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工智能公共研发资源图谱发布 年底对公众开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9-03
  • 备受瞩目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9日在黄浦江畔拉开大幕。大会期间,由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联合推出的,上海首个服务于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主体的工具性数据支撑平台——《上海人工智能公共研发资源图谱》(以下简称《图谱》)1.0版本正式发布。 以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重要数据资源为基础的《图谱》,目前共收录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专家人才信息超过10万条、学科词库超过30万条、科技文献超过1亿篇、科技机构超过10万家、科技企业超过1万家,采用多项最先进的数据治理技术,整合人工智能算法和知识图谱的最新技术成果,为全球科研从业人员带来全新的知识搜索服务体验以及基于深度数据分析产生的科研趋势可视化分析,帮助科研人员更快、更丰富、更精准的寻找专业科研资源并发现科研热点和未来方向,有效增加科研人员的工作效能和成果。 自2018年11月上海发布《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来,上海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上海市经信委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上海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已达700亿元人民币,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技术和商业模式,相关领域的科技研发已成为一项人才、知识、信息、数据密集型工作。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对各类创新主体的科技研发机构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资源数据的有效汇聚和分享将极大降低科技研发的资源门槛,提高科研准备和成果输出的效率。 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首席执行官朱悦在发布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图谱》旨在聚焦人工智能科研领域各类科研资源数据的整合,汇聚过亿级别的专业数据,以人工智能领域学科词为核心,打通专家人才、科技文献、专利成果、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相关研发资源数据,并通过知识图谱展示这些资源之间的关系,提供更好的一站式搜索体验和智能关联推荐,为人工智能领域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数据检索和支撑服务。 据悉,《图谱》1.0版本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阶段,计划今年年底对公众开放。届时,通过访问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官网(www.sstir.cn)即可进入《图谱》。

相关报告
  • 《北京发布“人工智能+”行动计划》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isticzz2022
    • 发布时间:2024-08-26
    •        近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从标杆应用、示范应用、商业应用三个维度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构建大模型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全景图。       《行动计划》明确了发展目标:2025年底,通过实施5个对标全球领先水平的标杆型应用工程、组织10个引领全国的示范性应用项目、推广一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商业化应用成果,力争形成3—5个先进可用、自主可控的基础大模型产品,100个优秀的行业大模型产品和1000个行业成功案例。        “超大市场规模、海量应用场景,是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相对优势。”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林剑华介绍,北京将依托首都优势行业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围绕机器人、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5个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综合型、标杆型重大应用工程,促进大模型核心技术突破,增强人工智能工程化能力,提高重点行业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形成大模型行业应用新生态。        具体来看,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北京将整合创新资源,结合真实场景需求,推出融合具身智能的机器人,以应用牵引具身智能迭代演进;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北京将重点汇聚本市优质教学案例、讲义素材、施教方法以及学生心理健康、公序良俗常识等教学知识,培育跨学科、跨学段的教育大模型平台;在“人工智能+医疗”领域,北京将构建医疗监管机制创新、医院与医生科研成果收益均衡以及医院信息系统智能化升级的三者合一“北京医生”医疗大模型平台;在“人工智能+文化”领域,北京将汇聚文学作品、历史建筑、文化遗迹、景点信息等优质文旅数据,推动人工智能与文旅深度融合,支撑文化大模型服务平台;在“人工智能+交通”领域,北京将基于大模型生成道路、车辆、人流、天气等仿真数据,加快自动驾驶仿真训练,优化车路云网一体化技术路线,探索FSD、ASD等单车智能技术,建设智能、高效、安全的城市交通网络。        为了让标准化、可复制的大模型行业应用加快落地,北京还将围绕科研探索、政务服务、工业智能、金融管理、空间计算、数字营销、司法服务、广电传媒、电力保障、内容安全等10个行业细分领域,支持市级行业主管部门、相关区、行业应用企业与大模型企业联动结对,突破场景落地共性难点。        在商业化应用方面,北京市经信局总经济师唐建国介绍,北京将从小切口、实场景入手,重点面向教育、医疗、文化等行业细分应用场景,支持大模型企业、系统集成服务商、行业用户等开展应用,鼓励开发智能体、智能助手等大模型应用,发挥技术革新对行业应用的赋能作用。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将布局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联合研发平台,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和高质量数据、开放行业场景需求、建设联合研发环境,吸引汇聚优质创新团队,共同推动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及产业落地。(记者 华凌)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 《多国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12-29
