微观行为提供了重要见解,对于理解有机半导体中的极化子电荷传输机制也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所取得的高精度实验参数方面的进展,将为进一步发展针对极化子超晶格的理论模型提供更精确的实验基准,有助于更先进的极化子微观理论模型发展。

    中国科大博士生吴莹莹和李斌副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大王兵教授、合肥国家实验室马传许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厦门大学谭元植教授提供了分子前驱物。中国科大理论团队为理论计算和分析提供了大力支持。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量是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完成的。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安徽省、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5-02019-7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纠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4-1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郁司夏、孙亮亮、周祥与安徽大学许振朋、隆德大学Armin Tavakoli等合作,在量子纠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原本只是探测纠缠有无的实验数据可以用来估计纠缠大小。团队利用常用纠缠目击者(Entanglement witness)的平均值,在三类常见的实验条件下,即器件完全可信(Trusted Device)、测量装置不可信 (Measurement-Device-Independent)、实验装置完全不可信 (Device Independent),给出几乎所有常用纠缠度量下限的估计,将探测纠缠的实验零代价地提升成为估计纠缠的实验。相关成果近日已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量子纠缠是量子理论的基础概念和量子信息中的核心资源,量子纠缠研究的两大基本任务是纠缠的检测和度量。在实验中,有效的探测和估计纠缠是完成多种信息任务的先决条件,特别是纠缠的大小估计,决定了纠缠这一珍贵资源的使用。纠缠目击者简言之就是这样一个可观测量,当其平均值小于某个阈值时,就可以确定系统纠缠的存在,而任何给定纠缠态都可以被某个恰当的纠缠目击者所探测到。纠缠目击者以其要求简单且探测能力强,成为实验上探测纠缠的首选工具,被应用于多种实验情形下,如器件可信、测量装置不可信、和实验装置完全不可信的实验条件下。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所有的纠缠目击者通常只是用来探测纠缠的有无,在纠缠的大小估计方面保持沉默。 研究团队的关键发现是纠缠目击者可以被适当地归一化成一种距离,这种距离能刻画在同样的测量下,给定量子态所产生的实验数据和可分态所产生的实验数据之间的可区分度,而这可区分度居于量化纠缠的核心,可以和各种常见的纠缠度量联系起来。在器件完全可信条件下,归一化的纠缠目击者刻画了给定状态和可分态的最佳可区分度,而在实验装置完全不可信的条件下,归一化的纠缠目击者刻画了给定状态产生的量子关联与可分态所产生局域关联的最佳可区分度。在测量装置不可信的实验条件下,纠缠目击者也可类似的归一化。最终,无论实验采用何种实验条件下的纠缠目击者,只要能探测到纠缠,实验者就能够根据纠缠目击者的平均值计算出各种纠缠度量的下界,纠缠目击者不再沉默。对于多体系统,归一化的纠缠目击者也可用于估计纠缠深度,即系统至少有多少个粒子是纠缠在一起的。在粒子数趋近无穷的渐进条件下,该方法对某些系统给出基于迹距离的纠缠度量的下界是严格的,即给出准确的纠缠大小。 审稿人对该团队提出的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以全面的方式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使得纠缠实验触及到了众多纠缠度量。” 本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副研究员孙亮亮。郁司夏教授,许振朋教授和Armin Tavakoli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32.11020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极弱磁场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8-2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彭新华教授、江敏副教授团队在极弱磁场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混合原子自旋之间的法诺共振干涉效应,提出了全新的磁噪声抑制技术,成功降低磁噪声干扰至少2个数量级。相关研究成果以“New Classes of Magnetic Noise Self-Compensation Effects in Atomic Comagnetometer”为题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33, 023202 (2024)]。 在过去数十年中,超越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奇异自旋相互作用,已引起精密测量领域的广泛关注。这些奇异自旋相互作用涵盖了很多前沿领域,例如搜寻自旋-暗物质粒子相互作用、第五力、永久电偶极矩、自旋-引力耦合,以及对CPT和洛伦兹不变性的检验等。在这些精密实验中,奇异相互作用可以引起自旋的微小能级移动,从而等效为作用在自旋上的磁场,极弱磁场测量技术为检验这类微弱磁场信号提供了全新手段。其中,彭新华教授、江敏副教授团队在2021年首次利用基于氙原子(Xe129)的自旋放大器,开展了暗物质的直接搜寻实验并且首次突破宇宙天文学界限(SN1987A)[Nat. Phys. 17, 14021407 (2021)],还完成多个奇异相互作用实验[Sci. Adv.7,eabi9535 (2021), Phys. Rev. Lett. 129, 051801 (2022), Sci. Adv. 9, eade0353 (2023)]。然而,这些研究普遍面临一个巨大的实验挑战:信号极其微弱,常被噪声背景掩盖,尤其是容易受到磁噪声及其他与磁场相关的系统性效应的干扰。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原子共磁力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它利用两种不同的自旋来减小磁场漂移和波动的影响。然而,以往原子共磁力计仅对低频磁噪声(小于1Hz)有效,严重阻碍了在广阔的未探索参数空间中对奇异自旋相互作用的实验搜寻。 针对上述难题,研究团队发展了基于法诺共振干涉相消的磁噪声抑制方法,并在气态氦和钾原子混合体系中进行了实验验证。在该体系中,被激光极化的钾原子作为气态氦原子核自旋的极化和读出手段,通过自旋交换碰撞实现对氦原子核自旋的极化。其中的核心思想是,钾原子和氦原子间的自旋交换耦合还导致它们各自感受到来自另一种原子的等效磁场,其中钾原子感受到的氦原子等效磁场和外界磁噪声发生相消干涉时就实现了磁噪声抑制。在以往的实验中,偏置磁场通常需要设定为与氦原子产生的等效场等大反向,以使氦原子核自旋绝热地随外界低频磁噪声变化从而达到抑制效果。本文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通过改变施加的偏置磁场大小,同时相应调整探测方向与外界特定频率磁噪声之间的夹角,可以实现对更高频率磁噪声的有效抑制,并从法诺共振干涉相消这个新的角度为实验现象提供了完整而精确的理论解释。研究人员利用上述磁噪声自补偿效应在实验上展示了从近直流到高达200Hz范围内对磁噪声的抑制,且抑制倍数均在2个量级以上。 该项工作指出,在磁探测灵敏度受磁噪声(如磁屏蔽材料产生的约翰逊噪声等)限制的情形下,利用该磁噪声自补偿效应有望将赝磁场探测灵敏度提升1个量级,在更广频率范围内达到0.1fT/Hz1/2水平。这项技术将用于基础物理研究中的暗物质探测、奇异自旋相互作用的探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秦毓舒、邵朕涵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彭新华教授、江敏副教授为该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33.02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