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KIT研发出高能阴极材料将电池容量提高30%》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12-16
  • 近日,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和合作机构的研究人员研究了用于未来高能锂离子电池的阴极材料合成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并获得了有关降解机理的新发现。他们的发现有助于开发更高容量的电池,从而增加电动汽车的行驶距离。

    迄今为止,电力不足造成的行驶距离短阻碍了电动汽车的突破,而充电容量增加的锂离子电池将有助于解决这个老大难。应用材料-储能系统研究所(IAM-ESS)负责人Helmut Ehrenberg教授说:“我们正在开发这种高能系统,基于对电池电化学过程的基本理解,并通过创新地使用新材料,我们认为锂离子电池的存储容量可以增加30%”。这项研究是在德国最大的电化学储能研究平台Ulm&Karlsruhe的电化学储能中心进行的。

    高能锂离子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区别在于特定的阴极材料。与迄今为止所使用的镍、锰和钴的不同比例的层状氧化物不同,采用含过量锂的富锰材料,能大大提高阴极材料的单位体积/质量储能能力。不过,这些材料的使用一直存在问题。

    在锂离子的插入和提取过程中,即电池的基本功能过程中,高能阴极材料会发生降解。经过一定时间后,层状氧化物转变为具有高度不利电化学性能的晶体结构。结果是,平均充放电电压从一开始就降低了,这就阻碍了高能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研究人员现已在《自然通讯》中描述了降解的基本原理:“基于对高能阴极材料的详细研究,我们发现降解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形成迄今几乎未发现的含锂岩石盐结构而间接发生的。此外,氧气在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除这些结果外,研究还表明,有关电池技术性能的新发现不一定必须直接从降解过程中得出,相关科学家在合成阴极材料的研究中发现了它们。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发现标志着电动车高能锂离子电池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关报告
  • 《Dinc? Lab推出TAQ阴极材料技术:低成本高性能钠离子电池迎来突破》

    • 来源专题:工程机械与高端装备
    • 编译者:赵卫华
    • 发布时间:2025-07-29
    • 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对锂离子电池供应链的挑战,钠离子电池因其原材料丰富、成本低廉而备受关注。然而,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性能问题一直是其商业化应用的障碍。近日,普林斯顿大学Dinc? Lab研究团队通过开发一种新型阴极材料——双四氨基苯醌(TAQ),成功解决了钠离子电池的性能瓶颈。该材料不仅显著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实验室数据达606 Wh/kg),还具备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环境耐受性。这一突破有望推动钠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同时降低对稀缺矿产的依赖,实现更环保、更安全的电池生产。 1. 技术背景与挑战 钠离子电池因其原材料钠的储量丰富(比锂多1300倍)和成本低廉(比锂便宜90%),被视为锂离子电池的潜在替代品。然而,钠离子的分子质量较大,导致充放电过程中离子迁移速度较慢,且电池电压较低,使得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仅为锂离子电池的一半。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在电动汽车等高能量需求场景中的应用。 2. TAQ阴极材料的突破 Dinc? Lab团队开发的TAQ(双四氨基苯醌)是一种新型层状有机固体材料,具有以下关键特性: 高导电性与不溶性:TAQ分子结构使其在阴极中表现出优异的导电性,同时不溶于电解液,确保了电极的稳定性。 多电子氧化还原行为:该材料能够实现每个阴极单元中多个钠离子的嵌入和脱出,显著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环境耐受性:TAQ阴极对空气、湿气和高温具有高度耐受性,适合大规模生产和使用。 研究团队通过将TAQ与碳纳米管和炭黑颗粒结合,构建了一种均匀且高度互联的阴极结构,实现了活性材料的100%利用率。实验室测试显示,TAQ阴极的能量密度达到606 Wh/kg(电极级),远超当前锂离子电池NMC阴极的300 Wh/kg水平。 3. 性能与成本优势 能量密度提升:TAQ阴极的钠离子电池在快速充放电(90秒)条件下仍能保持472 Wh/kg的能量密度,性能比传统锂离子电池提升近60%。 成本与供应链安全:TAQ由石油衍生的商品化学品合成,避免了镍、钴等稀缺金属的使用,降低了材料成本和地缘政治风险。 环保生产:TAQ的合成温度仅需120°C,远低于NMC阴极的800°C,大幅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4. 商业化前景 Dinc? Lab的成果已通过初创公司Daqus Energy推进产业化。尽管目前数据基于实验室规模,但这一技术已吸引兰博基尼等车企的关注。兰博基尼计划将首款电动汽车的发布时间推迟至2029年,以等待钠离子电池技术的成熟。TAQ阴极材料的应用不仅有望解决电动汽车的续航和安全问题,还将推动全球电池供应链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洞见 Dinc? Lab的TAQ阴极材料技术为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铺平了道路,实现了成本与性能的完美平衡。这一突破不仅为电动汽车行业提供了更优的电池解决方案,也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环保、安全的新选择。正如团队负责人Mircea Dinc?所言:“TAQ技术将性能与成本统一于一个环保的框架中,这可能是电池领域的真正突破。”
  • 《新材料让锂离子电池容量大幅提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01
    • 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全新材料,可用于制造性能稳定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从而大幅提升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的续航时间,甚至可以延长到目前的两倍多。 锂离子电池已是现代高性能电池的代表,应用最为广泛,其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而今消费电子和动力电池对能量密度提升的需求,推动着正极材料不断进步——通常,人们采用的是锂、氧和一种过渡金属的化合物为电池正极,这其中,正是过渡金属负责储存和释放电能,其性质也是电池容量的关键。 现阶段最常用的过渡金属是钴,而此前科学家研究发现,如果用镁取代钴,可以在提高容量的同时降低成本,但镁也有一定缺陷——电池性能退化太快,仅两轮充放电后就出现大幅下降。 据美国西北大学官方网站介绍,此次团队研发的新材料是掺有铬和钒元素的锂镁氧化物,其用作锂离子电池的正极,电池容量出现了大幅提高,同时兼具性能稳定、不会迅速退化的优点。 西北大学研究小组先是为锂镁氧化物材料建立了一个结构模型。该模型详细到了单个原子,团队借此分析了全部充放电过程,发现其中的氧也会参与存储电能,因而容量比以往要大。 随后,研究人员尝试了将不同元素掺入锂镁氧化物的方案,以期计算出不同混合物各自的储能效果。最终他们发现,掺入铬和钒能在保持电池大容量的同时实现最稳定性能。 研究人员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在实验室中检验该新材料的实际应用表现。