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包装废弃物怎么收回来?怎么处理好?钱从哪里来?如何监督?》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0-11-26
  • 由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共同颁布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办法》)正式实施已满一月。各地农药包装废弃物问题由来已久,不仅污染环境,更给人员、动物带来潜在危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快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重要性凸显。《办法》实施后,多地开展切实举措,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问题仍待改进。要想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更好地落地,需要解开四个问号。

    首先,怎么收回来?农民是农药的实际使用者,也是回收链条里关键的一环。长久以来,农民并没有形成回收包装物的习惯。如何移旧风、开新俗?一些地方的经验值得借鉴。比如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以增加“1元押金”的方式,撬动了农民的回收农药废弃物的主动性。销售一瓶10元的农药就含1元钱的包装押金,农户使用完退回包装物,就可返还获得1元押金。另外,也有地方采取现金回收或者农药置换的方式来进行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类似经验值得借鉴。

    其次,怎么处理好?农药种类繁多,有的毒性高、危害大,有的毒性低、危害很小。有统计表明,非限制使用农药中的低毒低残留农药占80%以上。另外,农药包装物的形状、材质各异,是否要按统一标准处理?如果差异化处理,如何进行相应的收集、分类?这些问题在《办法》中没有细化,需要各地在实践中摸索。一些地方的做法是,将限制使用农药包装物废弃物作为危险废物进行处理,而对于非限制使用农药,则按照固废来进行处理,也就是资源化利用或者填埋。

    再者,钱从哪里来?《办法》明确,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费用由相应的农药生产者和经营者承担;农药生产者、经营者不明确的,处理费用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财政列支。河沟、路边等公共场所是农药废弃物丢弃的主要场所,也是责任不明的地区,需要由政府来负责。那么新问题来了,当地政府部门是否有这个能力处理?政府的介入,是否会造成农民把更多的农药废弃物丢弃到这些公共场所?

    最后,如何进行监督?农药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是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的主要责任人,法律法规对相关责任进行了规定。例如,《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农业投入品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未按照规定及时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交由专门的机构或者组织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由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农业投入品使用者为个人的,可以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农药经营者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点)未按规定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台账的,由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可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但这样的监督机制是否真正建立健全,将切实关系着回收的效果。

