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动量梯度对沿海的降水起主要作用》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19-11-28
  • 沿海地区的气象现象可概括为海风、海岸锋、沿海急流、台风登陆和沿海降水。海风是一种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局部沿海风,可在海岸附近引起对流。台风的登陆是众所周知的,是沿海地区大量降水和破坏的原因。沿海内陆地区的集中降水,是多种天气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考虑到世界上这么多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因此沿海降水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2011 年 7 月 26 日, 一次降水系统沿着朝鲜半岛西部海岸线持续发展, 并在沿海和内陆地区造成强降水。

    一直以来沿海降水都是一个有趣的研究领域,沿海降水是指沿海地区出现强降水。尽管以目前的信息可以确定地表不连续性对沿海降水起着重要作用,但很难从中尺度的角度证明其原因。为了从中尺度角度揭示地表不连续性对沿海降水的影响,本研究中利用雷达反演的风场和模型试验研究了动量输运过程,并调查了2011年7月26日的沿海降水。在本次研究过程中,使用两台S波段雷达、C波段雷达和地面天气变量的观测数据。对雷达数据进行分析清楚地表明,在近岸对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地面边界风场的变化对沿岸降水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利用三维风场和模型试验,证明了地表不连续性对持续降水系统的影响。将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非常接近,表明地表边界产生并维持了辐合区。表面粗糙度的变化增强了大气辐合,同时也加强了维持在辐合区的下降流和加深冷舌之间的相互作用。冷池产生了明显的位温梯度,并解释了辐合区和下沉气流的传播。受海陆粗糙度变化影响的表面机械不连续性形成了辐合(风应力梯度),引发动量传递到上层。表面变化因子的极大值,包括持续性对流系统的影响因子,反映了对流系统在海岸处的增强。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原文来源: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00376-019-9025-x
相关报告
  • 《邓晔研究组在干旱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互作关系对降水梯度响应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2-09
    • 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干旱 - 半干旱生态系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 40%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土壤,在调控土壤营养循环和气候变化以及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模型预测显示未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 - 半干旱面积会扩大而且极端气候事件会更加频发。与温度增加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相比,降水变化对干旱 - 半干旱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更为显著。已有研究表明微生物活性、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与降水有不同程度地相关性,而微生物群落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我们对其相互作用关系如何响应降水变化还一无所知。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邓晔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王晓波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韩兴国研究员合作,依托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东西跨度 3000 多公里的草地样带系统研究了降水梯度在 36 mm 到 436 mm 之间的不同生境类型(典型草地、荒漠草地、荒漠)的微生物网络结构变化及控制因素。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在样带尺度上,年均降雨量是控制微生物网络结构的主要因素,而在单一生境尺度下,微生物网络结构的变化受控于不同的环境因子;微生物网络结构在不同生境类 型下大不相同,表现在网络中关键微生物种群的变化和网络复杂度的变化上,随着降雨量增加网络复杂度增加(见图)。这些结果表明年均降雨量对干旱 - 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网络结构起主导作用,并推测最为干旱的荒漠生态系统对未来气候变化更敏感,变化更为剧烈。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项目的资助。文章第一作者是研究组助研王尚和应用生态所王晓波。   该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环境与生态学权威杂志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降水和盐度效应在印尼贯穿流多年代变化和长期趋势中的重要作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3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课题组胡石建研究员团队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Janet Sprintall博士合作,在印尼贯穿流多年代变化和长期趋势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降水和盐度效应在印尼贯穿流多年代变化和长期趋势中的重要作用。相关成果在Journal of Climate(一区TOP期刊,IF:4.9)发表。 印尼贯穿流是全球海洋中唯一连通热带大洋海盆的洋流,从太平洋向印度洋输送大量的淡水和热量,对全球海洋和气候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经典理论认为印尼贯穿流主要由大尺度风场调控的印太压力梯度驱动。近年来,胡石建研究员团队发现降水变化和盐度效应在印尼贯穿流的季节、年际和年代变化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印尼贯穿流的多年代变化和长期趋势具体如何、盐度效应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却不清楚。为此,研究团队使用过去六十年(1958–2017)的多源温盐数据,通过地转流计算得到了长时间序列的印尼贯穿流体积输运,并分离了温度和盐度效应各自的贡献,结合数据分析和理论诊断,探究了盐度效应在印尼贯穿流年代际变化和长期趋势中发挥作用的机制。 研究团队发现,基于WOA18历史水文数据计算得到的印尼贯穿流流量在过去六十多年中呈现显著增强趋势,而基于多源数据集合平均的印尼贯穿流的则表现出相对较弱的增强趋势。热容和盐容部分均对印尼贯穿流的多年代变化和多年代趋势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印尼贯穿流的盐容部分呈现出的显著增强趋势,与印尼贯穿流长期增强趋势一致,这意味着盐度效应在印尼贯穿流长期趋势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从海盆尺度来看,增强的印尼海降水导致的浮力强迫增强了印太海盆间的盐容动力高度差,从而导致了盐容印尼贯穿流和盐度效应的增强,最终导致了印尼贯穿流增强。 该研究成果既为回答全球变暖背景下印尼贯穿流多年代变化和长期趋势如何提供了观测证据,也进一步充实了印尼贯穿流动力学理论,深化了对印尼贯穿流变异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论文通讯作者为胡石建研究员,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卢锡。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Lu, X., S. Hu*, and J. Sprintall, 2023: The role of precipitation and salinity effect in multi-decadal changes and long-term trends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Journal of Climate, 37, 1317–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