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s & Devel:科学家成功“唤醒”沉睡中的神经干细胞 解锁大脑的再生潜能》

  • 来源专题:广东省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路线图信息服务平台
  • 编译者: wuyw
  • 发布时间:2019-05-24
  • 2019年5月14日 讯,人类机体拥有强大的愈合能力,但治疗脑部疾病却并非易事,神经元作为重要的大脑细胞,其再生能力往往有限,尽管如此,干细胞却是一种天然的支持形式,其是我们发育中胚胎所留下的重要遗迹。随着年龄增长,神经干细胞就会休眠,当机体需要修复时其很难再次苏醒,尽管能通过利用神经干细胞来治疗机体神经性障碍,但直到最近科学家们才找到了神经干细胞“沉睡”的机制。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Genes & Development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日本京都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对小鼠的大脑化学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基因表达的起起伏伏或会让神经干细胞从睡梦中醒来,相关研究结果有望帮助科学家们理解大脑再生的潜力,并开发治疗多种神经性疾病的新型疗法。

    研究者Ryoichiro Kageyama说道,在我们之前并没有科学家们能直接将胚胎中的活性干细胞与失活的休眠成体干细胞进行对比,深入研究后,研究人员重点关注了一种在成体细胞中强烈表达的名为Hes1的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其会抑制名为Ascl1蛋白质的产生,其中一小部分是由活性干细胞周期性产生的。随着时间延续监测这两种蛋白质的产生,研究人员就发现了一种波形模式,其能促进干细胞苏醒并转化成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

    当研究者敲除了制造Hes1所需要的遗传代码后他们发现,细胞就开始制造更多的Ascl1蛋白质,随后其就会激活几乎所有的神经干细胞,研究者Kageyama表示,最关键在于相同的基因同时负责这些干细胞的活性和静息状态,只有表达的动力学才会在其二者之间有所不同,更好地理解不同表达动态模式下的调节性机制或能帮助研究者开启休眠的干细胞,并利用其来治疗一系列神经变性疾病。

    原始出处:

    Risa Sueda, Itaru Imayoshi, Yukiko Harima1, et al,. High Hes1 expression and resultant Ascl1 suppression regulate quiescent vs. active neural stem cells in the adult mouse brain, Genes & Development (2019). DOI:10.1101/gad.323196.118

相关报告
  • 《科学家成功利用在体电场刺激引导神经干细胞定向运动》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健康研发动态监测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17-07-26
    • 7月11日,《Stem Cell Reports》杂志作为推荐文章正式刊发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合作的一项研究成果“Electrical Guidance of Human Stem Cells in the Rat Brain”。该成果是世界上在生物体内首次成功应用电信号激活和诱导移植干细胞的定向运动,被认为是电刺激应用于再生医学研究及后期临床应用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本文转载自科学网 7月11日,Cell旗下的《Stem Cell Reports》杂志作为推荐文章正式刊发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合作的一项研究成果“Electrical Guidance of Human Stem Cells in the Rat Brain”。 该成果是世界上在生物体内首次成功应用电信号激活和诱导移植干细胞的定向运动,被认为是电刺激应用于再生医学研究及后期临床应用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干细胞的“供给”变得丰富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激活并引导移植的干细胞到相应的损伤区域、从而发挥作用,日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难点。本项合作研究成果为此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方法和技术,为神经损伤的修复和组织再生带来新的治疗思路。 该项研究先是移植人神经干细胞(绿色荧光标记)到大鼠脑内特定区域,通常此区域所有的干细胞都会往嗅球方向移动。而加用了电场刺激之后,可以发现细胞克服了原来内生的、诱导细胞往嗅球方向运动的所有信号,开始向反方向运动。研究过程中的电流强度、脑电活动、副反应情况,以及移植细胞的长期生存、分化情况,都做了全面监测和观察。 据悉,该课题是冯军峰博士在美国博士后研究期间,在通讯作者Min Zhao教授的指导下,联合了多个研究组开展的。首先,开发出有效并且安全的生物体内电刺激模式(获美国专利),然后再对移植到大鼠脑内的人神经干细胞进行电刺激,激活并诱导它们定向迁移。整个研究过程克服了电场刺激的有效强度控制、副作用的消除、电极材料的选择、相关手术操作、细胞示踪、组织和行为学验证等多项技术难点,取得满意的实验结果。研究成果最先于6月29日在线发表,迅速被TheScientist、ScienceDaily、MedicalXpress、NeuroscienceNews、ScienceNewsLine、NewsMedical等众多科学媒体所关注,许多来自于神经科学、干细胞研究、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做了转发和点评。仅半个月时间,文章的受关注指数(Almetric)已高达98,位于所有统计关注度的论文的前3%。Stem Cell Reports杂志中已发表的所有论文中,本项研究仅在线半个月的关注度已经列于前5%。 据论文第一作者、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副研究员冯军峰博士介绍,干细胞一直是再生医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因其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去修复受损组织,被认为是治疗各种严重创伤及退行性病变的未来趋势。该研究成果则为实现这一设想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共同作者之一、神经外科江基尧教授则指出,该项研究运用电刺激这一物理学方法,是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所难以企及的,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上海市颅脑创伤研究所对于颅脑创伤的物理干预治疗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无论是低温脑保护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还是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昏迷促醒的临床研究,以及如今取得的电刺激在创伤修复再生中的突破性研究,都广受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
  • 《Nat Commun:科学家成功将皮肤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干细胞》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09
    • 我们的体内含有多种类型的细胞,每一种细胞都扮演着不同的类型的角色,2012年诺贝尔获奖者—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通过研究将成体皮肤细胞成功转化成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这一过程称之为重编程作用。 截止到目前为止,重编程过程仅可能引入关键的基因促进细胞类型的转化,这种基因称之为“山中因子”(Yamanaka factors),其能被被人工转入到正常情况下并不具有活性的皮肤细胞中;近日,来自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激活细胞自身的基因,成功将皮肤细胞转化成了多能干细胞,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工具CRISPRa直接对细胞中相关的基因进行了激活,他们利用了一种“钝化”版本的Cas9剪刀,其并不会对DNA进行切割,而是能在不对基因组进行突变的基础上来激活基因的表达。 研究者Otonkoski教授表示,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能用来激活基因的表达,其在细胞重编程上能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因为其在同一时间里能对多个基因进行靶向作用,相比对转基因进行过表达作用,基于激活内源性基因的重编程过程从理论上来讲能够以一种生理学的方式来控制细胞的命运,同时还能产生较多正常的细胞;文章中,研究人员对CRISPR激活系统进行了工程化修饰,使其能够对细胞进行强大的重编程作用以产生诱导多能干细胞。 这项研究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其能够激活关键的遗传元件,早期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这些遗传元件能够调节受精后人类胚胎发育的最早期阶段,研究者表示,利用这种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人员就能对所获得多潜能干细胞进行操作使其非常类似于典型的早期胚胎细胞。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未来研究人员或许有望通过处理靶向细胞理性中的典型遗传元件,来改善其它许多重编程的任务。 最后研究者Jere Weltner说道,这项新型技术有望在生物银行领域及其它许多组织技术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此外,本文研究还能帮助研究人员深入理解控制早期胚胎细胞中基因激活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