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西电东送电量累计突破7000亿千瓦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06
  • 云南省西电东送电量累计突破7000亿千瓦时。

    根据南方电网公司报道, 自1993年云南向广东送电以来, 截至2018年4月3日, 组织云南向广东、广西送电量累计突破7000亿千瓦时, 达到7003亿千瓦时, 相当于为广东、广西减少标煤消耗2.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5.8亿吨、二氧化硫28.7万吨, 为实现东西部资源优化配置、互利共赢作出了积极贡献。电力已成为云南省经济的支柱产业, 西电东送极大带动了省内电力工业的发展, 2017年电力生产和供应对云南省GDP的贡献率已超过8%。   云南是西电东送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省份,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云南已建成以水电为主的优质能源基地, 8条直流、2条交流通道向广东、广西送电, 最大送电能力2865万千瓦, 较送电之初的25万千瓦增长115倍, 年输送电量较最初的5.5亿千瓦时增长225倍。2016年, 云南西电东送电量首次突破1000亿千瓦时, 首次超过省内售电量。2017年云南西电东送电量首次突破1200亿千瓦时, 达1242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12.9%, 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94%.

相关报告
  • 《云南西电东送电量突破1400亿千瓦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2-20
    • 截至12月8日,云南电网西电东送电量刷新历史纪录,首次突破1400亿千瓦时大关,超过去年1380.5亿千瓦时的全年西电东送电量,达到1401.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3%,较云南西电东送今年计划电量增送43.73亿千瓦时。 今年以来,云南电网公司认真落实南方电网公司促进清洁能源消纳24项重点措施,精心优化水库调度、设备检修和运行方式安排,加大市场化交易力度,全力推进西电东送落实。通过深入开展2019年清洁能源消纳专项行动,大力开展西电东送,1—11月,云南电网统调清洁能源发电量2630.19亿千瓦时,同比增加8.26%;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93.6%。其中,水电发电量2368.25亿千瓦时,同比增加7.15%;风电发电量221.01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6.36%;光伏发电量40.93%亿千瓦时,同比增加39.66%。 云南电网公司滚动研判电力供需和清洁能源消纳形势,充分发挥大电网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挖掘云电外送通道送电潜力。1—11月云南优先发电计划外直接增送276.6亿千瓦时。值得一提的是,自6月份首次开展云电送琼以来,6—11月累计送电超10亿千瓦时。此外,继续深化“计划+市场”的跨省(区)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促进开展跨省区水火发电权置换,通过灵活开展月度增量挂牌交易、保底消纳、云贵水火电置换等多种跨省区交易模式,最大限度消纳云南的清洁能源。目前,云南电网已经逐步形成云电送粤、云电送桂、云贵水火置换、云电送琼等云电外送大格局,截至11月底,跨省(区)水电市场化交易量达197.6亿千瓦时。 云南西电东送通道已形成“八条直流、两条交流”共十回大通道向广东、广西、海南送电,最大送电能力达到3115万千瓦。目前,云南电网公司正在积极配合推进西电东送输电通道建设,多方协调全力推动昆柳龙直流工程、云贵互联工程等开工建设。预计到2020年,云南电网西电东送最大送电能力将达到3915万千瓦。
  • 《云南西电东送累计送电量突破2万亿千瓦时》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9-03
    • 云南电网公司公布,截至27日,云南西电东送累计送电量已突破2万亿千瓦时,为东部地区节约标煤6.6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17.28亿吨,促进了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自1993年8月鲁布革至天生桥220千伏线路工程投产以来,云南开始向广东输送季节性电能。到2025年,云南已建成“四横四纵一中心”的500千伏主网架,西电东送能力从最初的30万千瓦提升至4220万千瓦。随着南方区域现货市场启动试运行,云南电网积极融入区域现货市场建设,并作为最大卖方市场,确保信息披露和供需形势通报,支持发电企业增发增供。 未来,云南电网公司将持续做好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并网服务,计划在2025年投产新能源1600万千瓦以上,并在“十五五”期间再新增投产5000万千瓦,实现新能源装机突破1.1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达1.9亿千瓦,占比超过90%。同时,将深化“四横四纵一中心”目标网架建设,计划在2030年建成绿色安全、坚强可靠的“四翼组团核心双环”主网架形态,以增强系统动态平衡能力和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进一步支撑云南西电东送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