相关报告
  • 《海洋:blob是怎么回来的》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5-11
    •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领导的最新研究显示,风场减弱可能刺激了去年夏天席卷北太平洋的极端海洋热浪事件。海洋热浪以2013年的“Blob”命名为“Blob 2.0”,它可能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损害沿海渔业。作者发现,美国西海岸附近海域的温度比正常值高出4.5华氏度(2.5摄氏度),创下历史新高。该研究的主要作者Dillon Amaya认为,历史上大多数大型海洋热浪都发生在冬季,这次增暖事件是过去五年来第一次夏季海洋热浪,也是最热的一次:创下了过去40年来的最高记录。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记录:2019年见证了至少过去40年最弱的北太平洋大气环流格局。Amaya说,这有99%的可能是海洋热浪事件类型,该事件像速度很慢的风对北太平洋的影响。为了寻找可能影响夏季Blob 2.0形成的物理过程,研究小组将真实世界的海面温度数据与大气模型配对,并测试了各种可能的驱动因素的影响。最可能的原因是:风力减弱。简而言之,当环流模式减弱时,风也会减弱。海面上吹过的风越少,蒸发就越少,冷却也就越少:这一过程类似于通过风蒸发汗液来冷却人类皮肤。2019年,就好像海洋在炎热的夏日被困在外面,没有风来降温。研究人员发现,海洋混合层(即表层海洋性质均匀分布的深度)的变薄,也助长了Blob 2.0的形成。混合层越薄,太阳光和减弱的风就越快导致海洋上层温度变暖。而且这些影响会在一个恶性循环中不断累积:海洋上方的低层大气通过减少低层云来对暖水做出反馈,这使得海洋更多地暴露在阳光下,从而使海洋更加温暖,使更多的云量减少。异常升高的海洋温度有可能在温暖的月份破坏美国西海岸的海洋生态系统,耐热性较低的海洋动植物面临的风险比冬天更高——温度异常升高比温度降低危害更大。研究作者认为,随着气候的变化,我们可能会在未来几年看到更多这样的有害影响。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像去年夏天的Blob 2.0这样的极端高温天气出现的会更加频繁。这和陆地上的热浪是一样的,全球变暖将所有的可能性转移到更温暖的事件上。Blob 2.0只是一个开始。事实上,这样的事件在未来可能不会被视为“极端”。研究人员希望这些结果能帮助科学家和决策者更好地预测和准备将要发生的海洋热浪。如果我们了解这个夏季事件的驱动机制以及它对海洋系统的影响,就可以更好地识别未来的预警信号,更好地预测热浪与海岸的相互作用、持续时间和破坏力。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5820-w (郭亚茹 编译;张灿影 审校)
  • 《如何才能永续“生命之湖”? 听院士专家们怎么说》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05
    •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忠明 刘志恒 通讯员 兰岚   湖泊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域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近30年来,由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活动的干扰,使湖泊出现了水污染严重、富营养化、面积萎缩以及生态功能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严重影响湖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过程和趋势,以及治理成效和存在问题的清晰认识,是现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科学制定我国湖泊治理及保护的关键所在。   为总结我国近年来在湖泊保护方面的得失,促进湖泊治理的科学性及有效性,2017年11月23-24日中国科协和湖南省科协、岳阳市人民政府围绕“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绿色发展”这一主题,在岳阳共同举办了第七届中国湖泊论坛,来自环保、水利、农林、经济政策等领域从事湖泊研究、湖泊保护与管理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就目前我国湖泊环境状况与发展趋势以及对策措施进行了研讨。   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岳阳,坐拥洞庭湖、南湖、东风湖等众多湖泊以及上千条纵横交错的河道。科学治水,既是我市为政之要、更是民生之要。会上,与会专家针对湖泊保护、治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湖泊管理的对策与建议,这也为我市“科学治水”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   桂建芳:“生态净水渔业”科学治水   桂建芳,中国科学院院士,鱼类遗传育种学家,长期从事鱼类遗传育种生物学基础和相关生物技术研究。   桂建芳认为,运用“生态净水渔业”技术理念,能够削减水体中氮、磷含量,成功实现湖泊生态修复,对改善和治理湖泊生态有着重要意义。   据介绍,生态净水渔业模式已经在江苏太湖等湖泊、水库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为水质保护、鱼类群落结构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生态净水渔业”将传统渔业“以鱼为中心”转移为“以水为中心”,依赖湖泊、水库天然饵料生物从事渔业生产并通过这种生产活动维护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渔业模式,其内涵包括: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生物多样性得到维护;水质良好;生态系统健康;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产品安全、环境安全等。   生态净水渔业模式的技术原理与特点是:利用生态位互补原理,合理利用湖泊中饵料生物资源,在维持或减少常规鱼类放养的同时,发展多种名优水产品的增养殖;通过放流增殖,恢复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延长食物链,保持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把湖泊中没有经济价值或经济意义不大的初级生产和次极生产尽可能转化为名优水产品,以较低的产量获得较高的效益,有利于减轻水环境压力;严格限制草食性鱼类的放养,适度放养河蟹,确保沉水植物覆盖度维持在60%以上,发挥沉水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多种功能,特别是净化水质的功用。   范成新: “末端治理”改善水质   范成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湖泊水土污染及其修复机制的研究多年。   范成新介绍,末端污染是指在自然和人为活动中产生并已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形成对环境的污染。末端治理有利于消除污染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生产活动和破坏趋势。   湖湾是一片三面环陆的湖面,另一面为湖,有U形及圆弧形等。湖湾的封闭性高,单位水体负荷量大,污染物不易扩散净化,污染强度反较其他湖区大得多。湖湾主要末端污染有:藻体、沉积物(底泥)等,水草、鱼类自然死亡也会成为“末端污染”。这些“末端污染”会造成水质恶化、富营养化、藻类水华等。   范成新表示,运用藻体导流和高效收集技术、底泥翻耕控藻控污技术,综合治理湖泊“末端污染” 能够有效改善湖泊水质。   据介绍,藻体导流和高效收集技术由智能柔性围隔和大流量富集浓缩抽藻平台两部分组成。由储气系统的充气或排气,可使得一定长度的柔性围隔在数分钟内浮现于水面,使围隔迅速浮现对漂浮藻体进行导流;抽藻平台与陆上输藻管道和藻水分离站联合运行,可高效清除大范围的聚积蓝藻,防止沿岸带聚积蓝藻死亡腐烂污染环境。   底泥翻耕控藻控污技术,主要是通过污染物质调查以及生态风险评价,综合确定疏浚重污染区域的底泥深度,并将从湖体疏挖或取出的废弃物(蓝藻、淤泥和水草),进行以干化、快腐、去毒、营养调配等工艺操作,形成适合植物或作物生长的基质和土壤并主要用于裸露山体和废弃地的基质化修复,实现泥-藻-草“回源式”资源化。   何寻阳:“循环种养”源头净水   何寻阳,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湖泊“健康”的因素之一。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何寻阳认为,现代种养循环经济模式的开发和应用,不仅能为餐桌上的安全提供源头保障,也能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湖泊水源。   循环种养是绿色、优质、生态、环保可持续的现代化种养结合模式。其典型案例有:“水稻/牧草—肉牛—有机肥—果蔬茶”模式,“生猪—绿狐尾藻—有机肥/饲料”模式,稻田养鱼/虾/青蛙等模式。“循环种养”模式发展方向为“以草代粮”,用优质的牧草取代玉米、大豆、小麦等粮食,让禽畜重新吃回第一植物链,重造人类自然生态下的安全食物链。以天然药用植物取代抗生素,减少抗菌药物在动物养殖中的使用。   在此次论坛上,专家们还围绕“湖泊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与管理”、“湖泊流域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转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4个专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并到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洞庭湖博物馆工程、君山后湖湿地、南湖生态治理修复样板工程等地进行了现场考察。   论坛出版了《第七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发布了《中国岳阳南湖共识》,呼吁全社会“统筹湖泊管理、永续生命之湖”;组织了专家组在会前赶赴相关湖泊进行实地调研,会后将向国家相关部门呈报“第七届中国湖泊论坛专家建议书”。许多专家们呼吁:尽快出台或调整以流域为管理单元的湖泊保护法律法规;选择典型湖泊为试点,建立湖泊流域管理职能机构;基于试点湖泊流域管理机构执行情况,进一步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让生命之湖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