    • 当前,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正加速普及,特别是在医疗健康、教育、金融、安全防务等专业服务领域。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疫情防控以来,传统经济加快智能化转型,加速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转化速度,预计到2030年约有30%的工作岗位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智能研发提速 机器人显身手   韩国MBN电视台近日推出本国第一位人工智能主播。外形和真人几乎完全相同的人工智能主播,模仿真人的声音和语调,顺利播报了当日的主要新闻和若干条快讯。MBN电视台表示,人工智能主播可以在发生灾难等紧急情况时,迅速向观众播报新闻内容,并可全天候持续工作,节省了大量人力、时间和费用成本。   德国的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阿达”一直备受关注。当人们在“阿达”的应用界面中输入症状后,“阿达”会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评估病人的症状并给出治疗建议。“阿达”的诊疗“天赋”源于70多名医生、数学家、数据专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的知识与经验。负责开发“阿达”的科技公司负责人纳特哈特表示:“我们用了7年时间专注研究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问题,并建了一个全球医学专家网络来提供医学支持。”目前,全球已有超过300万人使用过“阿达”。2017年,这家初创企业获得了4000万欧元投资。   去年11月,日本NTT公司和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宣布,其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挑战当年日本“高考”英语满分200分的笔试题,获得了185分的高分。NTT公司称,他们一直致力于提高人工智能对英语笔试题的自动解答技术、提升其借助深度学习所获得的自然语言处理知识。自2011年起,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和东京大学等合作发起人工智能项目,检验人工智能可在多大程度上模拟人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久前,第二届欧盟人工智能联盟大会集中展示了一批典型案例,介绍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如何助力疫情防控。比如,训练智能机器人来照顾新冠肺炎患者,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分析病人肺部CT,以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影像研究中心主席兼教授苏艾腾表示,实践证明,人工智能比放射医师更能有效地分析肺部CT。   多国出台政策 力促产业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家出台政策扶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欧盟今年2月发布《人工智能白皮书》,力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在过去3年里,欧盟用于人工智能研究和创新的资金增至15亿欧元,同比增长70%。欧盟近期还提出了一项重大的专项拨款,用于支持在“数字欧洲”计划下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欧盟希望未来10年每年吸引超过200亿欧元的投资用于人工智能领域。   法国2018年5月出台“法国人工智能战略”,从政策层面力促研究机构将人工智能研发成果商业化。法国政府计划在2022年底前投入15亿欧元用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仅2019年,法国新注册的人工智能企业就达102家。   2019年12月,韩国政府发布“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提出九大领域100个课题,计划2030年时将韩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提升至世界前列。韩国政府力争到2021年成功打造人工智能开发平台、全面开放公共数据,到2024年建立光州人工智能园区,到2029年为新一代存算一体人工智能芯片研发投入约1万亿韩元(1美元约合1090韩元)。   去年6月,日本政府出台“人工智能战略2019”,旨在从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增强本国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去年12月,东京大学和软银公司签署协议,宣布将共同打造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研究所,致力于开展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软银将在今后10年为此投资200亿日元(1美元约合104日元)用于相关研究,促进日本人工智能研究及相关产业发展。   应用前景广阔 助益经济增效   专家表示,未来全球可持续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数据所创造的价值,而人工智能是数字经济中最重要的应用技术之一。人工智能将在精准农业、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等方面大有作为。   普华永道的最新研究指出,到2030年,凭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型产品与效率的提升,全球经济总量有望额外增长13.4万亿欧元。研究认为,德国大部分行业尤其是医疗、能源和汽车行业的生产率将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而显着提高,预计到2030年德国经济将实现11.3%的额外增加值。韩国政府预计,如果人工智能国家战略相关措施得以有效实施,到2030年,韩国将在人工智能领域创造455万亿韩元经济效益。   日本经济产业省对制造业及建筑业等大约2000家中小企业和提供人工智能服务的企业实施调查,并筛选出可用人工智能替代的业务,估算出如果中小企业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到2025年将产生11万亿日元的经济效益,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少子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缺口问题。   韩国延世大学教授金时镐指出,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各国政府需要研究各种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包括以基本劳动力为中心的工作岗位消失、人工智能服务安全性、数据安全等问题,提前研究应对策略以及必要的法律和制度修订。 作者:牛瑞飞 马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