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入海口耐盐碱大豆新品亩产超过369公斤》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10-08
  • 9月30日,山东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滨海盐碱地上,崖州湾国家实验室邀请国内有关大豆专家对耐盐碱大豆新品系“国创豆78”进行田间实收测产,实收面积1.34亩,收获大豆鲜重544.35公斤,平均含水量15.2%,杂质6.77%,计算折合亩产为369.15公斤,比第一代耐盐碱品种“科豆35”高出近70公斤。

    专家组一致认为,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大豆新品系“国创豆78”的高产示范,是大豆耐盐品种培育的又一重要成果,具有良好的耐盐高产稳产特性。该成果为缓解中国大豆危机和加速中国盐碱土地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豆是中国重要的粮油饲料作物,具有丰富的蛋白和油脂资源。但是中国大豆产量长期不足,进口量一直持续在9000万吨以上,对外依存度高达85%。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是缓解中国大豆危机的有效途径,但通过减少主粮面积增加大豆种植并不符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实际国情。

    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除18多亿亩耕地外,中国还有11.7亿亩的边际土地,其中包括5亿亩左右的盐碱地,对这些盐碱地的有效开发利用,是提升中国大豆产能的重要方向。通过在盐碱地上种植大豆增加产量,改良盐碱地土壤,离不开耐盐碱大豆新品种的开发。

    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大豆种子创新团队在首席科学家田志喜研究员的带领下,深耕大豆基因组学、种质资源演化、重要农艺性状遗传解析、分子设计育种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培育了一系列高产优质耐逆大豆新品种,为提升中国大豆产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材料基础。

    田志喜研究团队在东营土壤含盐量为2.8‰—5.1‰盐碱地块,采用完全天然雨养的种植方式,开展创新性耐盐大豆种质资源筛选、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等研究工作。通过连续多年在天然雨养模式下高强度耐盐材料筛选和小区试验,团队陆续获得“TZX-1736”“科豆35”“国创豆78”“国创豆68”“国创豆8号”等一系列优异的耐盐碱大豆品系。进一步通过包衣、覆膜种植、密度调整、微生物菌肥等不同栽培模式探索,逐步扩大示范种植面积,确保品系的稳定、耐盐、高产特性,保证其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news.com/gn/2025/09-30/10492607.s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耐盐碱抗旱油菜新品种选育取得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8-15
    • 6月29日,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度盐碱地对华中农业大学培育的耐盐碱抗旱油菜新品种“华油杂158R”示范田进行了一次性机收测产,机收实收亩产菜籽达157.9公斤。示范点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吉布库镇,年均温度5.5℃,最低温度-32℃,为氯化物-硫酸盐盐碱地,播种前测定全盐平均含量为12.31‰,pH值8.35,属于重度盐碱地。科研人员于2023年9月10日使用机械精量直播油菜,配套滴灌栽培技术,通过积雪覆盖越冬。专家实地考察后一致认为,“华油杂158R”耐盐碱强、耐低温、抗病抗倒性强,早熟性好,丰产性突出,适宜在新疆北部作冬油菜种植,建议大面积推广应用。据华中农业大学沈金雄教授介绍,“华油杂158R”产油量高,能够适应北疆地区耐盐碱、早熟、高产、节水的生产要求,除油用外,亦可作菜用、饲用、肥用等。本次测产结果标志着我国耐盐碱抗旱油菜新品种选育取得了重大突破,对改良利用我国西北地区重度盐碱地和促进油菜扩面增产、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 《科技破“碱”焕生机 东北耐盐碱水稻迎丰收》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9-28
    • 9月22日至23日,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承建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以下简称东北中心)在黑龙江齐齐哈尔、林甸、安达等试验示范基地,开展系列测产观摩会。经测产,3个水稻品种在中重度盐碱地上均实现亩产500公斤以上的高产目标,配套技术与中试产品也展现出显著增产效果。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东北苏打盐碱地水稻品种选育与配套技术研发迈上新台阶。 在齐齐哈尔试验示范基地,土壤pH值高达9.2,属于典型的中重度苏打盐碱地。以往,这里土地板结、作物难生,如今却稻浪翻滚。由吉林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等单位专家组成的测产组,对东北中心齐齐哈尔试验站选育的“齐粳8号”进行实收测产。经过严谨的收割、称重、去杂、去水等流程,该品种亩产达526.83公斤,较传统品种每亩增产70公斤以上。作为黑龙江省唯一的水稻品种试验耐盐碱模拟鉴定点,东北中心齐齐哈尔试验站已完成84个水稻品种在极端盐碱条件下的耐碱能力评估,为东北盐碱地改良筛选出一批“耐碱尖兵”,成为区域农业科技攻关的“筛选高地”。 林甸县东兴乡长发村的示范基地,土壤pH值8.6,种植着东北中心绥化育种团队培育的“绥粳124”。测产专家选取长势均匀的田块实收,亩产达到562.96公斤。此前,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一直缺少优质耐盐碱香稻品种,“绥粳124”的推广,不仅填补了这一空白,更让当地农户看到了盐碱地种出优质稻的希望。 大庆市大同区双榆树乡试验示范基地,土壤pH值9.0,优质香型耐盐碱水稻品种“松粳528”在此扎根。测产专家组最终得出亩产503.9公斤的结果。“田间植株整齐,没发生病害和冷害,耐盐碱能力突出,建议在适宜区域加快推广。”专家组对“松粳528”给予高度评价。作为优质香稻品种,不仅耐盐碱性好,而且食味值较高,它的成功种植为盐碱地水稻从“高产”向“高食味性”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除了优质品种,配套技术的突破同样为盐碱地水稻增产助力。在安达市先源乡八里岗村试验示范基地,土壤pH值在9.1—9.4之间,属于中重度盐碱地,这里成为检验技术成效的“主战场”。东北中心在此对“盐碱地水稻三段式高产栽培技术”“盐碱地富硒生产技术”“耐盐碱稻草害综合防治及一喷多促技术”3项技术,以及“耐盐碱微生物菌剂”1款中试产品进行测产。结果显示,应用这3项技术和1款中试产品的水稻,亩产均超440公斤,较常规技术模式分别增产11.34%、7.1%、6.7%和7.9%,其中“盐碱地水稻三段式高产栽培技术”亩产更是达到501.68公斤。 “盐碱地治理是一个长期且需要大量资源投入的过程。”东北中心主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卢淑雯研究员介绍。目前,东北中心在选育优质品种、研发配套栽培技术的同时,还在耐盐碱水稻基因挖掘、促生微生物菌剂研发、盐碱水稻精深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等领域持续深耕,并在产业推进和商业发展上寻找突破口,以形成全产业链条的发展模式,为寒地耐盐碱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